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艺术的目的,是用美好的歌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风格。合唱以丰富多彩、优美动人的歌声感动、激励、鼓舞和吸引听众。通过演唱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提高演唱者的音乐素养,使得他们在学习与排练当中享受到音乐美的熏陶,达到表演合唱、享受合唱的乐趣,使合唱参与者和听众一起获得美的享受。合唱效果的好坏不单单取决于某个人的个人演唱水平,而需要集体的相互配合协作来共同完成,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它拥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及人声最广阔的音域。如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下,我们在基础教育环节中合唱课是如何开展的,怎样完善、提高合唱课的作用就应该引起广泛关注了。合唱艺术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对于合唱教学方法的研究却要年轻很多,对于基础教育中合唱课开展现状的调查就更鲜有人问津了。只有了解教学现状,了解当前学生的需要,才能更有效、更有的放矢地探索合唱教学的新路,使其为音乐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合唱艺术;童声合唱;合唱训练
结合合唱课的实际功能,通过课堂教学以及有组织的合唱活动,可以使参与的学生表现力、创造力、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得到明显提高,激发孩子们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孩子们需要合唱,合唱也同样需要孩子们。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采用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训练方式。
1 声音训练
少年儿童在变声期前的嗓音叫童声。它是儿童发音稳定的时期,可以说是儿童最好的发音阶段。因为男女孩的音色相同,声音纯净漂亮,自然用声的音域为十度。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经轻声带假声,以假声找头声,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寻找共鸣位置逐步扩大音域,为增强表现力打好基础。这阶段如果方法对头,音域可以扩大到两个八度,为变声期解决方法上的困难,也能为他们成年后专修声乐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轻声唱、柔声唱是高位置训练的好方法。童声合唱训练的第一个目标,是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轻声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状态,绝不是那种消极的漏气声音。轻声与大声是相对而言的。当儿童独自一个人边走边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自然、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P或mp,因此轻声唱的训练就应在P与mp这个范围内进行。
1.2 用“u”或哼鸣找柔和丰满的头声。在教学实践中,使用“u”和哼鸣进行训练。因为母音“u”本身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利于找到头腔共鸣,便于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炸”的毛病,易于统一音色。哼鸣练习声带负担很轻,它对锻炼呼吸的控制力,气息的平静,喉头的打开与稳定都很有益处;对找鼻腔和头腔共鸣也很有帮助。“u”和哼鸣训练可在发声训练中用,也可在新课教学中学会歌谱后连起来唱时用。当然,容易使声音的位置向上和集中,便于找到头声位置的母音很多,如“u—a”(鸣-咽)、“lu—la”(吕-啦)等。通过母音练习来帮助学生找到发音部位和位置,并通过共鸣器官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头腔共鸣振动的感觉是向上的,是在眉心、前额、头部部位。这是一种意识。养成头声歌唱的意识很重要。
2 和谐、均衡和统一训练
童声合唱的和谐、均衡和统一的训练与其他类型的合唱一样,童声合唱同样具有三大要素,即合唱的和谐、均衡和统一。童声合唱是一种具有严密结构的集体音响艺术。在排练时。应注意结合作品的特点对以上三个方面加以训练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2.1 合唱的和谐是指合唱中各声部的音准的协调。第一,合唱的和谐需要各声部调的准确。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儿童在多声部的合唱中,因为受到其他声部的干扰,往往会出现“跑调”的现象,这种“跑调”,会使作品中的和弦及复调效果难以准确地展现。因此,对每个队员音准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l、全音、半音的音程听辨:34、71、23、45等音程的区别,以及1与#1,4与#4,6与h6,2与b2音高上的区别。2、和弦的听辨:包括同主音和不同主音的大、小三和弦的听辨,以及减三和弦和属七和弦的听辨。3、常用的和弦进行的听辨:如Ⅴ—Ⅰ、Ⅴ7—Ⅰ、Ⅱ—Ⅴ—Ⅰ、Ⅰ—Ⅳ—Ⅴ—Ⅰ等。经过上述的听辨训练。合唱队员会逐渐形成一种“纵向”的听辨能力和听觉习惯,进而在合唱中把握好本声部的音准,使合唱达到和谐。第二,让孩子们掌握一些固定的音高,是保证合唱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儿童对绝对音高的记忆能力非常强,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可以结合五线谱和键盘。让他们记住小字一组的七个音的固定音高。即使能力差一些的孩子,也应当引导他掌握al的固定音高。第三,无伴奏合唱的练习是巩固合唱和谐的有效途径。孩子们在掌握了一定合唱的技巧后。适时地加一些无伴奏的合唱练习,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在无伴奏的状态下,某些队员或声部音准能力的不足会明显地显露出来。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从而减少合唱队员对伴奏的依赖性。其次,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孩子们更容易负担自己的声音,听到自己声部、其他声部以及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同时,这也有利于他们在合唱中建立“和谐”的感受。
