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2月,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3~6年级开设科学课调整为1~6年级开设科学课。原全国八套小学科学教材都随之对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湖北教育出版社对原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教材既继承了原教材的鲜明特色,又融入了新的科学教育理念,许多内容经过多年多地区试教的检验,成为一套体系结构合理、难度适中、适用广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比较成熟的教材。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一年级上册教材。
一、教材结构
1.围绕“家庭圈”组织教学内容
本套教材以儿童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为线索,以“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与宇宙”为脉络,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内容,逐渐增进儿童对科學的了解和认识。对应“低年段四个学期”“中年段四个学期”“高年段四个学期”实行四个经验圈反复循环,如表1。
依照整体安排,一年级上册围绕“家庭”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这条线索明确体现在各个单元页的导语里。
第一单元《走近科学》:我们的周围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单元《家养小动物》:很多家庭都养过小动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第三单元《家中的物品》:家中有很多物品,我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
第四单元《制作小物品》:家中的小物品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带来很多方便。能不能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一个小物品呢?
2.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与之相对应,本套教材每册四个单元,力争覆盖每一个领域。因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低年段内容较少,且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整个课程的绪论课,占用了3课时,所以本册教材只安排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技术与工程三个领域的内容,分别对应第二单元《家养小动物》、第三单元《家中的物品》和第四单元《制作小物品》。
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科学课。扣除节假日、春游秋游等实践类活动,以及学校安排的其他大型活动占用的时间,每学期实际教学时间约为16周。本册教材设立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3课,共12课。其中,大多数课为1课时,个别课需要2课时,如第四单元第2课《制作笔筒》。另外,第二单元第1课《金鱼》、第三单元第3课《纸制品》也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我们希望有一些弹性课时留给阶段性回顾与总结,如单元复习与评价、期末复习与评价等。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拓展性的学习活动。
3. 单元内部结构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包括三部分:单元页、3篇课文、单元回顾。
单元页是整个单元的情境引入,即创设情境,揭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以第二单元《家养小动物》为例,“很多家庭都养过小动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这句话里面“家庭”是情境,“认识小动物”是学习主题。
每篇课文基本都包含课页、科学实践、拓展与应用。课页包括课题、插图和问题三部分,相当于这节课的问题情境。本套教材突出科学实践的核心地位,每课设计主题明确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儿童亲历科学,通过科学实践建构科学概念,理解工程技术的本质。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科学实践”栏目由实践活动名称和若干环节组成,各环节配有文字和插图。“拓展与应用”栏目通过拓展性的实践活动或科学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
如第4课,课题是《金鱼》,插图为生活在鱼缸里的两条金鱼,问题是“关于金鱼,我们知道什么?”本课的实践活动名称为“观察金鱼”,包括三个环节:1.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金鱼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3.仔细观察金鱼在水中的生活,我们还有哪些发现?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运用观察金鱼的方法观察其他鱼,插图给出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
又如第6课《常见的家养动物》,在“拓展与应用”栏目安排制作动物“小书”的活动,鼓励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动物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小书”,使学生借此了解更多动物的个性和共性。
每个单元的最后为单元回顾,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整个单元的概念图,旨在帮助学生对科学概念进行梳理,让科学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有一定结构的科学概念体系。
二、各单元内容解析
第一单元 走近科学
第一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如表2。本单元是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单元。作为起始单元,需要引导学生产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了解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和基本方法,并且初步学习和运用最基本的科学学习方法——观察法、比较法。
表2 第一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6. 5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10.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 ]
第1课《科学真有趣》。这是小学科学的绪论课,也是小学生第一节正式的科学课。本课要有足够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问题想知道究竟的强烈好奇心。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是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亲自参与有趣的科学实验,“破解‘钓鱼游戏’的奥秘”和“怎样快速从水中取出曲别针”,使学生产生惊奇感受和许多疑问。然后介绍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会用到哪些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在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
第2课《袋子里面有什么》。本课设计了一个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判断的解暗箱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再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用眼观察是最常用的观察方法。除此之外,可以有选择地、有序地运用其他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在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时,要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 第3课《相同与不同》。这是在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有顺序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轻重、厚薄、表面粗糙程度、软硬等),并且在识别物体外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类,主要是比较物体外部特征的不同与相同。在学习描述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学会使用一些形容词来丰富自己的描述,从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法是认识周围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课学习伊始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要进行观察就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只有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认真、有序地观察,才能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本单元在观察物体外部特征、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的基础上,学习按照某一个标准将具有相同点的物体归为一类,初步培養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第二单元 家养小动物
第二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如表3。
学生在没有学习动物知识之前对动物已有所接触,他们建立起来的关于动物的经验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多方面知识。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起始单元,学生要建立课标要求的生命科学领域低年级段的相关概念,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应该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因此,在起始单元中,主要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家养动物作为观察对象。
