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还代表着心理的健康。三年级阶段的学生心理急剧变化,需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而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林早就明确地指出,班主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影响人”。小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需要班主任的监控、调适与维护,犹如禾苗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小学生优质的心理监护期盼着班主任准确地定位自身的角色。所以,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这一关键期的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从两大方面浅谈班主任该如何做好三年级关键期的心理教育:一是三年级阶段孩子的心理特质;二是具体可以从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三年级班主任;心理教育
小学教育一般分为低、中、高三阶段,其中三年级作为迈入中、高年级的一个起始点一直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因为该阶段学科知识难度急剧加深,对从低年级迈入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有难度的适应过程,对执教的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但是与此同时,广大教育者却忽视了该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这阶段他们的心理也发生着“陡崖”式变化。如果班主任不在该阶段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应该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教学,将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做好三年级关键期的心理教育呢?接下来本文将从三年级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根据新的变化应采取的措施谈起。
一、三年级阶段孩子的心理特质
三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处于9到10岁的年龄,这个年纪的孩子不止生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心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把该年龄阶段的孩子称为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孩子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成人感增强,渴望独立,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更加注重同伴群体的看法。同时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该阶段的孩子处于自卑与勤奋阶段,两组特性在走向定性,该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欲望去向他人展示他的能力,若他的能力被及时肯定,他从此便相信自己,成为自信的人;若他失去展示能力的机会甚至能力被不断否定,那从此便会变得越来越自卑,甚至用极端方式去掩盖内心的自卑感。
从以上的特质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的孩子的心理与过往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提醒着我们教育者,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给予恰当的心理教育,才能帮助三年级的孩子们平稳走过三年级,培养自律、自强以及自信的品质。
二、针对特性,做好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抓细微变化,做好心理引导
心理变化具有内隐性、滞后性、伪装性,这要求班主任要从细微之处入手,不放过孩子的任何一个变化。三年级孩子的品性正在逐渐定型,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生活和学习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从而改变他的一生。所以,作为班主任,如果要做好这一时期的心理教育,那就更应该重视一切变化。
美丽的出现,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任何细微的变化,并加以正确的心理教育。这些细微的变化可能是一个孩子突然经常一个人发呆,变得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或者是书写情况一下子变得很马虎亦或是平常作业上总有家长的签名,近期却没有了等变化都是值得班主任留意的情况。笔者班级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孩子过去虽然成绩中下,但是尊敬师长,也友善同学。但是新开学后的短短两周内便屡次顶撞师长,与同学发生多次矛盾。发现变化后,笔者经过与家长沟通发现该学生因为假期家长无暇照顾,与老家的一群“野蛮”孩子长期为伍,习得了一些陋习,而近期家长又忙于工作忽视了他的生活和学习,所以导致他性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对症下药”以及与家长和学生的多次沟通,该学生逐渐改变了习得的陋习,性情也不再像刚开学的那般暴躁,回归了“正轨”。倘若该孩子一开始的变化被班主任忽视,等到孩子品性已成定局,那该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不堪设想。
(二)抓关键期,培养优良品质
1.用“民主”预防“叛逆”,培养独立感
三年级孩子一个非常明显的心理变化便是他们的成人感增强,渴望独立,渴望摆脱成人控制,为此有一部分三年级的孩子会无缘无故变得非常的“叛逆”。他们这时期的“叛逆”便是他们权力斗争的开始。他们认为把握住话语权,便代表他们是“大人”了。于是,对于老师的教育,他们会出现质疑、不认同,通常采取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对老师的建议置若罔闻。这时班主任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正确发展独立感,将“叛逆”变成成长,变成自立、自强、自律。
“师生平等相处,有事一起商量”是做好这一心理变化的良方。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将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言必行,行必果。”他们对是非的标准界限也很模糊,需要班主任明确告知他们哪些事可行,哪些事不可行,因此,一、二年级的班主任一般采取专制型管理。但是对于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心理需求决定了民主地相处更有利于他们心理的良性发展。这一特质要求三年级的班主任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应当从民主出发,给予孩子尊重,给足机会让他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想成长的诉求。当孩子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他们便不会剑走偏锋,采取反抗方式来证明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人”。
三年级的孩子对是非已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在班会上,班主任不妨放手让孩子去主持。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与孩子共同商讨对策,尊重孩子提出的每一个想法。当孩子提出的想法不够成熟、理智时,班主任可以通过说事实,摆道理的方式引导孩子提出更为可行的对策。通过班会不断地满足孩子渴望独立的诉求,也就避免了孩子通过其它方式来寻找独立,进而也能慢慢培养他们的自律、自强意识。
