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五四”时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号,强调了美育是一种主要的世界观教育。高中阶段是中学生世界观形成的主要时期,研究显示,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得到较高的发展,开展美育活动,对高中学生的意志、品质、自我意识、性格、品德和人际交往等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学具有美育功能,其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那么,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教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呢?笔者向各位同行提供了感知、捕捉和创造三种开展美育的方法,用来交流。
一、在美的具体形态欣赏中感知美
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文学作品张弛有度的情节,波澜起伏的事件,栩栩如生的人物,优美动人的语言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选课文感情真实、高尚、强烈,读者必然受到感染和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辞动而情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的“情”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巧妙的构思表现出来的,通过合理的布局表现出来的,而读者借助这些受到感化,接受美的陶冶,产生共鸣。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节选),这篇课文教起来稍有难度,湘西的生活距离我们稍远,作品时代性弱,不合我们的审美习惯,但主人公翠翠与身边的人间展示出的健康的人性之美让我们羡慕和叹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那种亲情、爱情的展现形式很多人是无法奢求的。由此,学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过秦论》一类文章,又让学生感知古今中外先贤与圣哲伟大的人格。这些作品结构的天衣无缝之美,语言的汪洋恣肆之美等让人心悦诚服。作品的史论美学价值价值——“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容易被学生接受。与之同时,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万千生民都展现其中。尽管是那样堆砌、重复、笨拙、呆板,但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建筑的瑰丽、服饰的奢侈、战争场面的宏大……给我们以美的感受。“诗歌是人类真情的坦露”,中国是诗的国度,祖先与现代诗人的作品流光溢彩,诗歌独到的神韵,优美的意境,含蓄凝练的语言,和谐悦耳的节奏无不给人以美的熏陶。如李白的《将进酒》,在教读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看主题,读节奏,并引导学生发现:李白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和羁绊;他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进入上层社会;他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屈,恣意反抗。这些发现都在美育范畴内。说明文以其科学、准确、缜密、平实等特点同样给人传递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以上方面收获审美愉悦,适当地讲一点美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增强对美的形象理解与体悟,从而自觉地在阅读中感知美。
二、在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时时处处都有美的灵光在闪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风细雨、鸟语花香是美,胡同、四合院是美,广场、摩天大楼也是美。许多同行都在尝试多形式教学,把课堂搬出四堵墙,来到校园上、操场上、公园里、田间地头,有意让学生接近自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双丰收。“挂着吊针上课的老师”的图片是美,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美,余震中拯救生命是美……教师要在语文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美,让他们感到生活是广阔的,美是崇高的,进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发现美的过程包括各种因素,如心理因素、功能、成分,如意向、愿望、期待想象、认识、情绪、心境、欲求等。美育的过程和目标的实现使学生不但建立单一的感知和感受,而且使许多心理功能相综合、相协调。例如黑色很少表示喜庆,最多只代表着庄重与肃穆;而红色一般总代表着热烈、温暖、激情与活泼……
发现美是有条件的。首要条件是学生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中。常听说解放初演样板戏《白毛女》时,扮演黄世仁的演员陈强老师被观众当场哄打,姑且放着陈强老师高超演技不论,就说观众方面,哄打者在审美时将自己置身于实景中,并作出了情景反应,这个过程中无我了,谁审谁的美?有对戏联可以给学生以启示:家传耕读,趁闲时扮作生旦净丑;戏作君相,唱罢后仍是士农工商。它说的是审美者可以与对象融为一起,却仍然保持静观,不作出实用、伦理的显示反应。教读戏剧单元时,许多教师都用观看录像或学生表演等方式来教《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课,教师在使用这种课型时务必给学生讲清上述观点。发现美的第二个条件是必要的知识储备。不知老子的思想,就难以看懂《老子出关图》;不知古希腊神话,就不知“十字架”的含义;不懂得“义”,就难以理解《桃园三结义》,更难弄清关羽被世人推崇的原因,也就难看见义举,更难做出义举了。类似的还有天鹅湖、魔笛、诺亚方舟、哭长城、化蝶等。
语文教师就要利用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去发现美。《礼记·大同》说得好:“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孔子的弟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与自然同一与万物共朽的超世心理支撑,也就不需要仍何外在的旨意或命令,不需要任何内在的狂热和激情,而是自然地“愿生无所息”。哲学家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将此概括为“以天地胸怀来处理人间事务”,这种天地境界实际是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这时蹒跚学步的幼儿是美的,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是美的,事业有成的壮年人是美的,饱经沧桑的老人也是美的。
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美
感知美、理解美、发现美的目标在于创造美。人类的美就是神奇的创造之美。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创造美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满腔热情地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教师应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如畅谈奥运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教师应让学生写身边的事,挖掘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人性之美,展示完美的人格魅力,在作文中创造立意美、构思美、观点美、结构美和语言美。
美育的渗透的结果,使一直被世人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90后”的身影出现在抗震救灾的队伍中,他们不惧艰险,用尚显稚嫩的双手托起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他们创造了美;他们志愿服务的身影出现在奥运赛场上,不为报酬,只为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他们创造了美;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献血车上,不是冲动,只为或许能够挽救一个生命,他们创造了美;如今,他们的身影又集体地出现在荆江宝塔湾河段,抢救落水者,三名大学生不幸英勇献身,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是在美育教育下形成有一定高度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定会成为新世代的中国的脊梁。
参考文献:
[1]杨振铎等著.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安徽人民出版社.