第4课《金鱼》。鱼是学生很熟悉的动物,金鱼比较便于在课堂上观察,因此在本教材中作为学生首先观察的动物。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金鱼的外部形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尝试将金鱼的样子画下来;其次,引导学生观察金鱼在水中的运动;最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金鱼的取食、呼吸和对外界的反应等,鼓励他们有更多的发现,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课后鼓励学生用观察金鱼的方法观察更多其他的鱼,希望他们有更多的发现。
第5课《猫和兔》。猫和兔是学生喜爱的两种小动物。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猫和兔的外部形态;其次,引导学生了解猫和兔各自有哪些本领,这些本领与它们的哪些身体结构有关;最后,通过前面的观察,思考猫和兔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6课《常见的家养动物》。本课是在前两课基础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需要搜集一些介绍更多动物(主要是家养动物)的图片、图书资料等,根据掌握的资料比较这些动物的不同点,思考这些动物的相同点。本课鼓励学生制作一个可以简单介绍一种动物的“小书”,制作“小书”可以在教学前搜集资料的环节做,也可以在课后做。
第三单元 家中的物品
第三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如表4。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材料的知识。要利用学生身边和家庭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餐具、家具以及各种文具等,引导他们认识各种各样的材料,并了解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征。同时,知道同一种材料可以制造不同的物品。
表4 第三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
第7课《它们是用什么做的》。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家用物品为切入点,认识常见的材料。通过观察和调查身边的家用物品,让学生知道物品都是用材料制作的,有的物品可以由一种材料制成,有的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同一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
第8课《不一样的材料》。学生利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皮肤等观察各种各样的材料,了解材料的表面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材料的简单特性,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比如金属有光泽、具延展性等。
第9课《纸制品》。学生用感觉器官和借助简单工具进一步研究一类材料——纸的特性。学生对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运用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纸的特性,知道纸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第四单元 制作小物品
第四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如表5。在这个单元中,学生要认识一些简单常见的工具,并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开展小制作活动。
表5 第四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认识常见的工具,了解其功能。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
第10课《常用的工具》。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一些简单、常见的工具,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练习使用图形尺、直尺、卷尺、剪刀、钳子、螺丝刀、胶带等简单工具。
第11课《制作笔筒》。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和制作笔筒。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继续练习使用尺、剪刀、胶带等简单、常见的工具。
第12课《展示与改进》。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前面制作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作品的展示、交流活动。希望学生积极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观摩、评价他人的作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而改进、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教师教学用书介绍
(一)单元整体描述
每个单元最前面设置了单元教学目标、单元主要内容、单元评价建议等栏目。
1.单元教学目标
与课程标准相对应,教师教学用书从“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维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这些目标直接指向课标中规定的学习目标。
2.单元主要内容
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内容简介、单元概念关系图。内容简介概要描述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主要活动;单元概念关系图用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单元内各课之间的逻辑关系。 3.单元评价建议
这里给出了学习评价的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等相关建议,特别给出了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态度三个维度的评价量表,为教师评价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二)各课教学参考
各课教学参考中有9项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准备、安全注意事项、课文说明、教学流程、教学建议、学生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参考资料。
1.教学目标。依据单元整体目标,给出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解读教学活动。
3.教学准备。详细列出完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教具和学具。
4.安全注意事项。对本课教学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进行提示。
5.课文说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故教材以插图为主。教师教学用书以套印教材的方式对每一页教材的插图和学习活动进行详细解读。
6.教学流程。用流程图表现本课的教学环节。
7.教学建议。这是一份由教材编者或有经验的教师提供的较为详细的教学方案,供广大科学教师参考。特别是首次使用本套教材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份教案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8.学生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对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学生活动手册做了具体说明。
9.参考资料。主要是给出一些背景知识,供教师参考。
(三)配套光盘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配有2张光盘,均为视频资源。一张光盘为本套教材介绍和本册教材介绍,另一张光盘为4节示范课:《袋子里面有什么》《金鱼》《纸制品》《制作笔筒》,供广大科学教师参考和借鉴。
四、学生活动手册介绍
学生活动手册是科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考虑到科学教材循环使用的现状,将学生活动手册单独发行,便于学生随身携带,并保留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资料。它由两大部分构成:各课学习记录单和学习测评。
记录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要从小抓起,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记录的习惯,丰富记录的方法,提高记录的质量,为科学学习和研究收集有效的信息。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书写速度慢,本册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单都很简单,以画图、画√、连线、填表、填空为主。手册的填写情况可以作为学习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科学学习评价中。
北京市海淀區教师进修学校(100195)
一、教材结构
1.围绕“家庭圈”组织教学内容
本套教材以儿童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为线索,以“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与宇宙”为脉络,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内容,逐渐增进儿童对科學的了解和认识。对应“低年段四个学期”“中年段四个学期”“高年段四个学期”实行四个经验圈反复循环,如表1。
依照整体安排,一年级上册围绕“家庭”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这条线索明确体现在各个单元页的导语里。
第一单元《走近科学》:我们的周围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单元《家养小动物》:很多家庭都养过小动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第三单元《家中的物品》:家中有很多物品,我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
第四单元《制作小物品》:家中的小物品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带来很多方便。能不能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一个小物品呢?
