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零而不散,虽断断续续,却相关相连,自始至终,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之中。在一堂课上,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无疑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有主导性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价值的提问。因此,必须注意课堂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联系学生实际切入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问,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小而碎,不能直白得让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会,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质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欲罢不能,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要创设“大问题”背景,提出的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提问特别注重方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在,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提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学生乐于说出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了,教师也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但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不能根据课文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学生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所见有限,思维肤浅,教学浮躁空虚,华而不实。其实,课堂提问是“有法可依”的,可以从词语入手,也可以从某个句子入手,或者联系文章产生的年代历史、作者抒发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进行提问。提问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的设计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提高要求(如抓住重点词语体悟文章情感),最终使学生能围绕重点深入提问讨论。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提问必须具有普遍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做到:一是全体性,即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即使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也有深有浅。
二是提问应双向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提问,也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讨论,达到理解掌握课文的目的;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提问应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即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课堂上一提问就让学生发言,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这种简单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虚的。因为,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思维得到锻炼,说出思维的过程。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转换,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从而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四、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要在关键处设计问题。一个问题针对一项任务,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要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避免模棱两可的提问,避免无休止的提问。
2.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发问。要预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任务,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制定出提问的时间和秩序。
3.善于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
4.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有时,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还应鼓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5.要讲实效,让学生自己提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教育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质疑,舍得下工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对问题的思考、讨论推向深入。
总之,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典型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责任编辑 )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联系学生实际切入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问,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小而碎,不能直白得让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会,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质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欲罢不能,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要创设“大问题”背景,提出的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提问特别注重方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在,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提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学生乐于说出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了,教师也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但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不能根据课文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学生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所见有限,思维肤浅,教学浮躁空虚,华而不实。其实,课堂提问是“有法可依”的,可以从词语入手,也可以从某个句子入手,或者联系文章产生的年代历史、作者抒发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进行提问。提问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的设计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提高要求(如抓住重点词语体悟文章情感),最终使学生能围绕重点深入提问讨论。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提问必须具有普遍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做到:一是全体性,即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即使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也有深有浅。
二是提问应双向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提问,也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讨论,达到理解掌握课文的目的;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提问应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即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课堂上一提问就让学生发言,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这种简单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虚的。因为,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思维得到锻炼,说出思维的过程。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转换,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从而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四、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要在关键处设计问题。一个问题针对一项任务,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要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避免模棱两可的提问,避免无休止的提问。
2.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发问。要预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任务,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制定出提问的时间和秩序。
3.善于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
4.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有时,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还应鼓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5.要讲实效,让学生自己提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教育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质疑,舍得下工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对问题的思考、讨论推向深入。
总之,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典型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