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文学家乔吉、陶宗仪在讨论戏曲理论时,提出“凤头豹尾”之说,后人在创作中奉之为金科玉律,足见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的重要性。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云:“作今乐府法乔孟符(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好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彰显文章主旨,杜绝文不对题;可以严谨结构,防止思路混乱;可以吸引读者,避免审美疲劳。这里笔者不一一赘述开头与结尾的各种具体技巧,而是着眼于文章开头与结尾的逻辑关系,从几种常见的逻辑关系把握议论文开头与结尾的艺术技巧。
一、因果关系
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形成因果关系是很常见的,这与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自然吻合的,也是学生在写作中最容易把握的一种逻辑关系。以2009年湖南高考一优秀作文为例:
开头:人被躯壳的长短所左右,因羞愧或甘心于三尺之躯而自修囹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盲了自己的心。
结尾:人借助于身体与世界连线,然而没有一个人愿意在心为形役的人生境遇中来回兜圈。踮起脚尖,撷一手高枝的果珍,让梦境延伸,与现实交汇!(《踮起脚尖》)
本文开头从反面提出观点:“人被躯壳的长短所左右,就是盲了自己的心。”因为这样,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踮起脚尖,借助身体与世界连线,让梦境与现实交汇”。开头与结尾的因果关系使得文章思路清晰,主旨突出,巧妙地实现了文章结构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再看2008年天津高考的一篇优秀作文:
开头:人之常情似乎不值得仔细探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悟。然而平日里,人之常情往往被当做不论是非对错的一种托词。例如某些官员徇私舞弊公款玩乐,某些商人见利忘义贪得无厌乃至某些男女一夜情、“包二奶”等,都被一些人辩白为人之常情。
结尾:如何培育一个社会的人之常情?如何在制度中体现对人之常情的尊重?儒家思想中,无疑有许多我们可资吸收的营养。而汶川地震,则唤醒了我们对人的这种“本然之情”的思考。(《人之常情》)
这篇佳作开头通过一些常见的现象展示一个观点:人之常情往往被当做不论是非对错的一种托词。结尾就这种不良现象发出深思,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方向,逻辑上因果关系明朗,结构稳当,思想深刻。
二、递进关系
议论文的主旨要鲜明,开头与结尾往往形成相应之势,文首提出观点,文尾进一步强化,构成递进关系。
如2008年江苏高考的一篇优秀作文:
开头: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中度过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结尾: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材,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好奇心》)
此文由童年的好奇天性引出而阐发自己对好奇心的独特理解,拆解“好奇心”,认为好奇心里面蕴含着一种认真求索、严谨好学的精神,文尾进一步从好、奇、心三者关系入手,阐释“好奇心”的真正内涵,从正面突出人生一类要有“好奇心”,人类一定要有“好奇心”的主题。开头与结尾成功地构建了文章结构与内容上的层层推进。
又如2007年北京市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当我左耳充斥着电视里《超级女声》节目中歌迷的尖叫,右耳忍受《两只蝴蝶》的摧残,我不禁怀念唐诗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美好意境。
结尾:我憧憬“看不见”“听无声”的境界,可是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了。呜呼!哀哉!我也只能在这停电的片刻享受无声的世界。但真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反题联想,由“无声”联想到的是眼下的“嘈杂”,表达了对嘈杂现象的不满,对无声世界的向往,文尾通过现实与憧憬的反差,强烈抒发了对无声世界的神往,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顺承关系
许多议论文文意已尽,就自然收尾了。开头与结尾相照应,又自然形成顺承关系。
如2009年北京市的一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曾经听过那首《隐形的翅膀》,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充满希望,飞向远方。而对于我,那双翅膀就是那看似厚重的书籍,正是有了它,我才能充满梦想,飞向远方。
结尾:耳畔似乎又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是的,书就是我那双隐形的翅膀,它丰富了我的眼界,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带我飞向成功的彼岸。
书,我隐形的翅膀!(《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文章以歌曲入题,把书籍比喻为“隐形的翅膀”,表达了借助书籍实现梦想的美好感情,结尾又以歌声收束,既凸显了主题,又顺理成章。
又如2008年福建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人生有如各种各样的饮料。有人喜欢甜甜的果汁,有人偏爱又苦又甜、香甜醇厚的咖啡,也有人执著地选择淡淡的矿泉水。人生的最初就是一掬清水,岁月变迁之后,人们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往这清水里加入不同的味道。而我,独爱平淡无味的水,因为这才是生命的本真。
如水的人生总让我想起一个词:“清欢。”“清欢”语出苏轼的一句词:“人生有味是清欢。”清淡的人生充满着睿智与修为,这是一种境界。
结尾:“人间有味是清欢。”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住一颗琥珀的心。繁忙的生活中,饮一杯淡淡的矿泉水,哪怕是片刻的清欢,也会带给你一番别样的感受。(《清欢》) 此文开头以“人生有如各种各样的饮料”这一比喻切入,既扣紧了材料,又自然引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末段又以苏轼诗句引领结尾,回扣开篇,突出了主旨,自然收束,又意蕴绵长。
四、果因关系
有些出色的议论文也常常乐于反其道行之,先摆出结论,文章主体找结论的原因,论述原因的由来,结尾总结原因。这样,开头与结尾就构成果因关系。
如2008年湖南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这样写道。而海棠本来便是日夜开放,为何凌晨四点起来便可以让人产生别样的美感呢?
