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后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分子将进化论运用到各个领域。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鲁迅以及钱钟书等人分别将进化论运用到文学上,其中胡适将文学进化论发展到了顶峰。他们以文学进化论的观念来研究文学,促使了文学革命的发生,寻找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快了文学史的演化过程。通过梳理文学进化论的流变,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方法来分析进化论对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文学进化论;流变;文学革命;辩证法
所谓“进化论”,它是“一种认为世界及其中的事物,尤其是有机物,按某种进化理论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是第一个系统地把西方进化思想引入中国的人,他的进化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翻译的《天演论》的一书中,通过此书他向国人热情宣扬和介绍了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来看一下文学进化论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是怎样流变的。
一、梁启超:最早运用进化论的“文学革命”
梁启超是较早接受西方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把西方进化论运用到中国文学发展中去 ,喊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下面以诗界革命为例谈一下梁启超如何将进化论运用在文学上。
梁启超认为清朝的诗坛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尤其是咸同之后的之后的晚清,诗坛被江西派和同光体派等“宋诗派”所把持,弥漫着一种贫苦腐败的诗风。但是,历史的文人对文坛现状不满时,而对策大多是复古,只不过一般由复达到,照理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但梁启超认为“此境至今日,已成旧世界,“此古”而变为复“彼古”。他认为进化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莫不如此。他说:“进化者,向一目的而上进之谓也。日迈月征,进进不已,必达于其极点。凡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进化之公例者也。[2]既然“天地万物”都不能“逃进化论之公例,文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源于焦循《易余籥录》卷一五“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在他的《人间词话》最早体现了文学进化论的观点。《人间词话》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以进化论为基础的词史观。
王国维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一种文学有一种文学的黄金时代,不是讲一个时代只有一种文学,也不是讲一种文学只能存活于一个时代。不能否认,“楚骚”之后还有骚,“汉赋”之后还有赋,“六代之骈语”之后还有骈语,“唐之诗”之后还有诗,“宋之词”之后还有词,“元之曲”之后还有曲。可是,经过了它的黄金时代的骚、赋、骈语、诗、词、曲等等,还能继续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吗?不能的。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格局中的一个配角而已,所谓“聊备一格”是也。
三、胡适:建立在文学进化论基础上的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革命思想的核心是文學的进化论。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以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腐朽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先导,将中国文学劈成两半:一半是古文文学(死文学),一半是白话文学(活文学),形成双线并行的文学史格局,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和颠覆。胡适认为中国这两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胡适从中西方文学发展的不同结果上,看到白话文学取代死文学是文学史上的自然趋势,但需要人力的促使加进其进化,因而深感历史责任重大,决心要利用这个自然趋势所产生的活文学来正式替代古文学的地位,并决定利用这个谁都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来做文学革命的武器。所以说,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想建立在文学进化论的基础上,并突出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的一中必然的自然进化中人力促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自然进化中必需的一种人工促进。白话文学因而也就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必然进化。
四、鲁迅:进化的文学史观
鲁迅前期对进化论确实是信仰的,他把历史的进化论作为指导他考察文学演变的最主要的文学史观念。在对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有所涉猎之后,作为广大知识分子代表的他开始了解并且接受马克思这一学说之后,他承认自己前期对进化论的信仰是错了。他对文学史观念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后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指导的文学史观。
在鲁迅看来,文学作为一种反应客观现实的艺术形式,它的变化和发展受着时势政治、社会风气、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推动。‘新文学’和‘旧文学’中间不能有截然的分界,应从扬弃的辩证发展逻辑去理解,并非绝对的死和绝对的生。鲁迅支持文学的不断更新,而同时他又不完全割裂文学发展的历史链条,认为新文学应该继承和发展旧文学中有价值的东西。“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传承,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2]
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鲁迅的文学史观念始终强调着文学的变化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于旧的封建文学的抨击与超越。
五、钱钟书:对文学进化论的辨识
30年代,文学进化论作为一种“正确的”文学观念已经一统天下,渗透到各种文学史的解释之中。在题为《论复古》的对一部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流行的文学进化观念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评书里,钱钟书曾经辩识了文学进化论的两层意义:一是文学史的问题,也就是说,“后来的文学作品比先起的文学作品内容上来得复杂,结构上来得复杂。”一是文学批评的范围,包含了价值高下的判断。[3]因此,他认为不能仓促地把一切转变认为“进化”。
钱钟书在对“文学革命”的重新诠释中消解了现代文学中过分强烈的“进步”的意识形态色彩。文学进化论一方面敏锐了文学史认识的眼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许多荒谬的结论。 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应用到文学上并用来解释文学发展的复杂现象,尤其是将文学类型和生物种类进行类比,认为文学类型一定经过萌芽、生长、鼎盛、成熟、衰退、死亡的自然生命过程,一类文学类型必然代替和高于另一种文学类型,这是过分简单和武断的。在文学中并不存在像生物中的新陈代谢一样的文学类型的必然的生长于衰亡,文學的类型之间也并不是像生物种类一样互相竞争,而是可以相互并存。
通过梳理文学进化论在中国现代知识份子中的流变,将我们过去认为的新的比旧的好的这种错误的观点得以纠正,每个时代有能代表每个时代的文学形式,文学进化论对于文学革命的发生起了人工的促进作用,加快了文学史的进程。随着对文学进化论的深一步研究,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它。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直受着文学进化论的支配,我们至今仍然难以脱离它的某些意识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绪论[A]梁启超全集:第三卷[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鲁迅:《热风·随感(四十九)》,《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页.
