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教育均衡的追问
近年来,江苏省在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狠下力气,较好地改善了广大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配套”等工程的建设使得地处苏北的中小学校旧貌换新颜,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江苏省在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思。
如省里斥巨资为苏北地区配置了“校校通”机房,然而其使用现状仍然堪忧。虽然省厅曾先后两次组织 “校校通”省级师资培训,但在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目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可谓凤毛麟角。有些受培训教师竟“沦落”为只能对电脑进行简单维修的“维修工”。很多学校的微机室甚至异化为让学生上网、打游戏的“校内网吧”。“四配套”工程中除了体育器材的使用率要稍高些以外,不少学校的图书、实验器材等竟成了摆在架子上的摆设。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从这些器材被擺上架之日起就再也未动过,只有等到要迎接上边检查时方才慌忙准备补记录,做档案。以上现象表明,“六大工程”建设的相关的后续工作尚有待进一步跟进,有关器材的使用及工作制度亟待建立、规范、完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远非“有钱好办事”那样容易解决。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二、把脉教育“失衡”现象
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突出表现在“硬件”、“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的不均衡是“风向标”。“硬件”的均衡不能仅仅用教育投入的量化指标去衡量。有时教育投入是上去了,但很多地区的教育投入配置不均衡的矛盾却又变得越发地突出起来。主要原因是一些地区在“政绩工程”的驱使下,放“小”抓“大”,放“弱”扩“强”,甚至是丢“卒”保“车”,倾几亿巨资打造本地区的一个窗口学校,直接助长了该地区择校之风的盛行,也严重地挫伤了其他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政府在公共资源分配中的“越位”,使原本应分解到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要素汇集到一两个重点学校中去,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才是导致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硬件”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起点和基础,没有硬件的均衡而去奢谈教育的均衡,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当从“硬件”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做起。
“软件”的不均衡是“牛鼻子”。 “牽牛要牵牛鼻子”, “软件”的不均衡才是导致教育发展失衡的“牛鼻子”。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国家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一直向城市倾斜,在体制上、政策上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其中,中小学教师编制和经费是最大的制约。再加上城乡教师在工资上的差距(尤其是学校津贴这一隐性工资),更是极大地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农村的一些骨干教师一有机会便“撞破了头”争着往城里调。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得农村学校被“抽筋断骨”一般大伤元气。在一些乡镇由于教师结构性短缺,整体素质不高,课程无法开齐开足,质量难以保证。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校际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三、打造区域教育高位均衡的“六脉神剑”
如何才能有序推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呢?
(一)“硬”件达标须保底
新《义务教育法》准确地拿捏到了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失衡这一“七寸”,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精神,积极行动起来,从“实”处着眼,于“虚”处着手,努力改变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江苏更是在全省范围内稳步推进“合格学校”建设,成效显著。具体举措包括:“以全面推进合格学校建设为主线,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卫生和后勤设施改善、图书和仪器等内部设施完备为重点,以构建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为基础,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择校之风,如影随形;教育“失衡”,如鲠在喉。我们必须拿出非凡的勇气和胆识,直面校与校之间的差距,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合格学校。
(二)“软”件提升是关键
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的之间的真正差距,不在于“硬件”的先进与否,而在于“软件”,即教育者的素质和办学理念。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还在于优质师资的均衡。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强调指出:“有一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批好教师就能提高学校的总体水平。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和合理配置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环节,消除不合格学校、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关键也是提高校长、教师队伍素质。” 师资水平这一核心“软件”的提升才是教育均衡的“主板”。师资素质的良莠不齐导致的是教育发展中的“短路”甚至是“死机”。我们只有在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和优秀校长的流动交流方面有大的举措出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才会跨出质的一步。
(三)“软”“硬”兼施,高位均衡不是梦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硬件”达标是保证,“软件”提升是关键,“软”“硬”兼施方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应着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要狠抓学校的规范化、优质化、精品化建设,要在学校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文化的浸染中完善制度,通过文化建设实现学校均衡发展的“软着陆”。此外,学校还要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构建良好的教科研生态环境,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尽早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奋斗目标,真正促进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政策,改善教育环境,在全社会极力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要极力鼓励各个学校办出特色。要在办学条件上保证均衡,取消差异,在办学特色上鼓励多元,突显个性。各学校应在内涵发展上动脑筋,在特色办学上做文章,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在科研兴校上寻突破,力促区域教育向高位均衡方向发展,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以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愈来愈迫切的渴望和诉求。
