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2000年至2014年国内关于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或形成性评价研究的文章从“全部期刊”,“核心期刊”和“外语类核心期刊”三个层次分别进行检索,并对所得文章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研究成果,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价;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严大为,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概念及理论基础
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亦称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测试(diagnostic testing),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估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其典型特征是包含学生在所学内容以及表现细节上的质量反馈。
Michael Scriven在1967年首次提出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这两个概念,并且重点阐释了两者在信息搜集目的和使用方法上的不同。Scriven认为,在形成性评估中,采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评估一门课程的效果,可指导学校选择或改进课程。
1968年,Benjamin Bloom在Learning for Mastery 一书中引用形成性评估的概念,将其理解为改善学生学习过程的工具。1971年,Bloom在与Thomas Hasting 和 George Madaus合作的Handbook of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一书中,具体介绍了形成性评估如何应用于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这一研究所反映的形成性评估概念,当今已被普遍认可。
随后,Black和Wiliam认为Scriven或是Bloom所提出的形成性评估的概念范围过于狭小。他们提出:所有教师从事的,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的,旨在获得信息并利用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活动,都属于形成性评估范畴。在此定义下,评估包含教师评语、课堂讨论、学生回家作业和测试分析等。当反馈信息用于改进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时,这种评价就属于形成性评估。
国内对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党俊卿(1995)首次在国内期刊上介绍了Bloom形成性评估理论中的反馈教学法。王宪桂(1995)第一次探讨了教学设计中的信息反馈评价。张炎(1996)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切入点,探讨了形成性评估对于完善英语学习评价的作用。从期刊论文数量上看,2000年后研究逐步增多,2008年开始快速发展,2012年到达顶峰。
二、国内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研究概况
鉴于国内学者对于形成性评估的持续关注,文献数据的不断更新,笔者决定以大学英语为切入点,对形成性评估进行统计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www.cnki.net)旗下的《中国學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本文以“大学英语”并包含“形成性评估”或“形成性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2000年至2014年的所有文献。并按全部期刊、核心期刊和外语类核心期刊三种来源分类,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文献数量、应用方向和研究类别。笔者认为这种统计和分类方式能最大化地囊括所有相关文献,反映出学界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趋势。
1.研究方法。高一虹等(1999)将研究方法分为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两大类。实证性研究指的是以有计划、有系统的材料收集和分析为主要特点,通过产生假设、操纵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统计分析,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的实验性研究。非材料性研究指不以系统收集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个人经验与观点、对教学具体环节的操作性描述和评价,用思辨的方法对理论问题及其对教学的意义所进行的各种讨论等。
借鉴这一分类标准,在132篇核心期刊论文中,实证性研究53篇,非材料性研究76篇,研究综述3篇。而在41篇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实证性研究23篇,非材料性研究15篇,研究综述3篇。
2.研究内容。受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检索到的41篇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研究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的研究。
(1)理论研究。李清华等(2008)比较了Brookhart的“课堂计量学理论”、Linn等的“行为评估效度理论”、Lynch和Shaw的“非传统评估效度理论框架”以及Bachman的“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围绕课堂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问题进行了探讨。王笃勤(2010)以北京某高校大学英语评价为案例,分析了其终结性评价的结构效度和内部关联效度以及形成性评价的结果效度,提出了大学英语评价结构中相关问题,并根据评价的原则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检索,笔者发现近几年来,纯理论的研究愈来愈少,而形成性评估在教学和测试中的应用研究比例呈增长态势。
(2)教学研究。周娉娣等(2005)通过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证明形成性评估体系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成为可能,同时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李川(2005)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有效的大学英语网络评价模式至关重要,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王燕萍(2006)建议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维评价体系。梁爱民等(2007)在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提出多元化教学评估的核心应包含多种不同评估模式,如诊断式评估、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或过程评估、行为表现评估等。佟敏强等(2009)以连接主义为视角,探讨网络多媒体外语教学评估体系。得出以形成性评估为主、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复合模式。黄华(2010)综合20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调查报告,提出了以认知和社会情境学习理论为教育学基础,以任务型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认知法为教学指导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理论。杨华等(2014),基于课堂数据,使用扎根理论和课堂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目标在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中动态变化的特征及方式,描绘了评估事件具有形成性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为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提供了概念化描述,改善了形成性评估领域研究的不足。 (3)应用研究。曹荣平等(2004)探讨了形成性评估在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认为形成性评估方法监控和督促了写作过程法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实施,培养了学习者的写作自主能力,也在客观上使学生在传统评价意义上的写作能力在短期内有所提高。陈旭红(2009)将形成性评价的口语测试成绩与终结性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使用调查问卷检验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口语测试对教和学的促进作用。王学锋(2011)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并认为此模式对英语写作教学评价反馈原则及具体措施有深刻启示。刘芹等(2011)通过对上海某理工科高校口语课程的试验,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形成性评估体系。徐昉(2011)从形成性评估理念出发,以多视角理论思考怎样组织教学步骤,开展有效的写作课堂教学。饶小飞(2012)将“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关心和期望所产生正向的教学效果,运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论证了罗森塔尔效应对听力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正向影响。
