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文,而且精通绘画,娴于音乐,擅长琵琶。本来,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有彼此相通之处,王维作为大诗人、大画家和著名的音乐家,以诗人的文学造诣、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去感受大千世界,敏锐地捕捉自然界不同品类的美,从而使他的山水诗具有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正揭示了王维山水诗富有绘画美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景物和谐,整体构图
中国古代绘画,很讲究“经营位置”,因为优秀画家总是善于将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诗,就擅长把处于分散状态中的自然景物,和谐有序地组成一个艺术整体。例如在诗歌《终南山》中,王维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在构图上既把握山水的总体印象,又随处点染,使全诗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三联从大处落墨,全局着眼:终南山主峰太乙高耸入云,已接近天帝所居之处,它绵亘不绝的岭脉,一直延伸到东海之滨。走近山中,前面的山路烟笼雾锁,一片迷朦,但等你凑到眼前,青色云气全然消失,各种景物历历在目。而回望刚走过的山路,很快又被白云封闭住了。当登上中峰俯瞰四周,只见山南山北,景象迥异,千谷万壑,阴晴不同。这三联可谓尺幅千里,把终南山的山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感觉在观赏一幅巨画。尾联在整体画面中点缀了一两个小小的人物,巨幅画卷顿时显得气韵生动了。
又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扣住题意,“空山”二字,笼罩全诗,既表示雨后山中空寂无人,又表明秋雨初霁,山中处处空旷宜人,从而为整个画面基调做了规定,涂抹了底色。中间两联取景典型,把通过多种感官汲取而来的物象错综有致地配置于画面之中。在这首诗中,明月与松树、清泉与山石、竹林与浣女、莲花与渔舟连接成一个个意象群,就构图而言,这些意象如巨幅画卷中的一个个精彩细部,它们从不同侧面显示了“山居秋暝”的整体特征,即空寂而不死寂,幽静之中充满了生机。
二、浓淡相宜,虚实相生
我国古代绘画,还特别讲究远近、虚实、浓淡、有无等艺术辩证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诗也借用了这些技巧。比如,《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二句,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升起了层层薄雾,烟雾缭绕,游离不定,忽明忽暗的光线,更显得神秘莫测。画面的色调由深及浅,从近处向远处延伸,逐步变化,群山在雾霭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给人一种梦幻的空灵之感,既富于画意,又蕴含诗情。
王维还擅长对自然景物色彩的描写,通过对景物色彩的刻画,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浓彩重墨和惜色如金是古代画家常用的手法,王维就常常运用这类手法,描绘出山水景物
或浓艳或淡雅的色彩。“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这是用大红大绿的色块组合成色彩浓艳的画面。“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这是用皎洁素雅的浅色给人以美感。
王维还善于突破时间的限制,反映出大自然色彩的变化,如“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都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着力表现色彩的无穷变幻,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目不暇接的审美境地。
三、以动衬静,以声状静
王维作为音乐家,对大自然音响有着敏锐的感受。他的山水诗特别善于以动衬静,以声状静。王维在描绘山水景物如画般的图景时,就常于恬静的画境中传出叮当有声的音响。且看《鸟鸣涧》一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飘落的时节,诗人闲适而悠然,在空寂的山间,月色惊动了山间的鸟儿,将山涧的沉寂稍稍打破。诗情画意中,赋予读者的正是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的感受。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也出色地运用了以动写静,以声衬静的手法:上句写山间景色动人,动静结合,通过视觉,写空中之明月,由远及近,以无声写静态;下句则通过听觉,写地面的清泉在石上缓缓流淌,由近及远,以有声写静态。上句写所闻,绘山林之景,静中有动;下句写所见,描水中之微漾,以动衬静,达到了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画面,虽然处处有声音,却又处处显宁静,这恰恰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以动态、声音衬托宁静,从而创造出闲适恬静的美好意境。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于诗中见画意,于画中传达诗情,得情景交融之妙,堪称形神兼备。读王维的山水诗,透过画面是不难感受到诗人闲适恬淡、清悠静穆的情怀的,这种超出画面之外的感受,正是绘画美在王维山水诗中的突出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高等师范学校(224000)
