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语文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学生去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发展、张扬个性。这样,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與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这样的语句:“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来试试好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请你来说说看!”……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求异、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古人曾这样解释学问:有学有问才构成学问。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和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他们敢想敢疑,发挥其创新潜能。例如:笔者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文中“老奶奶柱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这句话中“焦急而又耐心”是不是有点矛盾进行质疑,学生在质疑中探讨,最后得出真知。这样,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问,学会了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按常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往往循规蹈矩、缺乏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打破思维定势。例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常规救人的方式是把人从水中捞起来,但在情况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用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办法——砸缸救人,这就是很好的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找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举一反三、大胆求异,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伴随着想象。想象犹如一条焊接已知和未知的焊条,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怎样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回答,答案各异。由此可见,利用所学课文,让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想象和扩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重视学法的研究与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这里所说的学法创新是指继承好的学法,摒弃那些不当的学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新的学法。
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内在动因。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钻研好教材,把教材变成有坡度练习的材料,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探究。例如:对具体的语言环境,可通过换词、扩词、联系上下文内容等方法,体会用词的妙处以及某个词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要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放手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如:教学《跳水》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在当时情况下,除了船长用开枪的方法命令孩子跳水之外,是否还在其他的方法可救孩子,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比较中锻炼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蕴藏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无限生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美好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好园丁之责。
一、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发展、张扬个性。这样,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與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这样的语句:“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来试试好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请你来说说看!”……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求异、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古人曾这样解释学问:有学有问才构成学问。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和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他们敢想敢疑,发挥其创新潜能。例如:笔者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文中“老奶奶柱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这句话中“焦急而又耐心”是不是有点矛盾进行质疑,学生在质疑中探讨,最后得出真知。这样,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问,学会了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按常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往往循规蹈矩、缺乏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打破思维定势。例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常规救人的方式是把人从水中捞起来,但在情况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用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办法——砸缸救人,这就是很好的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找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举一反三、大胆求异,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伴随着想象。想象犹如一条焊接已知和未知的焊条,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怎样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回答,答案各异。由此可见,利用所学课文,让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想象和扩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重视学法的研究与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这里所说的学法创新是指继承好的学法,摒弃那些不当的学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新的学法。
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内在动因。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钻研好教材,把教材变成有坡度练习的材料,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探究。例如:对具体的语言环境,可通过换词、扩词、联系上下文内容等方法,体会用词的妙处以及某个词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要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放手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如:教学《跳水》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在当时情况下,除了船长用开枪的方法命令孩子跳水之外,是否还在其他的方法可救孩子,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比较中锻炼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蕴藏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无限生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美好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好园丁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