(4)自身研究。刘红等(2006)在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教学体系的研究中指出,教师应该赋予学习者权利,课前自主备课,课上营造师生的良性互动,课下进行教学反思和形成性评估。许悦婷等(2008)采用叙事探究的方法,从教师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大学英语教师的形成性评估知识。指出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是在教师的个人成长及学习经历、教师所处的社会关系以及工作和生活场所三者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5)研究综述。王华等(2006)综述了国外有关外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估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其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同时总结了国内形成性评估应用现状,为形成性评估研究的发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宝贵借鉴。蒋显菊(2007)对1996年至2005年刊登在国内8种主要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英语测试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吴秀兰(2008)以文献研究为线索,对2000至2007年刊登在国内期刊上有关形成性评估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形成性评估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其中主要问题,预测了今后发展方向。李清华(2012)评述了国内外形成性评估的现状,指出了形成性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建议形成性评估应在理论构建、形成性评估的作用、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职业发展、形成性评估的系统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
三、问题和建议
1.研究方法更需完善。通过对在132篇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得出,实证性研究53篇(约占40.2%),非材料性研究76篇(约占57.6%),非材料性研究仍然占多数。这与蒋显菊和吴秀兰的结论相同。而在西方的学术成果中,总体上以实证研究为主(约占 57%),思辨性研究为辅(约占43%)。这说明实证类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此外,在53篇实证性研究中,研究方法也多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等传统方式,而基于数据库、语料库或电子档案袋的研究还较少。此外,实证研究中对象多为研究者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或年级学生,因此数据采集和解读会因为样本范围过小,或专业单一而影响统计的可信度。只有黄华(2010)针对国内20所高校做过较大范围的形成性评估调查报告。再次,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开展的,如何形成适合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形成性评估方式,这些可成为今后研究者的突破方向。
2.研究方向期待多元。通过对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具体课程上的应用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估相对集中在口语、写作方面。面对不断改革的大学英语和推陈出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期待更多关于形成性评估在听力、阅读和翻译方面的研究。近两年,即时形成性评估也已成为一个研究新方向,值得学者关注。此外,在所有核心期刊论文中,涉及网络教学或网络自主学习的论文18篇,其中实证类研究7篇,所占比例均较低。笔者认为,如今的大学生依赖网络接受信息已成不争的事实。在互联网络普及的今天,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所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络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发挥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值得研究者更加多地关注和讨论, 互联网络教学模式下的形成性评估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3.研究成果鼓励创新。在统计的957篇与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有关的论文中,核心期刊占13.7%,外语类核心仅占4.3%。从内容上看,大部分论文涉及教学模式或评估方法的讨论,重复率较高。从时间分布来看,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四、结语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形成性评估已在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其积极有效作用,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评价模式提供了大量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建立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实现评估主体和评估内容多元化,评估手段多样化,评估功能多重性,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在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使评估成为系统化和常规化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改变大学英语教学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估的现象,摆脱应试的倾向,切实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李莉春,吕王君.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8-16.
[2]李清华,曾用強.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理论[J].外语界,2008,03: 82-90.
[3]周娉娣,秦秀白.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2005,05:10-14.
[4]黄华.立体教学模式中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问题研究[J].中国外语,2010,05:15-21.
[5]饶小飞.罗森塔尔效应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12,S1:151-154.
[6]许悦婷,刘永灿.大学英语教师形成性评估知识的叙事探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03:61-67.
[7]王华,富长洪.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6(4):67-72.
[8]吴秀兰.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外语界,2008,(3):91-96.
