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读写结合课程的应然选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ny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标不明、方式不妥、契机不当、时间不适,导致练而低效是当前课堂小练笔的普遍症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由成人本位转向儿童本位,由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在具体教学中,要抓住儿童的兴趣点,敲定练笔类型;要触摸儿童的认知线,选择练笔时机;了解儿童的承受域,掌控练笔分量;尊重儿童的成就感,借评价蓄动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练笔的质量。
  [关键词]读写结合 阅读小练笔 儿童 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44
  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课程开发尚待深入与优化。作为教师个体,适度地展开读写结合的开发与应用是可行的,而且很有必要。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堂教学中,阅读小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练笔与阅读“结伴同行”具有深化阅读、训练表达、锻炼书写等多重功效,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综观课堂操作,发现有不少的偏差。请看三个课例:
  [例1]
  《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尾,教师先让学生说感受,再写自己对文中的母亲说几句心里话。随后的交流显示,学生所写的与课文前面所说的大同小异。
  [例2]
  《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学完,教者要求:这是一篇有趣的故事,请你在语文本上“讲”给自己听。4分钟练笔后,多数孩子只用了一二句话概述故事。教者批评学生写得太简单。
  [例3]
  《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后有道练习题:“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教师放手让学生写,结果多数孩子无从下笔,硬着头皮拼凑了一点文字,无非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铺路石,默默无闻地做人们的垫脚石”之类言不由衷的套话。
  上述三个教例,教例一“写”是“说”的是重复劳动,缺乏明确的倾诉对象,所以儿童的笔下空洞无物;教例二,教者的本意是让儿童内化课文语言,可用时太少,故事太长,没有表达情境,儿童应付了事; 教例三的练笔出发点是从读仿写,但教师缺乏指导与选择,儿童思维滞涩,只能无病呻吟写几句套话。以上三个例子都没有尊重儿童的心理,一厢情愿地安排,结果造成练笔低效。目标不明、方式不妥、契机不当、时间不适,导致练而低效是当前课堂小练笔的普遍症状。由成人本位转向儿童本位,由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是小练笔走出迷茫、走向高效的有效方法。
  一、抓住儿童的兴趣点,敲定练笔类型
  语文教学要指导儿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新课程标准潜在地给我们导引了小练笔的旨归:帮助理解,丰富积累,促进运用——最终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以总结出阅读小练笔的三种类型:品评式,旨在赏析文本、深化阅读;消化式,重在内化语言、有效积累;仿写式,着眼模仿表达、迁移写法。教材是教学之本。当下的教材大多属于“文选型”。那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选文,小练笔该走哪条路,该练什么内容,才契合儿童的心理呢?
  教材中有部分选文“留白”较多,能够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二泉映月》读来荡气回肠,《最佳路径》促人掩卷沉思,《圆明园的毁灭》令人义愤填膺……儿童作为阅读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构建、丰富甚至提升作品的内涵。对这类文本,采用品评式小练笔,可以弥补“空对空”式阅读对话的不足,促进儿童沉入字里行间去感同身受,跳出文本“庐山”来观照反思,初步学会鉴赏。品评式小练笔的形式多样:挖掘“空白点”写具体,联系文本谈体会或感想,组织小话题讨论并整理成文,锁定结尾续写故事,抓住插图进行描述,这些都可以尝试。
  有部分选文是写景或叙事的,它们趣味性强、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儿童的阅读心理,如《九色鹿》《生命桥》《船长》等。针对阅读教学的积弊——重“理解”轻“积累”疏“运用”的现状,我们可采用消化式练笔,帮助儿童将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形成有效积累。通过巧妙创设情境,诱导儿童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练习是较好的选择。常用策略有:截取课文片断,改变视角转述;概括故事大意,简要复述故事;将剧本与小说、诗歌与散文等不同文体进行互逆性改编。
  教材中不乏美文,它们在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等方面特点鲜明。在精读细品之后,以美文为范本,依章循法地诱导儿童仿写,有助于儿童循序渐进地掌握过程性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这也就是仿写式练笔。具体的方法,如抓住重点词句,因势利导地运用;借鉴片段或篇章技法,仿写段落或短篇;根据课文主题,进行发散联想。
  二、触摸儿童的认知线,选择练笔时机