2.2 合唱的均衡是指合唱中各声部间音量的平衡。各声部之间音量大致相等的,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然均衡;但更多的作品必须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对各声部的音量加以人为调整,我们称之为艺术均衡。如当歌声需要清楚、透明、流畅、亲切时,应当把主旋律声部的音量加大,而其他起背景或烘托作用的声部音量应弱一些;当歌声需要立体感,音响需要丰满、雄壮的效果时,非旋律声部或和声声部的音量可适当地加强。
2.3 合唱的统一是指合唱队演唱的音色、速度、节奏和表情的一致。指挥者要让每一个合唱队员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要求他们做出一致的表现,并且在演唱过程中,不断提醒他们表现出这种“一致性”表情的流露。诚然,建立一支优秀的童声合唱队伍,仅仅依靠上述几个方面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全体队员理解作品和运用处理手法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指挥与合唱队员之间默契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3 演唱曲目的选择
较多中小学合唱团,在合唱排练前漫无目的,听到什么好听就排什么,而不管这首作品是不是成人的、适不适合自己的合唱团,也不管合唱团团员的年龄特征,滥用乱排,不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3.1 合唱曲目的选择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年来,一些中小学合唱团为了参加一些比赛、晚会,增大难度地去排一些成人混声合唱作品,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祖国颂》等等。殊不知,这些成人混声合唱作品固然歌颂了人民、歌颂了祖国,有积极意义。但中小学生演唱起来有可能喊“破”喉咙也达不到预期的演唱效果,而且久而久之,合唱团员的嗓子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长期演唱这些成人化的合唱作品、远离青少年生活情趣的作品,合唱团员就会对合唱失去信心、兴趣。因此,中小学合唱团的曲目选择一定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3.2 合唱曲目的选择要围绕主题思想。在决定选择什么内容的合唱曲目以前,一定要明确你的合唱团所要参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以什么为主题思想的合唱活动。比如一个主题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合唱音乐演唱会,而你的合唱团演唱的是悲哀凄凉的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无论从演唱内容、风格、情绪还是现场气氛都会给听众带来一种不谐和之感。
3.3 合唱曲目的选择要尽量做到量体裁衣、扬长避短。古今中外的合唱作品浩瀚如烟,如果你的合唱团没有像样的领唱,根据量體裁衣、扬长避短的原则,你就不要去排《歌唱二小放牛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合唱曲;如果你的合唱团音准欠佳、协调感不够,就不要问津《猜调》、《牧歌》等无伴奏合唱;如果你的合唱团离调、转调意识不够,对西方音乐感受不多,就暂时不要排《蓝色的多瑙河》、《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有一定难度的外国合唱曲。
[关键词]合唱艺术;童声合唱;合唱训练
结合合唱课的实际功能,通过课堂教学以及有组织的合唱活动,可以使参与的学生表现力、创造力、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得到明显提高,激发孩子们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孩子们需要合唱,合唱也同样需要孩子们。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采用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训练方式。
1 声音训练
少年儿童在变声期前的嗓音叫童声。它是儿童发音稳定的时期,可以说是儿童最好的发音阶段。因为男女孩的音色相同,声音纯净漂亮,自然用声的音域为十度。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经轻声带假声,以假声找头声,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寻找共鸣位置逐步扩大音域,为增强表现力打好基础。这阶段如果方法对头,音域可以扩大到两个八度,为变声期解决方法上的困难,也能为他们成年后专修声乐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轻声唱、柔声唱是高位置训练的好方法。童声合唱训练的第一个目标,是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轻声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状态,绝不是那种消极的漏气声音。轻声与大声是相对而言的。当儿童独自一个人边走边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自然、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P或mp,因此轻声唱的训练就应在P与mp这个范围内进行。
1.2 用“u”或哼鸣找柔和丰满的头声。在教学实践中,使用“u”和哼鸣进行训练。因为母音“u”本身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利于找到头腔共鸣,便于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炸”的毛病,易于统一音色。哼鸣练习声带负担很轻,它对锻炼呼吸的控制力,气息的平静,喉头的打开与稳定都很有益处;对找鼻腔和头腔共鸣也很有帮助。“u”和哼鸣训练可在发声训练中用,也可在新课教学中学会歌谱后连起来唱时用。当然,容易使声音的位置向上和集中,便于找到头声位置的母音很多,如“u—a”(鸣-咽)、“lu—la”(吕-啦)等。通过母音练习来帮助学生找到发音部位和位置,并通过共鸣器官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头腔共鸣振动的感觉是向上的,是在眉心、前额、头部部位。这是一种意识。养成头声歌唱的意识很重要。