[9]李清华.形成性评估的现状与未来[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2 (3):1-7.
【关键词】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价;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严大为,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概念及理论基础
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亦称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测试(diagnostic testing),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估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其典型特征是包含学生在所学内容以及表现细节上的质量反馈。
Michael Scriven在1967年首次提出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这两个概念,并且重点阐释了两者在信息搜集目的和使用方法上的不同。Scriven认为,在形成性评估中,采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评估一门课程的效果,可指导学校选择或改进课程。
1968年,Benjamin Bloom在Learning for Mastery 一书中引用形成性评估的概念,将其理解为改善学生学习过程的工具。1971年,Bloom在与Thomas Hasting 和 George Madaus合作的Handbook of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一书中,具体介绍了形成性评估如何应用于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这一研究所反映的形成性评估概念,当今已被普遍认可。
随后,Black和Wiliam认为Scriven或是Bloom所提出的形成性评估的概念范围过于狭小。他们提出:所有教师从事的,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的,旨在获得信息并利用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活动,都属于形成性评估范畴。在此定义下,评估包含教师评语、课堂讨论、学生回家作业和测试分析等。当反馈信息用于改进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时,这种评价就属于形成性评估。
国内对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党俊卿(1995)首次在国内期刊上介绍了Bloom形成性评估理论中的反馈教学法。王宪桂(1995)第一次探讨了教学设计中的信息反馈评价。张炎(1996)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切入点,探讨了形成性评估对于完善英语学习评价的作用。从期刊论文数量上看,2000年后研究逐步增多,2008年开始快速发展,2012年到达顶峰。
二、国内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研究概况
鉴于国内学者对于形成性评估的持续关注,文献数据的不断更新,笔者决定以大学英语为切入点,对形成性评估进行统计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www.cnki.net)旗下的《中国學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本文以“大学英语”并包含“形成性评估”或“形成性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2000年至2014年的所有文献。并按全部期刊、核心期刊和外语类核心期刊三种来源分类,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文献数量、应用方向和研究类别。笔者认为这种统计和分类方式能最大化地囊括所有相关文献,反映出学界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趋势。
1.研究方法。高一虹等(1999)将研究方法分为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两大类。实证性研究指的是以有计划、有系统的材料收集和分析为主要特点,通过产生假设、操纵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统计分析,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的实验性研究。非材料性研究指不以系统收集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个人经验与观点、对教学具体环节的操作性描述和评价,用思辨的方法对理论问题及其对教学的意义所进行的各种讨论等。
借鉴这一分类标准,在132篇核心期刊论文中,实证性研究53篇,非材料性研究76篇,研究综述3篇。而在41篇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实证性研究23篇,非材料性研究15篇,研究综述3篇。
2.研究内容。受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检索到的41篇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研究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的研究。
(1)理论研究。李清华等(2008)比较了Brookhart的“课堂计量学理论”、Linn等的“行为评估效度理论”、Lynch和Shaw的“非传统评估效度理论框架”以及Bachman的“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围绕课堂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问题进行了探讨。王笃勤(2010)以北京某高校大学英语评价为案例,分析了其终结性评价的结构效度和内部关联效度以及形成性评价的结果效度,提出了大学英语评价结构中相关问题,并根据评价的原则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检索,笔者发现近几年来,纯理论的研究愈来愈少,而形成性评估在教学和测试中的应用研究比例呈增长态势。
(2)教学研究。周娉娣等(2005)通过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证明形成性评估体系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成为可能,同时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李川(2005)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有效的大学英语网络评价模式至关重要,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王燕萍(2006)建议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维评价体系。梁爱民等(2007)在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提出多元化教学评估的核心应包含多种不同评估模式,如诊断式评估、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或过程评估、行为表现评估等。佟敏强等(2009)以连接主义为视角,探讨网络多媒体外语教学评估体系。得出以形成性评估为主、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复合模式。黄华(2010)综合20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调查报告,提出了以认知和社会情境学习理论为教育学基础,以任务型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认知法为教学指导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理论。杨华等(2014),基于课堂数据,使用扎根理论和课堂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目标在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中动态变化的特征及方式,描绘了评估事件具有形成性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为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提供了概念化描述,改善了形成性评估领域研究的不足。 (3)应用研究。曹荣平等(2004)探讨了形成性评估在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认为形成性评估方法监控和督促了写作过程法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实施,培养了学习者的写作自主能力,也在客观上使学生在传统评价意义上的写作能力在短期内有所提高。陈旭红(2009)将形成性评价的口语测试成绩与终结性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使用调查问卷检验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口语测试对教和学的促进作用。王学锋(2011)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并认为此模式对英语写作教学评价反馈原则及具体措施有深刻启示。刘芹等(2011)通过对上海某理工科高校口语课程的试验,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形成性评估体系。徐昉(2011)从形成性评估理念出发,以多视角理论思考怎样组织教学步骤,开展有效的写作课堂教学。饶小飞(2012)将“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关心和期望所产生正向的教学效果,运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论证了罗森塔尔效应对听力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正向影响。