[3]旷新年:《新文学的镜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摘要】: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后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分子将进化论运用到各个领域。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鲁迅以及钱钟书等人分别将进化论运用到文学上,其中胡适将文学进化论发展到了顶峰。他们以文学进化论的观念来研究文学,促使了文学革命的发生,寻找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快了文学史的演化过程。通过梳理文学进化论的流变,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方法来分析进化论对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文学进化论;流变;文学革命;辩证法
所谓“进化论”,它是“一种认为世界及其中的事物,尤其是有机物,按某种进化理论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是第一个系统地把西方进化思想引入中国的人,他的进化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翻译的《天演论》的一书中,通过此书他向国人热情宣扬和介绍了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来看一下文学进化论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是怎样流变的。
一、梁启超:最早运用进化论的“文学革命”
梁启超是较早接受西方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把西方进化论运用到中国文学发展中去 ,喊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下面以诗界革命为例谈一下梁启超如何将进化论运用在文学上。
梁启超认为清朝的诗坛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尤其是咸同之后的之后的晚清,诗坛被江西派和同光体派等“宋诗派”所把持,弥漫着一种贫苦腐败的诗风。但是,历史的文人对文坛现状不满时,而对策大多是复古,只不过一般由复达到,照理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但梁启超认为“此境至今日,已成旧世界,“此古”而变为复“彼古”。他认为进化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莫不如此。他说:“进化者,向一目的而上进之谓也。日迈月征,进进不已,必达于其极点。凡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进化之公例者也。[2]既然“天地万物”都不能“逃进化论之公例,文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源于焦循《易余籥录》卷一五“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在他的《人间词话》最早体现了文学进化论的观点。《人间词话》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以进化论为基础的词史观。
王国维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一种文学有一种文学的黄金时代,不是讲一个时代只有一种文学,也不是讲一种文学只能存活于一个时代。不能否认,“楚骚”之后还有骚,“汉赋”之后还有赋,“六代之骈语”之后还有骈语,“唐之诗”之后还有诗,“宋之词”之后还有词,“元之曲”之后还有曲。可是,经过了它的黄金时代的骚、赋、骈语、诗、词、曲等等,还能继续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吗?不能的。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格局中的一个配角而已,所谓“聊备一格”是也。
三、胡适:建立在文学进化论基础上的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革命思想的核心是文學的进化论。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以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腐朽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先导,将中国文学劈成两半:一半是古文文学(死文学),一半是白话文学(活文学),形成双线并行的文学史格局,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和颠覆。胡适认为中国这两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胡适从中西方文学发展的不同结果上,看到白话文学取代死文学是文学史上的自然趋势,但需要人力的促使加进其进化,因而深感历史责任重大,决心要利用这个自然趋势所产生的活文学来正式替代古文学的地位,并决定利用这个谁都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来做文学革命的武器。所以说,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想建立在文学进化论的基础上,并突出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的一中必然的自然进化中人力促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自然进化中必需的一种人工促进。白话文学因而也就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必然进化。
四、鲁迅:进化的文学史观
鲁迅前期对进化论确实是信仰的,他把历史的进化论作为指导他考察文学演变的最主要的文学史观念。在对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有所涉猎之后,作为广大知识分子代表的他开始了解并且接受马克思这一学说之后,他承认自己前期对进化论的信仰是错了。他对文学史观念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后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指导的文学史观。
在鲁迅看来,文学作为一种反应客观现实的艺术形式,它的变化和发展受着时势政治、社会风气、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推动。‘新文学’和‘旧文学’中间不能有截然的分界,应从扬弃的辩证发展逻辑去理解,并非绝对的死和绝对的生。鲁迅支持文学的不断更新,而同时他又不完全割裂文学发展的历史链条,认为新文学应该继承和发展旧文学中有价值的东西。“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传承,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2]
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鲁迅的文学史观念始终强调着文学的变化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于旧的封建文学的抨击与超越。
五、钱钟书:对文学进化论的辨识
30年代,文学进化论作为一种“正确的”文学观念已经一统天下,渗透到各种文学史的解释之中。在题为《论复古》的对一部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流行的文学进化观念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评书里,钱钟书曾经辩识了文学进化论的两层意义:一是文学史的问题,也就是说,“后来的文学作品比先起的文学作品内容上来得复杂,结构上来得复杂。”一是文学批评的范围,包含了价值高下的判断。[3]因此,他认为不能仓促地把一切转变认为“进化”。
钱钟书在对“文学革命”的重新诠释中消解了现代文学中过分强烈的“进步”的意识形态色彩。文学进化论一方面敏锐了文学史认识的眼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许多荒谬的结论。 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应用到文学上并用来解释文学发展的复杂现象,尤其是将文学类型和生物种类进行类比,认为文学类型一定经过萌芽、生长、鼎盛、成熟、衰退、死亡的自然生命过程,一类文学类型必然代替和高于另一种文学类型,这是过分简单和武断的。在文学中并不存在像生物中的新陈代谢一样的文学类型的必然的生长于衰亡,文學的类型之间也并不是像生物种类一样互相竞争,而是可以相互并存。
通过梳理文学进化论在中国现代知识份子中的流变,将我们过去认为的新的比旧的好的这种错误的观点得以纠正,每个时代有能代表每个时代的文学形式,文学进化论对于文学革命的发生起了人工的促进作用,加快了文学史的进程。随着对文学进化论的深一步研究,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它。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直受着文学进化论的支配,我们至今仍然难以脱离它的某些意识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绪论[A]梁启超全集:第三卷[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鲁迅:《热风·随感(四十九)》,《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页.
[3]旷新年:《新文学的镜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