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阳至拉萨的列车穿越辽宁、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西藏9省市区,全程走行4306公里,历时50多个小时。其中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千米,多年冻土地段550千米,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的高原路段。
最强阵容
今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20时10分,北京开往拉萨的Z21次列车驶入元宵节的夜色之中,急着返程工作的旅客们望着车窗外不时闪过的节日焰火,仍沉醉于与亲人刚刚分别的不舍之中。很多人不知道,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乘务员,已换成沈阳客运段新组建客运四队的东北老乡。
接到开通沈阳至拉萨旅客列车的任务后,沈阳铁路局迅速召开专门会议,举全局之力在全段员工中组织海选,在确定身体素质和政治品行双合格后,才被派往去拉萨的列车。
“对于沈铁人来说,能到沈拉线是一种荣誉,来了咱就得对得起局里的信任。” 今天是列车长杜春伟所在的客运四队第七乘务组,第二次雪域高原行。
“爸爸,早上一定要吃点元宵再走啊。”
10时09分,杜春伟和他的32名兄弟从沈阳乘务Z622次列车到达北京西站,变更车次后迎来了新的旅客。出乘前一天晚上,杜春伟的女儿临睡前,一再嘱咐他吃点元宵再走,因为第二天5时,妈妈就开车送爸爸出乘,不能陪爸爸过节了。今年除夕,杜春伟正赶上首发拉萨,懂事的女儿,提前祝福爸爸节日快乐。
“从东北放飞梦想,到西藏传递真情”,在沈阳开往拉萨的列车上,每位乘务员胸前都有这样字样的标牌。杜春伟所在班组是当年走漠河时局长命名的“雷锋号”班组,与其他班组不同的是,32位乘务员每人胸前多挂了一枚雷锋像徽章。在登车之前,他特别嘱咐组员,胸前的徽章很重,所以更要挺胸抬头,拿出精气神。
极地穿行
尽管列车装备了可在高原地区提供自动制氧的设备,但做乘务工作仍要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挑战。本来身强体壮的小伙子,在这时却表现得手脚无力、气喘吁吁。22时25分,列车驶进海拔2829米的格尔木。杜春伟提醒组员,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首先是按照规定,每位进藏旅客都要进行健康情况登记。由于少数民族旅客众多,填写过程十分困难。列车乘务员不仅要提前进行沟通,还要了解哪些旅客能听懂汉语会写汉字。
到达格尔木站,列车需要加停一段时间,乘务人员需要换高原车头,并对车辆内外设备进行一次检查。深夜的寒风中,站台上空无一人,即使是憋着烟瘾的乘客,也不愿离开车厢。25分钟的站停时间,杜春伟与值班员前后分工,他在列车后部,一直盯住列车吸污、上水和投放垃圾的进展情况,确保万无一失。工作服抵挡不住寒冷,风不停地从领口袖口灌进身体。完成工作时,杜春伟已经冷到了骨头里。看着一个个冻得颤颤发抖的东北壮汉,格尔木车辆段的车辆乘务员特意送来了奶茶,并开玩笑说:“东北人没有藏族人扛冻,但干活确实够认真。”
22时50分,一声低沉的汽笛声,列车在重联的大马力机车牵引下驶向青藏高原。从格尔木到下一站那曲需10个小时,要通过海拔5156米的唐古拉山,尽管车厢内供氧设备全开,在不到3个小时内,旅客要体验坐上陡升2000米以上“过山车”的特殊感受。
舌尖上的列车
随着列车运行高度的不断攀高,许多熟睡中的旅客被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叫醒”,或胸闷气短,或头痛恶心。此时,车厢内列车乘务员积极与格尔木上车的随车医生配合,查看旅客身体状况,安抚身体不适的旅客,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供氧管,提供应急救助服务。
“吃饱了,才能安稳休息”,多年的乘务工作,让杜春伟此时更了解旅客们的需求。天还没亮,他便到餐车嘱咐沈阳餐饮服务段的6名工作人员,提前做好旅客就餐准备。“在高原上能吃可口的饭菜绝非易事。平原地区只需30分钟就可煮熟饭,列车在高原运行时,由于气压太低,80分钟也不熟。”年轻厨师大多是第一次上高原,所以在入藏的前一天,杜春伟便告诉餐车工作人员蒸熟米饭,并提前备好辅料。“长点眼力见”是杜春伟对乘务员的要求,没有了当年“铁老大”的架子,如今的火车更讲究“乘客体验”。
酸菜汤、黄瓜炒鸡蛋、白菜炖冻豆腐……看着餐车里的乘客在饱餐后露出的舒坦表情,杜春伟说,很多藏族同胞也喜欢吃东北菜,看着窗外的雪山,吃上一碗热乎的东北炖菜,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啊。