结尾:生活中处处皆诗意,人们缺乏的便是适宜的距离。当我们的心灵得以解放,保持与外物的距离,我们会发现:天空,是给了我们翱翔的渴望的天空;大地,是承载着诗意的万物的大地;海洋,是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的海洋。
让我们退一步,保持适宜的距离,身边的美好就会纷纷呈现。(《距离产生美》)
这篇作文开头以设问引出话题,抛出结论,文尾作出了总结性的解释,两者之间构成紧密的果因关系,结构严谨,文采斐然。
又如江苏省2008年的一篇优秀高考作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开头:对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会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体验。
结尾:城的美妙,在于她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城的美妙,也在于她给了你最精彩的答案。
本文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结尾两个“在于”给出了清晰的解释和答案。只看文章开头和结尾,就让读者隐约猜测出了文章的主体内容将是在这座美妙的城市里非凡的体验,足见,这种开头和结尾的果因关系让文章的思路变得简明清晰,表达的逻辑性也显得十分严密。
关于议论文开头与结尾的关系与技法,还有许多精彩的范例,这里只选择了几种最常见的与大家一起探讨。“文无定法”,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不拘法的。但对作为文章整个构思中有机组成部分的开头与结尾来说,笔者认为,始终应坚持一种立场:要从文章整体思想内容的逻辑关系入手,坚守构思行文的整体性、统一性,不论何种开头、结尾都应该服从论述问题的需要,不能使之成为外加的游离的部分。开头和结尾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应具备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思路结构上应具备提挈全文的作用,在语言表达上应具备突出风格的妙处。
一、因果关系
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形成因果关系是很常见的,这与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自然吻合的,也是学生在写作中最容易把握的一种逻辑关系。以2009年湖南高考一优秀作文为例:
开头:人被躯壳的长短所左右,因羞愧或甘心于三尺之躯而自修囹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盲了自己的心。
结尾:人借助于身体与世界连线,然而没有一个人愿意在心为形役的人生境遇中来回兜圈。踮起脚尖,撷一手高枝的果珍,让梦境延伸,与现实交汇!(《踮起脚尖》)
本文开头从反面提出观点:“人被躯壳的长短所左右,就是盲了自己的心。”因为这样,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踮起脚尖,借助身体与世界连线,让梦境与现实交汇”。开头与结尾的因果关系使得文章思路清晰,主旨突出,巧妙地实现了文章结构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再看2008年天津高考的一篇优秀作文:
开头:人之常情似乎不值得仔细探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悟。然而平日里,人之常情往往被当做不论是非对错的一种托词。例如某些官员徇私舞弊公款玩乐,某些商人见利忘义贪得无厌乃至某些男女一夜情、“包二奶”等,都被一些人辩白为人之常情。
结尾:如何培育一个社会的人之常情?如何在制度中体现对人之常情的尊重?儒家思想中,无疑有许多我们可资吸收的营养。而汶川地震,则唤醒了我们对人的这种“本然之情”的思考。(《人之常情》)
这篇佳作开头通过一些常见的现象展示一个观点:人之常情往往被当做不论是非对错的一种托词。结尾就这种不良现象发出深思,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方向,逻辑上因果关系明朗,结构稳当,思想深刻。
二、递进关系
议论文的主旨要鲜明,开头与结尾往往形成相应之势,文首提出观点,文尾进一步强化,构成递进关系。
如2008年江苏高考的一篇优秀作文:
开头: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中度过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结尾: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材,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好奇心》)
此文由童年的好奇天性引出而阐发自己对好奇心的独特理解,拆解“好奇心”,认为好奇心里面蕴含着一种认真求索、严谨好学的精神,文尾进一步从好、奇、心三者关系入手,阐释“好奇心”的真正内涵,从正面突出人生一类要有“好奇心”,人类一定要有“好奇心”的主题。开头与结尾成功地构建了文章结构与内容上的层层推进。
又如2007年北京市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当我左耳充斥着电视里《超级女声》节目中歌迷的尖叫,右耳忍受《两只蝴蝶》的摧残,我不禁怀念唐诗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美好意境。