(4)自身研究。刘红等(2006)在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教学体系的研究中指出,教师应该赋予学习者权利,课前自主备课,课上营造师生的良性互动,课下进行教学反思和形成性评估。许悦婷等(2008)采用叙事探究的方法,从教师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大学英语教师的形成性评估知识。指出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是在教师的个人成长及学习经历、教师所处的社会关系以及工作和生活场所三者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5)研究综述。王华等(2006)综述了国外有关外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估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其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同时总结了国内形成性评估应用现状,为形成性评估研究的发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宝贵借鉴。蒋显菊(2007)对1996年至2005年刊登在国内8种主要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英语测试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吴秀兰(2008)以文献研究为线索,对2000至2007年刊登在国内期刊上有关形成性评估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形成性评估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其中主要问题,预测了今后发展方向。李清华(2012)评述了国内外形成性评估的现状,指出了形成性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建议形成性评估应在理论构建、形成性评估的作用、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职业发展、形成性评估的系统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
三、问题和建议
1.研究方法更需完善。通过对在132篇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得出,实证性研究53篇(约占40.2%),非材料性研究76篇(约占57.6%),非材料性研究仍然占多数。这与蒋显菊和吴秀兰的结论相同。而在西方的学术成果中,总体上以实证研究为主(约占 57%),思辨性研究为辅(约占43%)。这说明实证类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此外,在53篇实证性研究中,研究方法也多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等传统方式,而基于数据库、语料库或电子档案袋的研究还较少。此外,实证研究中对象多为研究者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或年级学生,因此数据采集和解读会因为样本范围过小,或专业单一而影响统计的可信度。只有黄华(2010)针对国内20所高校做过较大范围的形成性评估调查报告。再次,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开展的,如何形成适合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形成性评估方式,这些可成为今后研究者的突破方向。
2.研究方向期待多元。通过对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具体课程上的应用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估相对集中在口语、写作方面。面对不断改革的大学英语和推陈出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期待更多关于形成性评估在听力、阅读和翻译方面的研究。近两年,即时形成性评估也已成为一个研究新方向,值得学者关注。此外,在所有核心期刊论文中,涉及网络教学或网络自主学习的论文18篇,其中实证类研究7篇,所占比例均较低。笔者认为,如今的大学生依赖网络接受信息已成不争的事实。在互联网络普及的今天,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所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络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发挥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值得研究者更加多地关注和讨论, 互联网络教学模式下的形成性评估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3.研究成果鼓励创新。在统计的957篇与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有关的论文中,核心期刊占13.7%,外语类核心仅占4.3%。从内容上看,大部分论文涉及教学模式或评估方法的讨论,重复率较高。从时间分布来看,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四、结语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形成性评估已在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其积极有效作用,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评价模式提供了大量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建立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实现评估主体和评估内容多元化,评估手段多样化,评估功能多重性,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在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使评估成为系统化和常规化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改变大学英语教学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估的现象,摆脱应试的倾向,切实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李莉春,吕王君.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8-16.
[2]李清华,曾用強.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理论[J].外语界,2008,03: 82-90.
[3]周娉娣,秦秀白.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2005,05:10-14.
[4]黄华.立体教学模式中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问题研究[J].中国外语,2010,05:15-21.
[5]饶小飞.罗森塔尔效应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12,S1:151-154.
[6]许悦婷,刘永灿.大学英语教师形成性评估知识的叙事探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03:61-67.
[7]王华,富长洪.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6(4):67-72.
[8]吴秀兰.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外语界,2008,(3):91-96.
[9]李清华.形成性评估的现状与未来[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2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