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伟人,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价值,因而研究鲁迅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学阶段的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要做到三点:接近、理解和创新,这样才能从内在层面把握鲁迅精神,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质。
关键词:鲁迅作品 接近 理解 创新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旷代的大师。他渊深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辉的人格和独创的文体,不仅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奔赴到“现代的”阳光下来,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鲁迅的思想博大渊深,其文出神入化。他一生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作,包括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诗歌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文化财富。因此研究鲁迅,学习鲁迅,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重视鲁迅作品的教学,对于体会鲁迅精神、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有相当的数量,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入选作品有小说、散文、杂文等体裁。由于诸多因素,鲁迅作品不好教。就学生方面而言,鲁迅先生是一代文学巨匠,起点太高,加之语言上是半文半白,因此不太易懂;就教师而言,因距离鲁迅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对他所处的时代不可能有真切的体会,所以很难从历史的高度来认识鲁迅,加之掌握的材料也可能有些陈旧,就给学习鲁迅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鲁迅作品既是中学语文课文中的重点作品,又是难度大的作品。但我们不能因为鲁迅作品似乎“不好懂”就不结合现实将作品轻描淡写描述一番,这将背离我们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内涵极其丰富,这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这位文豪,为学生开辟一条认识鲁迅的道路。对鲁迅作品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读鲁迅作品,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接近、理解、创新。
接近就是消除神秘感。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最不易理解,而又最接近我们的文学大师。学生对鲁迅有种神秘感,敬而远之。因此,教学鲁迅作品首先是接近,接近作为人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散文写的是鲁迅的少年生活,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年鲁迅的天真烂漫,在他的心目中,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就是他的“儿童乐园”,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还有油蛉、蟋蟀、何首乌、木莲等都给幼年的鲁迅带来了“无限趣味”;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问寿镜吾老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学生,上课偷偷描绣像是儿童天真、好动的表现。《社戏》是一篇小说,通过“夜航看戏”、“偷罗汉豆”等事件,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纯朴,再现故乡淳朴的民俗,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把握好这些方面,让学生接近鲁迅是完全可能的,这也能让学生感到鲁迅并不神秘,进而对鲁迅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这方面下功夫,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从心理上接近鲁迅之后,就得引导学生去理解、体味鲁迅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关注的问题。鲁迅的很多作品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描写了劳动人民和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故乡》中的“闰土”,前后判若两人,“多子,饥,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再不见那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小英雄形象,可见闰土生活的极其艰辛。然而更令鲁迅痛心的是闰土原本纯洁的心灵受封建礼教蒙害后的愚钝,与文中“我”的心灵隔膜,而且将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毫无意义的香炉与烛台了。《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忠实信徒,但他运气不佳,多次应试,连连落榜,他在封建文化的毒害下变得一身迂腐,不但招来众人的嘲笑,而且遭到丁举人的毒打,最后无声息地从人间消失。孔乙己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下培育出来的末代知识分子,他本身虔诚地拥护封建制度与文化,但最终成了这个制度及其文化的殉葬品。然而,更让人感到可悲的是,他周围的人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鲁迅作品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读鲁迅作品时也要进行“创新”,要不断地“温故而知新”。毕竟鲁迅作品是二十世纪初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赋予其新的内涵。《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散文,作者深情地怀念、歌颂了那位对中国人民有着友好感情、严谨热诚、诲人不倦的藤野先生。当时作为弱国子民的留学生的青年鲁迅,尤其能够理解藤野先生对他孜孜不倦的教导是为了中国,为了学术,他为藤野先生高尚正直的品质和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友谊所感动,认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从而增加了他在黑暗中前行的勇气,增强了他与旧文化、旧势力作斗争的力量。作品不仅反映了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情谊,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民族关系,是否也提供了一定的启迪呢?另外,从鲁迅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鲁迅精神,包括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韧性的战斗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硬骨头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严于解剖自己往往甚于解剖别人的与民族共忏悔的自我批评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更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长久的巨大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还有开放、反叛、简洁、明快的“鲁迅式”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在日常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借鉴和发扬。以及鲁迅的文艺创作方法,如“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人物塑造方法,“画眼睛”的传神白描手法,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对中学生的作文训练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总之,对鲁迅作品的创新性解读是没有止境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像一颗颗无比璀璨的明珠,在持续不断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教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作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冰.鲁迅全集.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