2 和谐、均衡和统一训练
童声合唱的和谐、均衡和统一的训练与其他类型的合唱一样,童声合唱同样具有三大要素,即合唱的和谐、均衡和统一。童声合唱是一种具有严密结构的集体音响艺术。在排练时。应注意结合作品的特点对以上三个方面加以训练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2.1 合唱的和谐是指合唱中各声部的音准的协调。第一,合唱的和谐需要各声部调的准确。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儿童在多声部的合唱中,因为受到其他声部的干扰,往往会出现“跑调”的现象,这种“跑调”,会使作品中的和弦及复调效果难以准确地展现。因此,对每个队员音准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l、全音、半音的音程听辨:34、71、23、45等音程的区别,以及1与#1,4与#4,6与h6,2与b2音高上的区别。2、和弦的听辨:包括同主音和不同主音的大、小三和弦的听辨,以及减三和弦和属七和弦的听辨。3、常用的和弦进行的听辨:如Ⅴ—Ⅰ、Ⅴ7—Ⅰ、Ⅱ—Ⅴ—Ⅰ、Ⅰ—Ⅳ—Ⅴ—Ⅰ等。经过上述的听辨训练。合唱队员会逐渐形成一种“纵向”的听辨能力和听觉习惯,进而在合唱中把握好本声部的音准,使合唱达到和谐。第二,让孩子们掌握一些固定的音高,是保证合唱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儿童对绝对音高的记忆能力非常强,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可以结合五线谱和键盘。让他们记住小字一组的七个音的固定音高。即使能力差一些的孩子,也应当引导他掌握al的固定音高。第三,无伴奏合唱的练习是巩固合唱和谐的有效途径。孩子们在掌握了一定合唱的技巧后。适时地加一些无伴奏的合唱练习,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在无伴奏的状态下,某些队员或声部音准能力的不足会明显地显露出来。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从而减少合唱队员对伴奏的依赖性。其次,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孩子们更容易负担自己的声音,听到自己声部、其他声部以及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同时,这也有利于他们在合唱中建立“和谐”的感受。
2.2 合唱的均衡是指合唱中各声部间音量的平衡。各声部之间音量大致相等的,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然均衡;但更多的作品必须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对各声部的音量加以人为调整,我们称之为艺术均衡。如当歌声需要清楚、透明、流畅、亲切时,应当把主旋律声部的音量加大,而其他起背景或烘托作用的声部音量应弱一些;当歌声需要立体感,音响需要丰满、雄壮的效果时,非旋律声部或和声声部的音量可适当地加强。
2.3 合唱的统一是指合唱队演唱的音色、速度、节奏和表情的一致。指挥者要让每一个合唱队员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要求他们做出一致的表现,并且在演唱过程中,不断提醒他们表现出这种“一致性”表情的流露。诚然,建立一支优秀的童声合唱队伍,仅仅依靠上述几个方面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全体队员理解作品和运用处理手法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指挥与合唱队员之间默契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3 演唱曲目的选择
较多中小学合唱团,在合唱排练前漫无目的,听到什么好听就排什么,而不管这首作品是不是成人的、适不适合自己的合唱团,也不管合唱团团员的年龄特征,滥用乱排,不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3.1 合唱曲目的选择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年来,一些中小学合唱团为了参加一些比赛、晚会,增大难度地去排一些成人混声合唱作品,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祖国颂》等等。殊不知,这些成人混声合唱作品固然歌颂了人民、歌颂了祖国,有积极意义。但中小学生演唱起来有可能喊“破”喉咙也达不到预期的演唱效果,而且久而久之,合唱团员的嗓子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长期演唱这些成人化的合唱作品、远离青少年生活情趣的作品,合唱团员就会对合唱失去信心、兴趣。因此,中小学合唱团的曲目选择一定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3.2 合唱曲目的选择要围绕主题思想。在决定选择什么内容的合唱曲目以前,一定要明确你的合唱团所要参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以什么为主题思想的合唱活动。比如一个主题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合唱音乐演唱会,而你的合唱团演唱的是悲哀凄凉的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无论从演唱内容、风格、情绪还是现场气氛都会给听众带来一种不谐和之感。
3.3 合唱曲目的选择要尽量做到量体裁衣、扬长避短。古今中外的合唱作品浩瀚如烟,如果你的合唱团没有像样的领唱,根据量體裁衣、扬长避短的原则,你就不要去排《歌唱二小放牛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合唱曲;如果你的合唱团音准欠佳、协调感不够,就不要问津《猜调》、《牧歌》等无伴奏合唱;如果你的合唱团离调、转调意识不够,对西方音乐感受不多,就暂时不要排《蓝色的多瑙河》、《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有一定难度的外国合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