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b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语文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学生去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发展、张扬个性。这样,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與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这样的语句:“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来试试好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请你来说说看!”……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求异、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古人曾这样解释学问:有学有问才构成学问。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和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他们敢想敢疑,发挥其创新潜能。例如:笔者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文中“老奶奶柱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这句话中“焦急而又耐心”是不是有点矛盾进行质疑,学生在质疑中探讨,最后得出真知。这样,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问,学会了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按常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往往循规蹈矩、缺乏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打破思维定势。例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常规救人的方式是把人从水中捞起来,但在情况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用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办法——砸缸救人,这就是很好的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找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举一反三、大胆求异,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伴随着想象。想象犹如一条焊接已知和未知的焊条,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怎样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回答,答案各异。由此可见,利用所学课文,让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想象和扩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重视学法的研究与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这里所说的学法创新是指继承好的学法,摒弃那些不当的学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新的学法。
  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内在动因。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钻研好教材,把教材变成有坡度练习的材料,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探究。例如:对具体的语言环境,可通过换词、扩词、联系上下文内容等方法,体会用词的妙处以及某个词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要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放手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如:教学《跳水》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在当时情况下,除了船长用开枪的方法命令孩子跳水之外,是否还在其他的方法可救孩子,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比较中锻炼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蕴藏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无限生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美好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好园丁之责。
其他文献
一个小学班主任要有凝聚力,就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一、真诚坦率    每接一个新班后,我总是尽可能做好三件事:一是开好和同学的见面会。会上,我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姓名、经历、兴趣和爱好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沟通感情。二是和学生谈心。一个个地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周围环境、个人交往和兴趣爱好等情况,熟悉学生,与他们交朋友。三是仔细留心观察。逐个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情况和心理、性格特点,对
期刊
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冲破学习国文以求功名观念的束缚,提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如今,语文教学的任务已由听说读写发展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中的人格、气质、兴趣等诸多方面。为此,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如下探讨。    一、积极启发,让学生大胆参与,唤起学生的创新
期刊
黄一,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不点”。爱他在课外,因为“他的眼里只有他”,天真幼稚、顽皮可爱;恨他在课内,因为他手脚不停、眨眼、下座跑,不守纪律、专门捣蛋,是个十足的淘气包。  开学初,因他是个“特殊人物”,我特意将他的课桌请到讲桌旁,让他坐在我的眼皮底下,好时刻“关照”他,帮助他“改邪归正”。可谁知这不但没见效,反而更让我手足无措:人家读书,他专心玩笔;同学写字,他津津有味地把一块新橡皮割得粉身碎
期刊
散文诗是文苑里的一朵奇葩,芬芳四溢。它有着诗的意境和韵味,散文的流畅和飘逸的美。它犹如一位精灵,总是飞到诗的殿堂和散文的天空舞蹈、歌唱。但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文学史界和教材未曾将它列入单独的文学体裁。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就常遇此现象。有的理论著作及教材将它归为诗歌类或散文类。中学语文教材就是如此,将散文诗和诗相提并论。笔者认为,将散文诗归为诗歌类或散文类中,都值得商榷。    一、散文诗的含义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色彩纷呈。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此,新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要有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
期刊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广种薄收,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在反思原因的时候总会不约而同地归罪于高考,归罪于标准答案,甚至还会义愤填膺地声讨:“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谁知道出题者是怎么想的?”其实真正应该反思的倒是我们自己——我们的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把教参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声情并茂地讲授,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些知识点;
期刊
我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了要成为优秀班主任的化蝶般的艰辛。  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这个问题从来就是教育工作者永远探讨的话题。下面是我这几年在与学生交往中找到的答案:他们喜欢的是时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他们喜欢有丰富阅历的、有广博知识的,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的教师;他们喜欢能言善辨
期刊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当今的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又是一项开发人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在这个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已是语文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重视情感因素,对促进教学质量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情感因素为
期刊
中考作文得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作为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备战中考作文显得尤为重要。    一、讲清文体特点,培养优势文体    在三年的初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已有了充分的感知。教师在复习阶段应给学生梳理、归纳各种文体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驾驭文体进行写作。同时,也鼓励学生培养一个自己拿手的文体。如:善于叙述生活体验的,让他写好记叙文;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让他
期刊
语文课是一种欣赏课、情感课,是最具魅力的课。它既能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瑰宝,还能陶冶性情,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语文课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既有感情的熏陶,又有科学的内容,既有民族文化的传统,又有现代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授。  所以,语文备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备好课来提高自己和学生的素养、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既能受到文学的熏陶又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呢?我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