[2]朱晓进,唐纪如.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关键词:鲁迅作品 接近 理解 创新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旷代的大师。他渊深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辉的人格和独创的文体,不仅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奔赴到“现代的”阳光下来,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鲁迅的思想博大渊深,其文出神入化。他一生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作,包括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诗歌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文化财富。因此研究鲁迅,学习鲁迅,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重视鲁迅作品的教学,对于体会鲁迅精神、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有相当的数量,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入选作品有小说、散文、杂文等体裁。由于诸多因素,鲁迅作品不好教。就学生方面而言,鲁迅先生是一代文学巨匠,起点太高,加之语言上是半文半白,因此不太易懂;就教师而言,因距离鲁迅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对他所处的时代不可能有真切的体会,所以很难从历史的高度来认识鲁迅,加之掌握的材料也可能有些陈旧,就给学习鲁迅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鲁迅作品既是中学语文课文中的重点作品,又是难度大的作品。但我们不能因为鲁迅作品似乎“不好懂”就不结合现实将作品轻描淡写描述一番,这将背离我们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内涵极其丰富,这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这位文豪,为学生开辟一条认识鲁迅的道路。对鲁迅作品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读鲁迅作品,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接近、理解、创新。
接近就是消除神秘感。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最不易理解,而又最接近我们的文学大师。学生对鲁迅有种神秘感,敬而远之。因此,教学鲁迅作品首先是接近,接近作为人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散文写的是鲁迅的少年生活,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年鲁迅的天真烂漫,在他的心目中,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就是他的“儿童乐园”,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还有油蛉、蟋蟀、何首乌、木莲等都给幼年的鲁迅带来了“无限趣味”;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问寿镜吾老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学生,上课偷偷描绣像是儿童天真、好动的表现。《社戏》是一篇小说,通过“夜航看戏”、“偷罗汉豆”等事件,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纯朴,再现故乡淳朴的民俗,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把握好这些方面,让学生接近鲁迅是完全可能的,这也能让学生感到鲁迅并不神秘,进而对鲁迅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这方面下功夫,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从心理上接近鲁迅之后,就得引导学生去理解、体味鲁迅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关注的问题。鲁迅的很多作品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描写了劳动人民和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故乡》中的“闰土”,前后判若两人,“多子,饥,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再不见那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小英雄形象,可见闰土生活的极其艰辛。然而更令鲁迅痛心的是闰土原本纯洁的心灵受封建礼教蒙害后的愚钝,与文中“我”的心灵隔膜,而且将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毫无意义的香炉与烛台了。《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忠实信徒,但他运气不佳,多次应试,连连落榜,他在封建文化的毒害下变得一身迂腐,不但招来众人的嘲笑,而且遭到丁举人的毒打,最后无声息地从人间消失。孔乙己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下培育出来的末代知识分子,他本身虔诚地拥护封建制度与文化,但最终成了这个制度及其文化的殉葬品。然而,更让人感到可悲的是,他周围的人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鲁迅作品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读鲁迅作品时也要进行“创新”,要不断地“温故而知新”。毕竟鲁迅作品是二十世纪初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赋予其新的内涵。《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散文,作者深情地怀念、歌颂了那位对中国人民有着友好感情、严谨热诚、诲人不倦的藤野先生。当时作为弱国子民的留学生的青年鲁迅,尤其能够理解藤野先生对他孜孜不倦的教导是为了中国,为了学术,他为藤野先生高尚正直的品质和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友谊所感动,认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从而增加了他在黑暗中前行的勇气,增强了他与旧文化、旧势力作斗争的力量。作品不仅反映了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情谊,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民族关系,是否也提供了一定的启迪呢?另外,从鲁迅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鲁迅精神,包括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韧性的战斗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硬骨头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严于解剖自己往往甚于解剖别人的与民族共忏悔的自我批评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更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长久的巨大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还有开放、反叛、简洁、明快的“鲁迅式”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在日常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借鉴和发扬。以及鲁迅的文艺创作方法,如“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人物塑造方法,“画眼睛”的传神白描手法,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对中学生的作文训练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总之,对鲁迅作品的创新性解读是没有止境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像一颗颗无比璀璨的明珠,在持续不断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教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作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冰.鲁迅全集.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
[2]朱晓进,唐纪如.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