2.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与之相对应,本套教材每册四个单元,力争覆盖每一个领域。因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低年段内容较少,且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整个课程的绪论课,占用了3课时,所以本册教材只安排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技术与工程三个领域的内容,分别对应第二单元《家养小动物》、第三单元《家中的物品》和第四单元《制作小物品》。
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科学课。扣除节假日、春游秋游等实践类活动,以及学校安排的其他大型活动占用的时间,每学期实际教学时间约为16周。本册教材设立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3课,共12课。其中,大多数课为1课时,个别课需要2课时,如第四单元第2课《制作笔筒》。另外,第二单元第1课《金鱼》、第三单元第3课《纸制品》也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我们希望有一些弹性课时留给阶段性回顾与总结,如单元复习与评价、期末复习与评价等。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拓展性的学习活动。
3. 单元内部结构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包括三部分:单元页、3篇课文、单元回顾。
单元页是整个单元的情境引入,即创设情境,揭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以第二单元《家养小动物》为例,“很多家庭都养过小动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这句话里面“家庭”是情境,“认识小动物”是学习主题。
每篇课文基本都包含课页、科学实践、拓展与应用。课页包括课题、插图和问题三部分,相当于这节课的问题情境。本套教材突出科学实践的核心地位,每课设计主题明确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儿童亲历科学,通过科学实践建构科学概念,理解工程技术的本质。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科学实践”栏目由实践活动名称和若干环节组成,各环节配有文字和插图。“拓展与应用”栏目通过拓展性的实践活动或科学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
如第4课,课题是《金鱼》,插图为生活在鱼缸里的两条金鱼,问题是“关于金鱼,我们知道什么?”本课的实践活动名称为“观察金鱼”,包括三个环节:1.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金鱼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3.仔细观察金鱼在水中的生活,我们还有哪些发现?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运用观察金鱼的方法观察其他鱼,插图给出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
又如第6课《常见的家养动物》,在“拓展与应用”栏目安排制作动物“小书”的活动,鼓励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动物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小书”,使学生借此了解更多动物的个性和共性。
每个单元的最后为单元回顾,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整个单元的概念图,旨在帮助学生对科学概念进行梳理,让科学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有一定结构的科学概念体系。
二、各单元内容解析
第一单元 走近科学
第一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如表2。本单元是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单元。作为起始单元,需要引导学生产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了解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和基本方法,并且初步学习和运用最基本的科学学习方法——观察法、比较法。
表2 第一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6. 5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10.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 ]
第1课《科学真有趣》。这是小学科学的绪论课,也是小学生第一节正式的科学课。本课要有足够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问题想知道究竟的强烈好奇心。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是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亲自参与有趣的科学实验,“破解‘钓鱼游戏’的奥秘”和“怎样快速从水中取出曲别针”,使学生产生惊奇感受和许多疑问。然后介绍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会用到哪些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在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
第2课《袋子里面有什么》。本课设计了一个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判断的解暗箱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再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用眼观察是最常用的观察方法。除此之外,可以有选择地、有序地运用其他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在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时,要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 第3课《相同与不同》。这是在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有顺序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轻重、厚薄、表面粗糙程度、软硬等),并且在识别物体外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类,主要是比较物体外部特征的不同与相同。在学习描述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学会使用一些形容词来丰富自己的描述,从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法是认识周围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课学习伊始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要进行观察就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只有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认真、有序地观察,才能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本单元在观察物体外部特征、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的基础上,学习按照某一个标准将具有相同点的物体归为一类,初步培養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第二单元 家养小动物
第二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如表3。
学生在没有学习动物知识之前对动物已有所接触,他们建立起来的关于动物的经验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多方面知识。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起始单元,学生要建立课标要求的生命科学领域低年级段的相关概念,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应该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因此,在起始单元中,主要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家养动物作为观察对象。
第4课《金鱼》。鱼是学生很熟悉的动物,金鱼比较便于在课堂上观察,因此在本教材中作为学生首先观察的动物。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金鱼的外部形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尝试将金鱼的样子画下来;其次,引导学生观察金鱼在水中的运动;最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金鱼的取食、呼吸和对外界的反应等,鼓励他们有更多的发现,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课后鼓励学生用观察金鱼的方法观察更多其他的鱼,希望他们有更多的发现。