一、景物和谐,整体构图
中国古代绘画,很讲究“经营位置”,因为优秀画家总是善于将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诗,就擅长把处于分散状态中的自然景物,和谐有序地组成一个艺术整体。例如在诗歌《终南山》中,王维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在构图上既把握山水的总体印象,又随处点染,使全诗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三联从大处落墨,全局着眼:终南山主峰太乙高耸入云,已接近天帝所居之处,它绵亘不绝的岭脉,一直延伸到东海之滨。走近山中,前面的山路烟笼雾锁,一片迷朦,但等你凑到眼前,青色云气全然消失,各种景物历历在目。而回望刚走过的山路,很快又被白云封闭住了。当登上中峰俯瞰四周,只见山南山北,景象迥异,千谷万壑,阴晴不同。这三联可谓尺幅千里,把终南山的山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感觉在观赏一幅巨画。尾联在整体画面中点缀了一两个小小的人物,巨幅画卷顿时显得气韵生动了。
又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联扣住题意,“空山”二字,笼罩全诗,既表示雨后山中空寂无人,又表明秋雨初霁,山中处处空旷宜人,从而为整个画面基调做了规定,涂抹了底色。中间两联取景典型,把通过多种感官汲取而来的物象错综有致地配置于画面之中。在这首诗中,明月与松树、清泉与山石、竹林与浣女、莲花与渔舟连接成一个个意象群,就构图而言,这些意象如巨幅画卷中的一个个精彩细部,它们从不同侧面显示了“山居秋暝”的整体特征,即空寂而不死寂,幽静之中充满了生机。
二、浓淡相宜,虚实相生
我国古代绘画,还特别讲究远近、虚实、浓淡、有无等艺术辩证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诗也借用了这些技巧。比如,《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二句,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升起了层层薄雾,烟雾缭绕,游离不定,忽明忽暗的光线,更显得神秘莫测。画面的色调由深及浅,从近处向远处延伸,逐步变化,群山在雾霭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给人一种梦幻的空灵之感,既富于画意,又蕴含诗情。
王维还擅长对自然景物色彩的描写,通过对景物色彩的刻画,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浓彩重墨和惜色如金是古代画家常用的手法,王维就常常运用这类手法,描绘出山水景物
或浓艳或淡雅的色彩。“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这是用大红大绿的色块组合成色彩浓艳的画面。“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这是用皎洁素雅的浅色给人以美感。
王维还善于突破时间的限制,反映出大自然色彩的变化,如“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都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着力表现色彩的无穷变幻,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目不暇接的审美境地。
三、以动衬静,以声状静
王维作为音乐家,对大自然音响有着敏锐的感受。他的山水诗特别善于以动衬静,以声状静。王维在描绘山水景物如画般的图景时,就常于恬静的画境中传出叮当有声的音响。且看《鸟鸣涧》一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飘落的时节,诗人闲适而悠然,在空寂的山间,月色惊动了山间的鸟儿,将山涧的沉寂稍稍打破。诗情画意中,赋予读者的正是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的感受。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也出色地运用了以动写静,以声衬静的手法:上句写山间景色动人,动静结合,通过视觉,写空中之明月,由远及近,以无声写静态;下句则通过听觉,写地面的清泉在石上缓缓流淌,由近及远,以有声写静态。上句写所闻,绘山林之景,静中有动;下句写所见,描水中之微漾,以动衬静,达到了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画面,虽然处处有声音,却又处处显宁静,这恰恰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以动态、声音衬托宁静,从而创造出闲适恬静的美好意境。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于诗中见画意,于画中传达诗情,得情景交融之妙,堪称形神兼备。读王维的山水诗,透过画面是不难感受到诗人闲适恬淡、清悠静穆的情怀的,这种超出画面之外的感受,正是绘画美在王维山水诗中的突出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高等师范学校(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