[3]朱光潜著.美学散步.河南人民出版社.
[4]张嘉玮著.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在美的具体形态欣赏中感知美
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文学作品张弛有度的情节,波澜起伏的事件,栩栩如生的人物,优美动人的语言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选课文感情真实、高尚、强烈,读者必然受到感染和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辞动而情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的“情”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巧妙的构思表现出来的,通过合理的布局表现出来的,而读者借助这些受到感化,接受美的陶冶,产生共鸣。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节选),这篇课文教起来稍有难度,湘西的生活距离我们稍远,作品时代性弱,不合我们的审美习惯,但主人公翠翠与身边的人间展示出的健康的人性之美让我们羡慕和叹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那种亲情、爱情的展现形式很多人是无法奢求的。由此,学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过秦论》一类文章,又让学生感知古今中外先贤与圣哲伟大的人格。这些作品结构的天衣无缝之美,语言的汪洋恣肆之美等让人心悦诚服。作品的史论美学价值价值——“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容易被学生接受。与之同时,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万千生民都展现其中。尽管是那样堆砌、重复、笨拙、呆板,但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建筑的瑰丽、服饰的奢侈、战争场面的宏大……给我们以美的感受。“诗歌是人类真情的坦露”,中国是诗的国度,祖先与现代诗人的作品流光溢彩,诗歌独到的神韵,优美的意境,含蓄凝练的语言,和谐悦耳的节奏无不给人以美的熏陶。如李白的《将进酒》,在教读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看主题,读节奏,并引导学生发现:李白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和羁绊;他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进入上层社会;他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屈,恣意反抗。这些发现都在美育范畴内。说明文以其科学、准确、缜密、平实等特点同样给人传递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以上方面收获审美愉悦,适当地讲一点美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增强对美的形象理解与体悟,从而自觉地在阅读中感知美。
二、在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时时处处都有美的灵光在闪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风细雨、鸟语花香是美,胡同、四合院是美,广场、摩天大楼也是美。许多同行都在尝试多形式教学,把课堂搬出四堵墙,来到校园上、操场上、公园里、田间地头,有意让学生接近自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双丰收。“挂着吊针上课的老师”的图片是美,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美,余震中拯救生命是美……教师要在语文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美,让他们感到生活是广阔的,美是崇高的,进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发现美的过程包括各种因素,如心理因素、功能、成分,如意向、愿望、期待想象、认识、情绪、心境、欲求等。美育的过程和目标的实现使学生不但建立单一的感知和感受,而且使许多心理功能相综合、相协调。例如黑色很少表示喜庆,最多只代表着庄重与肃穆;而红色一般总代表着热烈、温暖、激情与活泼……
发现美是有条件的。首要条件是学生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中。常听说解放初演样板戏《白毛女》时,扮演黄世仁的演员陈强老师被观众当场哄打,姑且放着陈强老师高超演技不论,就说观众方面,哄打者在审美时将自己置身于实景中,并作出了情景反应,这个过程中无我了,谁审谁的美?有对戏联可以给学生以启示:家传耕读,趁闲时扮作生旦净丑;戏作君相,唱罢后仍是士农工商。它说的是审美者可以与对象融为一起,却仍然保持静观,不作出实用、伦理的显示反应。教读戏剧单元时,许多教师都用观看录像或学生表演等方式来教《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课,教师在使用这种课型时务必给学生讲清上述观点。发现美的第二个条件是必要的知识储备。不知老子的思想,就难以看懂《老子出关图》;不知古希腊神话,就不知“十字架”的含义;不懂得“义”,就难以理解《桃园三结义》,更难弄清关羽被世人推崇的原因,也就难看见义举,更难做出义举了。类似的还有天鹅湖、魔笛、诺亚方舟、哭长城、化蝶等。
语文教师就要利用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去发现美。《礼记·大同》说得好:“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孔子的弟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与自然同一与万物共朽的超世心理支撑,也就不需要仍何外在的旨意或命令,不需要任何内在的狂热和激情,而是自然地“愿生无所息”。哲学家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将此概括为“以天地胸怀来处理人间事务”,这种天地境界实际是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这时蹒跚学步的幼儿是美的,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是美的,事业有成的壮年人是美的,饱经沧桑的老人也是美的。
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美
感知美、理解美、发现美的目标在于创造美。人类的美就是神奇的创造之美。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创造美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满腔热情地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教师应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如畅谈奥运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教师应让学生写身边的事,挖掘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人性之美,展示完美的人格魅力,在作文中创造立意美、构思美、观点美、结构美和语言美。
美育的渗透的结果,使一直被世人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90后”的身影出现在抗震救灾的队伍中,他们不惧艰险,用尚显稚嫩的双手托起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他们创造了美;他们志愿服务的身影出现在奥运赛场上,不为报酬,只为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他们创造了美;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献血车上,不是冲动,只为或许能够挽救一个生命,他们创造了美;如今,他们的身影又集体地出现在荆江宝塔湾河段,抢救落水者,三名大学生不幸英勇献身,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是在美育教育下形成有一定高度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定会成为新世代的中国的脊梁。
参考文献:
[1]杨振铎等著.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安徽人民出版社.
[3]朱光潜著.美学散步.河南人民出版社.
[4]张嘉玮著.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