第5课《猫和兔》。猫和兔是学生喜爱的两种小动物。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猫和兔的外部形态;其次,引导学生了解猫和兔各自有哪些本领,这些本领与它们的哪些身体结构有关;最后,通过前面的观察,思考猫和兔在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6课《常见的家养动物》。本课是在前两课基础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需要搜集一些介绍更多动物(主要是家养动物)的图片、图书资料等,根据掌握的资料比较这些动物的不同点,思考这些动物的相同点。本课鼓励学生制作一个可以简单介绍一种动物的“小书”,制作“小书”可以在教学前搜集资料的环节做,也可以在课后做。
第三单元 家中的物品
第三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如表4。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材料的知识。要利用学生身边和家庭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餐具、家具以及各种文具等,引导他们认识各种各样的材料,并了解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征。同时,知道同一种材料可以制造不同的物品。
表4 第三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
第7课《它们是用什么做的》。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家用物品为切入点,认识常见的材料。通过观察和调查身边的家用物品,让学生知道物品都是用材料制作的,有的物品可以由一种材料制成,有的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同一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
第8课《不一样的材料》。学生利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皮肤等观察各种各样的材料,了解材料的表面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材料的简单特性,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比如金属有光泽、具延展性等。
第9课《纸制品》。学生用感觉器官和借助简单工具进一步研究一类材料——纸的特性。学生对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运用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纸的特性,知道纸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第四单元 制作小物品
第四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如表5。在这个单元中,学生要认识一些简单常见的工具,并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开展小制作活动。
表5 第四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认识常见的工具,了解其功能。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
第10课《常用的工具》。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一些简单、常见的工具,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练习使用图形尺、直尺、卷尺、剪刀、钳子、螺丝刀、胶带等简单工具。
第11课《制作笔筒》。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和制作笔筒。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继续练习使用尺、剪刀、胶带等简单、常见的工具。
第12课《展示与改进》。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前面制作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作品的展示、交流活动。希望学生积极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观摩、评价他人的作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而改进、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教师教学用书介绍
(一)单元整体描述
每个单元最前面设置了单元教学目标、单元主要内容、单元评价建议等栏目。
1.单元教学目标
与课程标准相对应,教师教学用书从“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维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这些目标直接指向课标中规定的学习目标。
2.单元主要内容
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内容简介、单元概念关系图。内容简介概要描述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主要活动;单元概念关系图用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单元内各课之间的逻辑关系。 3.单元评价建议
这里给出了学习评价的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等相关建议,特别给出了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态度三个维度的评价量表,为教师评价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二)各课教学参考
各课教学参考中有9项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准备、安全注意事项、课文说明、教学流程、教学建议、学生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参考资料。
1.教学目标。依据单元整体目标,给出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解读教学活动。
3.教学准备。详细列出完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教具和学具。
4.安全注意事项。对本课教学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进行提示。
5.课文说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故教材以插图为主。教师教学用书以套印教材的方式对每一页教材的插图和学习活动进行详细解读。
6.教学流程。用流程图表现本课的教学环节。
7.教学建议。这是一份由教材编者或有经验的教师提供的较为详细的教学方案,供广大科学教师参考。特别是首次使用本套教材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份教案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8.学生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对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学生活动手册做了具体说明。
9.参考资料。主要是给出一些背景知识,供教师参考。
(三)配套光盘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配有2张光盘,均为视频资源。一张光盘为本套教材介绍和本册教材介绍,另一张光盘为4节示范课:《袋子里面有什么》《金鱼》《纸制品》《制作笔筒》,供广大科学教师参考和借鉴。
四、学生活动手册介绍
学生活动手册是科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考虑到科学教材循环使用的现状,将学生活动手册单独发行,便于学生随身携带,并保留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资料。它由两大部分构成:各课学习记录单和学习测评。
记录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要从小抓起,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记录的习惯,丰富记录的方法,提高记录的质量,为科学学习和研究收集有效的信息。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书写速度慢,本册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单都很简单,以画图、画√、连线、填表、填空为主。手册的填写情况可以作为学习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科学学习评价中。
北京市海淀區教师进修学校(10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