  儿童一般循着“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超越文本”的认知路径来进行阅读体验。让儿童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是阅读教学的常规。现实中,一些教师对小练笔的安排不择时机,将任务随意而生硬地契入阅读教学的流程中,结果两败俱伤:儿童的阅读情绪受影响,练笔无功而返。有时,儿童正处于“亲近”的途中,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要儿童写感悟,好比米刚下锅就要开饭,端出的自然是生米。有时,儿童正在“走进文本”角色体验,教师半路里“祭”出仿写片断,儿童除了惊愕便是茫然。因此,小练笔的实施不能罔顾儿童的认知线路,不能无视阅读教学的进程。选择时机、巧妙“出”“入”大有文章可做。一般而言,品评式练笔,大多落脚在“走进文本”阶段,以品评助“走进”,借“走进”而品评;消化式练笔与仿写式练笔则大多安排在超越文本环节,儿童已从感悟中抽身出来,恰似卧牛反刍,需要从语言形式的层面回顾或咀嚼文本。
  练笔任务的出台也须讲究,应该努力营造不吐不快的情境。生硬而机械地下达,容易引起儿童的抵触或厌烦情绪;妥帖而自然的布置,使往往儿童在浑然不觉中欣然动笔。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为了让儿童把阿炳的坎坷写具体,特别进行了一番煞费苦心的“造势”:   “……只要我们能发挥想象,让自己的心跟阿炳一样去感同身受,我们照样能够走进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种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这样,儿童若有所悟,刷刷动笔。交流时,儿童的发言精彩纷呈,达到了将课文读厚的效果。
  三、了解儿童的承受域,掌控练笔分量
  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品质处于发展之中,就“稳定性”而言, 10~12岁儿童为25分钟。因而,小练笔姓“小”,要顾及儿童的心理承受域,不能拔高为习作教学。写的篇幅、写的时间应该适度安排,不能背离小练笔的宗旨。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一定”须跟儿童的认知能力匹配,适量的文字表达使思维成果的显性化。有关测试显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钢笔字作业平均速度为20字/分。显然,小练笔的速率有一个合理的域限,不能随意僭越。根据对约40个小练笔案例的剖析得知,要保证小练笔的有效实施,时间设定3-10分钟,预期篇幅50-200字为宜。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课尾让儿童写读后感,用时约4分钟,70字左右的读后感。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二泉映月》教学中,安排儿童把阿炳的“坎坷”写具体,用时约5分钟,部分儿童的交流发言如下:
  生1: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人说他是傻子。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到阿炳内心的痛苦。
  生2: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他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可见,把准儿童的心理脉搏,合理安排动笔的时间,搭建手脑共振的平台,儿童就容易翱翔于读写的广阔天地,开掘思维之谷的源头活水。
  四、尊重儿童的成就感,借评价蓄动能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行动满足的反馈会使学习的动机、愿望得到强化,使兴趣转化为动机,或直接加强动机。练笔后,教师及时组织交流,让儿童展示自己思维的成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儿童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进而积蓄练笔的动能。交流的过程,也是倾听与分享别人思想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水平提升的过程。请看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组织练笔交流的实录片断:
  师: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读出你的情;再读一遍,发现问题自己改。我们交流一下各人的感受。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的一种伤害,一种深刻的教训。帝国主义,罢手吧,这是世界上每个渴望和平、渴望平等之人的呼唤。我最想对自己说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朋友们,站起来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起来吧!(掌声)
  师: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小小年纪,说出了所有中国人想说的话。
  人人动笔,互动交流,点评充满激励,于老师的课堂再次掀起高潮。口头汇报、点评只是评价的一种。小练笔的评价还可以方式多样化。从途径来讲,口头交流与书面评分皆可;从主体来看,同桌互评、小组群评、教师主评、作者自评等都行。多法并举、灵活而及时是小练笔评价的原则。
  儿童是学习的主人,阅读小练笔课程的开发基于儿童、为了儿童,读写结合的高效方能可遇可求。当然,开发过程中,不一定局限于单篇课文、单节课时,可以考虑单元或阶段的统整。如果通过专业团队和课程专家的参与,创编一套读写结合的教材,难度由浅入深,类型多样,凸显系统性和序列性,读写结合就会步入佳境。
  [ 参 考 文 献 ]
  顾文东,单红芳.从混沌走向清晰——阅读小练笔的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 2007(11).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准确领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和意。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感正是通过对字、词、句的正确理解,深入体会而形成的。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抓住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以下案例来说明。  一、想象画面,丰富词语内涵  【案例】《哪吒闹海》教学片段(三年级上册)  片断1:教学第一