【作者单位: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 江苏】
近年来,江苏省在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狠下力气,较好地改善了广大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配套”等工程的建设使得地处苏北的中小学校旧貌换新颜,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江苏省在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思。
如省里斥巨资为苏北地区配置了“校校通”机房,然而其使用现状仍然堪忧。虽然省厅曾先后两次组织 “校校通”省级师资培训,但在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目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可谓凤毛麟角。有些受培训教师竟“沦落”为只能对电脑进行简单维修的“维修工”。很多学校的微机室甚至异化为让学生上网、打游戏的“校内网吧”。“四配套”工程中除了体育器材的使用率要稍高些以外,不少学校的图书、实验器材等竟成了摆在架子上的摆设。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从这些器材被擺上架之日起就再也未动过,只有等到要迎接上边检查时方才慌忙准备补记录,做档案。以上现象表明,“六大工程”建设的相关的后续工作尚有待进一步跟进,有关器材的使用及工作制度亟待建立、规范、完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远非“有钱好办事”那样容易解决。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二、把脉教育“失衡”现象
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突出表现在“硬件”、“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的不均衡是“风向标”。“硬件”的均衡不能仅仅用教育投入的量化指标去衡量。有时教育投入是上去了,但很多地区的教育投入配置不均衡的矛盾却又变得越发地突出起来。主要原因是一些地区在“政绩工程”的驱使下,放“小”抓“大”,放“弱”扩“强”,甚至是丢“卒”保“车”,倾几亿巨资打造本地区的一个窗口学校,直接助长了该地区择校之风的盛行,也严重地挫伤了其他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政府在公共资源分配中的“越位”,使原本应分解到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要素汇集到一两个重点学校中去,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才是导致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硬件”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起点和基础,没有硬件的均衡而去奢谈教育的均衡,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当从“硬件”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做起。
“软件”的不均衡是“牛鼻子”。 “牽牛要牵牛鼻子”, “软件”的不均衡才是导致教育发展失衡的“牛鼻子”。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国家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一直向城市倾斜,在体制上、政策上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其中,中小学教师编制和经费是最大的制约。再加上城乡教师在工资上的差距(尤其是学校津贴这一隐性工资),更是极大地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农村的一些骨干教师一有机会便“撞破了头”争着往城里调。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得农村学校被“抽筋断骨”一般大伤元气。在一些乡镇由于教师结构性短缺,整体素质不高,课程无法开齐开足,质量难以保证。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校际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三、打造区域教育高位均衡的“六脉神剑”
如何才能有序推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呢?
(一)“硬”件达标须保底
新《义务教育法》准确地拿捏到了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失衡这一“七寸”,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精神,积极行动起来,从“实”处着眼,于“虚”处着手,努力改变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江苏更是在全省范围内稳步推进“合格学校”建设,成效显著。具体举措包括:“以全面推进合格学校建设为主线,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卫生和后勤设施改善、图书和仪器等内部设施完备为重点,以构建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为基础,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择校之风,如影随形;教育“失衡”,如鲠在喉。我们必须拿出非凡的勇气和胆识,直面校与校之间的差距,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合格学校。
(二)“软”件提升是关键
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的之间的真正差距,不在于“硬件”的先进与否,而在于“软件”,即教育者的素质和办学理念。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还在于优质师资的均衡。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强调指出:“有一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批好教师就能提高学校的总体水平。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和合理配置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环节,消除不合格学校、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关键也是提高校长、教师队伍素质。” 师资水平这一核心“软件”的提升才是教育均衡的“主板”。师资素质的良莠不齐导致的是教育发展中的“短路”甚至是“死机”。我们只有在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和优秀校长的流动交流方面有大的举措出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才会跨出质的一步。
(三)“软”“硬”兼施,高位均衡不是梦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硬件”达标是保证,“软件”提升是关键,“软”“硬”兼施方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应着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要狠抓学校的规范化、优质化、精品化建设,要在学校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文化的浸染中完善制度,通过文化建设实现学校均衡发展的“软着陆”。此外,学校还要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构建良好的教科研生态环境,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尽早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奋斗目标,真正促进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政策,改善教育环境,在全社会极力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要极力鼓励各个学校办出特色。要在办学条件上保证均衡,取消差异,在办学特色上鼓励多元,突显个性。各学校应在内涵发展上动脑筋,在特色办学上做文章,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在科研兴校上寻突破,力促区域教育向高位均衡方向发展,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以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愈来愈迫切的渴望和诉求。
【作者单位: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