24日13时55时,经过漫长旅行的Z21次列车终到拉萨,杜春伟和乘务组成员率先出车厢做送站准备。随后,渐渐适应低压乏氧环境的旅客走出车厢,深吸一口新鲜、冷冽的空气,看到忙碌一夜的列车乘务员,疲惫的脸上仍满是笑意,目光中充满了敬意。道一声“新年好”后,便是各自散去了。
最强阵容
今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20时10分,北京开往拉萨的Z21次列车驶入元宵节的夜色之中,急着返程工作的旅客们望着车窗外不时闪过的节日焰火,仍沉醉于与亲人刚刚分别的不舍之中。很多人不知道,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乘务员,已换成沈阳客运段新组建客运四队的东北老乡。
接到开通沈阳至拉萨旅客列车的任务后,沈阳铁路局迅速召开专门会议,举全局之力在全段员工中组织海选,在确定身体素质和政治品行双合格后,才被派往去拉萨的列车。
“对于沈铁人来说,能到沈拉线是一种荣誉,来了咱就得对得起局里的信任。” 今天是列车长杜春伟所在的客运四队第七乘务组,第二次雪域高原行。
“爸爸,早上一定要吃点元宵再走啊。”
10时09分,杜春伟和他的32名兄弟从沈阳乘务Z622次列车到达北京西站,变更车次后迎来了新的旅客。出乘前一天晚上,杜春伟的女儿临睡前,一再嘱咐他吃点元宵再走,因为第二天5时,妈妈就开车送爸爸出乘,不能陪爸爸过节了。今年除夕,杜春伟正赶上首发拉萨,懂事的女儿,提前祝福爸爸节日快乐。
“从东北放飞梦想,到西藏传递真情”,在沈阳开往拉萨的列车上,每位乘务员胸前都有这样字样的标牌。杜春伟所在班组是当年走漠河时局长命名的“雷锋号”班组,与其他班组不同的是,32位乘务员每人胸前多挂了一枚雷锋像徽章。在登车之前,他特别嘱咐组员,胸前的徽章很重,所以更要挺胸抬头,拿出精气神。
极地穿行
尽管列车装备了可在高原地区提供自动制氧的设备,但做乘务工作仍要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挑战。本来身强体壮的小伙子,在这时却表现得手脚无力、气喘吁吁。22时25分,列车驶进海拔2829米的格尔木。杜春伟提醒组员,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首先是按照规定,每位进藏旅客都要进行健康情况登记。由于少数民族旅客众多,填写过程十分困难。列车乘务员不仅要提前进行沟通,还要了解哪些旅客能听懂汉语会写汉字。
到达格尔木站,列车需要加停一段时间,乘务人员需要换高原车头,并对车辆内外设备进行一次检查。深夜的寒风中,站台上空无一人,即使是憋着烟瘾的乘客,也不愿离开车厢。25分钟的站停时间,杜春伟与值班员前后分工,他在列车后部,一直盯住列车吸污、上水和投放垃圾的进展情况,确保万无一失。工作服抵挡不住寒冷,风不停地从领口袖口灌进身体。完成工作时,杜春伟已经冷到了骨头里。看着一个个冻得颤颤发抖的东北壮汉,格尔木车辆段的车辆乘务员特意送来了奶茶,并开玩笑说:“东北人没有藏族人扛冻,但干活确实够认真。”
22时50分,一声低沉的汽笛声,列车在重联的大马力机车牵引下驶向青藏高原。从格尔木到下一站那曲需10个小时,要通过海拔5156米的唐古拉山,尽管车厢内供氧设备全开,在不到3个小时内,旅客要体验坐上陡升2000米以上“过山车”的特殊感受。
舌尖上的列车
随着列车运行高度的不断攀高,许多熟睡中的旅客被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叫醒”,或胸闷气短,或头痛恶心。此时,车厢内列车乘务员积极与格尔木上车的随车医生配合,查看旅客身体状况,安抚身体不适的旅客,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供氧管,提供应急救助服务。
“吃饱了,才能安稳休息”,多年的乘务工作,让杜春伟此时更了解旅客们的需求。天还没亮,他便到餐车嘱咐沈阳餐饮服务段的6名工作人员,提前做好旅客就餐准备。“在高原上能吃可口的饭菜绝非易事。平原地区只需30分钟就可煮熟饭,列车在高原运行时,由于气压太低,80分钟也不熟。”年轻厨师大多是第一次上高原,所以在入藏的前一天,杜春伟便告诉餐车工作人员蒸熟米饭,并提前备好辅料。“长点眼力见”是杜春伟对乘务员的要求,没有了当年“铁老大”的架子,如今的火车更讲究“乘客体验”。
酸菜汤、黄瓜炒鸡蛋、白菜炖冻豆腐……看着餐车里的乘客在饱餐后露出的舒坦表情,杜春伟说,很多藏族同胞也喜欢吃东北菜,看着窗外的雪山,吃上一碗热乎的东北炖菜,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啊。
24日13时55时,经过漫长旅行的Z21次列车终到拉萨,杜春伟和乘务组成员率先出车厢做送站准备。随后,渐渐适应低压乏氧环境的旅客走出车厢,深吸一口新鲜、冷冽的空气,看到忙碌一夜的列车乘务员,疲惫的脸上仍满是笑意,目光中充满了敬意。道一声“新年好”后,便是各自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