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的思想品德标准中说明,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选用的具体的、真实的、典型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评价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面前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案例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中,用好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案例教学中,包括了案例的选择、案例的设计、案例的讨论、案例的评价和总结等几个环节,其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中其他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基础,好的案例才能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才能通过讨论总结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案例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
1.校本性。“校”是指学校,“本”是指课本。校本性强调“校”与“本”的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已经有了许多案例,教师上课时应充分地利用好课本上原有的资源,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而大量另外举例,忽视了课本上一些好的案例。与此同时,又要注意课本案例的局限性,课本上的一些案例不一定适合本地教学的需要,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感到陌生或不切合学生实际,从而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容易使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此时,需要教师选择补充一些案例。而案例的选择应尽可能列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校的事,因为初中生一天有近十个小时在学校,对校外的事知之甚少。举他们熟悉的、看得见、听得到的案例,让学生感到事件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感到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创造生命的价值”一节时,课本上所举例子的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有一位教师选用了“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例作为案例进行教学。用这个案例虽然典型,但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只有名人、英雄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一般的人却不能,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没什么关系。此时,若再列举班上一些学生早到校却在操场、走廊追逐打闹,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的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在上“隐私权”这一节时,可以列举“随意翻同学的抽屉”、“偷看日记”、“私拆信件”、“偷看手机短信”等常见的现象,从而得知未成年人也有隐私、也有隐私权,尊重他人隐私、维护自身隐私权等一系列知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2.精确性。由于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果教师举大量的例子,这节课就会变成“故事会”,虽然学生“很容易”地过了一节课,但临下课时教师才发现本节课的内容还有很多未讲完,完不成任务,只好留到下一节课再讲。因此,案例的数量、案例的情节要服从于教学需要,要选择典型的、能够覆盖主要教学内容的案例,数量宜少不宜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融入案例创设的情景,使他们对案例中蕴涵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讨论。其次要注意案例的准确性。尽量讲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做到真实可信。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才能积极参与。反之,如果教师胡编乱造一大堆例子,则会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具有真实性的案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的热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知识迁移的能力。
3.科学性。案例的选择应以正面教育为主。由于初中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反面的案例容易误导学生,使其在思想上产生迷惑或动摇,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选择案例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运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典型性。教学中列举案例的目的就是分析案例而得出结论。案例越典型,揭示的规律就越深刻,蕴涵的道理就越值得回味,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选择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所选案例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展开,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中选择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尝试从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一般理论观点,再用理论去指导、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具体问题。
5.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以发挥的动力和源泉。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因此,所举案例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的需要,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用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事例来剖析原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
6.时政性。引用案例不应全是陈年旧事,应紧跟形势,把握时代的特征,要与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相结合,同时要参考一些具体的措施,使这个案例具有普遍的指点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例如:在上九年级“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节中,列举金融危机以来,不少小企业、一些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纷纷倒闭,有很多没有技术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让学生从案例的分析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企业倒闭的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农民工失业是没有技术等,从而得出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案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现实形势,既简明易懂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总之,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必须精心,设计要更为巧妙。
(责任编辑 袁 妮)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选用的具体的、真实的、典型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评价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面前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案例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中,用好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案例教学中,包括了案例的选择、案例的设计、案例的讨论、案例的评价和总结等几个环节,其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中其他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基础,好的案例才能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才能通过讨论总结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案例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
1.校本性。“校”是指学校,“本”是指课本。校本性强调“校”与“本”的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已经有了许多案例,教师上课时应充分地利用好课本上原有的资源,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而大量另外举例,忽视了课本上一些好的案例。与此同时,又要注意课本案例的局限性,课本上的一些案例不一定适合本地教学的需要,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感到陌生或不切合学生实际,从而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容易使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此时,需要教师选择补充一些案例。而案例的选择应尽可能列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校的事,因为初中生一天有近十个小时在学校,对校外的事知之甚少。举他们熟悉的、看得见、听得到的案例,让学生感到事件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感到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创造生命的价值”一节时,课本上所举例子的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有一位教师选用了“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例作为案例进行教学。用这个案例虽然典型,但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只有名人、英雄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一般的人却不能,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没什么关系。此时,若再列举班上一些学生早到校却在操场、走廊追逐打闹,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的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在上“隐私权”这一节时,可以列举“随意翻同学的抽屉”、“偷看日记”、“私拆信件”、“偷看手机短信”等常见的现象,从而得知未成年人也有隐私、也有隐私权,尊重他人隐私、维护自身隐私权等一系列知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2.精确性。由于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果教师举大量的例子,这节课就会变成“故事会”,虽然学生“很容易”地过了一节课,但临下课时教师才发现本节课的内容还有很多未讲完,完不成任务,只好留到下一节课再讲。因此,案例的数量、案例的情节要服从于教学需要,要选择典型的、能够覆盖主要教学内容的案例,数量宜少不宜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融入案例创设的情景,使他们对案例中蕴涵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讨论。其次要注意案例的准确性。尽量讲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做到真实可信。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才能积极参与。反之,如果教师胡编乱造一大堆例子,则会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具有真实性的案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的热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知识迁移的能力。
3.科学性。案例的选择应以正面教育为主。由于初中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反面的案例容易误导学生,使其在思想上产生迷惑或动摇,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选择案例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运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典型性。教学中列举案例的目的就是分析案例而得出结论。案例越典型,揭示的规律就越深刻,蕴涵的道理就越值得回味,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选择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所选案例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展开,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中选择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尝试从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一般理论观点,再用理论去指导、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具体问题。
5.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以发挥的动力和源泉。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因此,所举案例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的需要,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用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事例来剖析原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
6.时政性。引用案例不应全是陈年旧事,应紧跟形势,把握时代的特征,要与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相结合,同时要参考一些具体的措施,使这个案例具有普遍的指点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例如:在上九年级“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节中,列举金融危机以来,不少小企业、一些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纷纷倒闭,有很多没有技术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让学生从案例的分析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企业倒闭的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农民工失业是没有技术等,从而得出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案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现实形势,既简明易懂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总之,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必须精心,设计要更为巧妙。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