[摘 要]《桂花雨》教学设计时,教师从抓关键词角度展开切入,让学生利用字词学习认知进行推演,逐渐渗透到作者情感表达层面,其引导思路明晰,学生进入状态顺利,课堂教学呈现高效化。让学生依照固定格式说话,组成一首小诗,这是教师创意设计,具有极强教育性。  [关键词]《桂花雨》;文本赏析;多点切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7
[摘 要]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能令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有趣、有效。在《麋鹿》的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探究“外在之形”,生成“灵活复述”的言语智慧;探究“传奇经历”,生成“精要概括”的言语智慧;探究“内在之情”,生成“感情朗读”的言语智慧。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言语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64  探
[摘 要]文本都是文与道的结合体,战争类文本中的“道”则更加明显。教学这类文本,教师要依文而教,顺生而为,抓住它的时事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特质,挖掘它的教学价值,采取起、承、转、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沉入文本,理解、领悟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掌握它的表达艺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战争类文本;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在习作教学指导中应关注并恰当地应用好教材资源,实践着以语言描写练习的系列设计为抓手对学生单项习作技能反复练习。结合实践探寻学期习作单项训练整体设计的框架建构和操作样式。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语言描写练习;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85-02  依据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摘 要]《轮椅上的霍金》课堂教学时,教师巧妙利用学生教辅材料资源,引导学生展开文本探究学习,从无关痛痒的“人云亦云”,逐渐过渡到真情流露的“肺腑之言”。这不能不说是教师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效。  [关键词]轮椅上的霍金; 教辅材料; 创新运用;把握方向;拓展联想;科学实验;表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77-01 
[摘 要]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流露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文本内容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可以创设情景,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加强和学生沟通交流,寻找适合学生抒发情感的渠道;并尝试变换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学案例;情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绘本因精美的图画、简单的文字,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教学绘本《我家是动物园》一课,可锁定封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故事;图文结合,让学生欣赏感受品故事的美;让学生仿写,丰富故事内容。这样教学,能使孩子们走进美好的故事情节中,既能受到文学的熏陶,增强审美的感知,又能提高思想认识。  [关键词]绘本阅读;读写结合;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依然以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因缺少比较辨析,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加上学生的阅读量偏少,这就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为此,笔者近年来尝试运用对比导读式教学,以两篇最多三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现以《黄山奇松》(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山松》(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为例谈谈个人的构想与课堂导读实践。  一、文本比较式解读  《黄山奇松》与《黄山松》所写的景
[摘 要]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肩负着双重教学任务:一是要教给学生自然、社会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蒙教育;二是要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但是说明文知识性较强,学生阅读起来总感到有些无趣,不愿意主动阅读说明性文章。教师可通过设置悬念、整体感知、抓关键点、知识拓展等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说明文,感受说明文阅读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