2.用“肯定”摆脱“自卑”,培养自信感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三年级的孩子处于自卑与勤奋阶段,是培养自信感的关键期,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班主任(下转第12版)
【关键词】三年级班主任;心理教育
小学教育一般分为低、中、高三阶段,其中三年级作为迈入中、高年级的一个起始点一直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因为该阶段学科知识难度急剧加深,对从低年级迈入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有难度的适应过程,对执教的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但是与此同时,广大教育者却忽视了该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这阶段他们的心理也发生着“陡崖”式变化。如果班主任不在该阶段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应该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教学,将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做好三年级关键期的心理教育呢?接下来本文将从三年级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根据新的变化应采取的措施谈起。
一、三年级阶段孩子的心理特质
三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处于9到10岁的年龄,这个年纪的孩子不止生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心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把该年龄阶段的孩子称为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孩子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成人感增强,渴望独立,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更加注重同伴群体的看法。同时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该阶段的孩子处于自卑与勤奋阶段,两组特性在走向定性,该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欲望去向他人展示他的能力,若他的能力被及时肯定,他从此便相信自己,成为自信的人;若他失去展示能力的机会甚至能力被不断否定,那从此便会变得越来越自卑,甚至用极端方式去掩盖内心的自卑感。
从以上的特质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的孩子的心理与过往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提醒着我们教育者,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给予恰当的心理教育,才能帮助三年级的孩子们平稳走过三年级,培养自律、自强以及自信的品质。
二、针对特性,做好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抓细微变化,做好心理引导
心理变化具有内隐性、滞后性、伪装性,这要求班主任要从细微之处入手,不放过孩子的任何一个变化。三年级孩子的品性正在逐渐定型,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生活和学习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从而改变他的一生。所以,作为班主任,如果要做好这一时期的心理教育,那就更应该重视一切变化。
美丽的出现,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任何细微的变化,并加以正确的心理教育。这些细微的变化可能是一个孩子突然经常一个人发呆,变得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或者是书写情况一下子变得很马虎亦或是平常作业上总有家长的签名,近期却没有了等变化都是值得班主任留意的情况。笔者班级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孩子过去虽然成绩中下,但是尊敬师长,也友善同学。但是新开学后的短短两周内便屡次顶撞师长,与同学发生多次矛盾。发现变化后,笔者经过与家长沟通发现该学生因为假期家长无暇照顾,与老家的一群“野蛮”孩子长期为伍,习得了一些陋习,而近期家长又忙于工作忽视了他的生活和学习,所以导致他性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对症下药”以及与家长和学生的多次沟通,该学生逐渐改变了习得的陋习,性情也不再像刚开学的那般暴躁,回归了“正轨”。倘若该孩子一开始的变化被班主任忽视,等到孩子品性已成定局,那该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不堪设想。
(二)抓关键期,培养优良品质
1.用“民主”预防“叛逆”,培养独立感
三年级孩子一个非常明显的心理变化便是他们的成人感增强,渴望独立,渴望摆脱成人控制,为此有一部分三年级的孩子会无缘无故变得非常的“叛逆”。他们这时期的“叛逆”便是他们权力斗争的开始。他们认为把握住话语权,便代表他们是“大人”了。于是,对于老师的教育,他们会出现质疑、不认同,通常采取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对老师的建议置若罔闻。这时班主任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正确发展独立感,将“叛逆”变成成长,变成自立、自强、自律。
“师生平等相处,有事一起商量”是做好这一心理变化的良方。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将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言必行,行必果。”他们对是非的标准界限也很模糊,需要班主任明确告知他们哪些事可行,哪些事不可行,因此,一、二年级的班主任一般采取专制型管理。但是对于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心理需求决定了民主地相处更有利于他们心理的良性发展。这一特质要求三年级的班主任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应当从民主出发,给予孩子尊重,给足机会让他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想成长的诉求。当孩子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他们便不会剑走偏锋,采取反抗方式来证明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人”。
三年级的孩子对是非已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在班会上,班主任不妨放手让孩子去主持。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与孩子共同商讨对策,尊重孩子提出的每一个想法。当孩子提出的想法不够成熟、理智时,班主任可以通过说事实,摆道理的方式引导孩子提出更为可行的对策。通过班会不断地满足孩子渴望独立的诉求,也就避免了孩子通过其它方式来寻找独立,进而也能慢慢培养他们的自律、自强意识。
2.用“肯定”摆脱“自卑”,培养自信感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三年级的孩子处于自卑与勤奋阶段,是培养自信感的关键期,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班主任(下转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