结尾:我憧憬“看不见”“听无声”的境界,可是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了。呜呼!哀哉!我也只能在这停电的片刻享受无声的世界。但真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反题联想,由“无声”联想到的是眼下的“嘈杂”,表达了对嘈杂现象的不满,对无声世界的向往,文尾通过现实与憧憬的反差,强烈抒发了对无声世界的神往,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顺承关系
许多议论文文意已尽,就自然收尾了。开头与结尾相照应,又自然形成顺承关系。
如2009年北京市的一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曾经听过那首《隐形的翅膀》,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充满希望,飞向远方。而对于我,那双翅膀就是那看似厚重的书籍,正是有了它,我才能充满梦想,飞向远方。
结尾:耳畔似乎又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是的,书就是我那双隐形的翅膀,它丰富了我的眼界,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带我飞向成功的彼岸。
书,我隐形的翅膀!(《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文章以歌曲入题,把书籍比喻为“隐形的翅膀”,表达了借助书籍实现梦想的美好感情,结尾又以歌声收束,既凸显了主题,又顺理成章。
又如2008年福建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人生有如各种各样的饮料。有人喜欢甜甜的果汁,有人偏爱又苦又甜、香甜醇厚的咖啡,也有人执著地选择淡淡的矿泉水。人生的最初就是一掬清水,岁月变迁之后,人们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往这清水里加入不同的味道。而我,独爱平淡无味的水,因为这才是生命的本真。
如水的人生总让我想起一个词:“清欢。”“清欢”语出苏轼的一句词:“人生有味是清欢。”清淡的人生充满着睿智与修为,这是一种境界。
结尾:“人间有味是清欢。”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住一颗琥珀的心。繁忙的生活中,饮一杯淡淡的矿泉水,哪怕是片刻的清欢,也会带给你一番别样的感受。(《清欢》) 此文开头以“人生有如各种各样的饮料”这一比喻切入,既扣紧了材料,又自然引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末段又以苏轼诗句引领结尾,回扣开篇,突出了主旨,自然收束,又意蕴绵长。
四、果因关系
有些出色的议论文也常常乐于反其道行之,先摆出结论,文章主体找结论的原因,论述原因的由来,结尾总结原因。这样,开头与结尾就构成果因关系。
如2008年湖南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开头:“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这样写道。而海棠本来便是日夜开放,为何凌晨四点起来便可以让人产生别样的美感呢?
结尾:生活中处处皆诗意,人们缺乏的便是适宜的距离。当我们的心灵得以解放,保持与外物的距离,我们会发现:天空,是给了我们翱翔的渴望的天空;大地,是承载着诗意的万物的大地;海洋,是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的海洋。
让我们退一步,保持适宜的距离,身边的美好就会纷纷呈现。(《距离产生美》)
这篇作文开头以设问引出话题,抛出结论,文尾作出了总结性的解释,两者之间构成紧密的果因关系,结构严谨,文采斐然。
又如江苏省2008年的一篇优秀高考作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开头:对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会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体验。
结尾:城的美妙,在于她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城的美妙,也在于她给了你最精彩的答案。
本文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结尾两个“在于”给出了清晰的解释和答案。只看文章开头和结尾,就让读者隐约猜测出了文章的主体内容将是在这座美妙的城市里非凡的体验,足见,这种开头和结尾的果因关系让文章的思路变得简明清晰,表达的逻辑性也显得十分严密。
关于议论文开头与结尾的关系与技法,还有许多精彩的范例,这里只选择了几种最常见的与大家一起探讨。“文无定法”,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不拘法的。但对作为文章整个构思中有机组成部分的开头与结尾来说,笔者认为,始终应坚持一种立场:要从文章整体思想内容的逻辑关系入手,坚守构思行文的整体性、统一性,不论何种开头、结尾都应该服从论述问题的需要,不能使之成为外加的游离的部分。开头和结尾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应具备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思路结构上应具备提挈全文的作用,在语言表达上应具备突出风格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