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教育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必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师以情感人是基础,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是关键,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是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以情感人 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进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以情感人,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这里教师的以情感人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是情感教学的关键,促使学生形成正确道德感、理智感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
一、再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有积极影响,是促成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任何认知过程的完成都离不开认知过程的情绪、情感,否则认知活动就无法进行。现代教学论强调,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1]。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授一定的汉语文学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我们很难想象,语文教学如果只是教授字词、分解段落和归纳主题的话,教育培养出的人将是什么样的人。因此,情感教育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既然情感教育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1.教师的情感投入是首要也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方法
只有教师情感投入了,学生才会乐学,学生乐学,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传递,最终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和高尚人格,情感教育目标甚至整个教育目标才能达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以教师的爱为基础的融洽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和环境的轻松、愉快,才能调动全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学习,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古人云:“亲其师而安其学,疾其师而隐其学。”强调了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此,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有教师的情感投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投入最基本的是对学生的爱,这个爱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传递给学生:一是宽容,二是沟通,三是赏识。[2]宽容不仅是一种“海量”,而且是一种修养和智慧。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源源动力。沟通是人与人相互取得联系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没有沟通,人与人就不能建立联系。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有:言语沟通、身体语言沟通、文字沟通等。进行情感教育就应该争取一切机会跟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沟通,比如在言语沟通中更注意说话的亲切度、目光的柔和度和学生共同语言的发掘;在进行身体语言沟通时更注意一些柔和动作的使用,比如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可以看似随意地走到他身边,轻轻摸一下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既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注意他,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相反,如果老师刻意停下课来提醒这个学生,或是用眼睛瞪他一眼,学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疏离感,进而影响语文学习兴趣。文字沟通也有多种形式,比如作文的批语、日记、周记,以及让学生带给家长的白条,等等[3]。在文字沟通中应该更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古有“士为知已者死”,教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会产生期望效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就能找到。教师找到学生的优势智力后就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期望。所谓期望效应即教师把希望出现的特征赋予对方,不断传递给他积极的期望,对方就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不断发展,简单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
2.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点
(1)创设情境,为学生情感体验做好准备。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入学习前的准备活动状态,更有利于学生与教材中的丰富情感产生共鸣。创设情境有四种方法:第一,用好教学导语,教师再现与情感教学有关的情境,为整一堂课奠定良好的情感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第二,借助音乐、教师适合情境的导读等烘托气氛,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致、丰富的心理活动;第三,运用音影资料——音乐欣赏、课件展示等,让学生在观赏和聆听中感受诗词类文章所折射出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4]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就可以通过影视形象去表现,更有利于学生领会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2)以声言情,运用朗读和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的情感。
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说:“吟咏的时侯,对研讨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里透露出的情绪、情感,也有利于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丰富情感。
(3)提纲挈领,启迪学生思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各种情感因素,比如诗歌的意境美,散文的语言美,小说的情节美,戏剧的冲突美等,让学生去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感受真、善、美的情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分析玩味,以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内涵,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4)移情于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情感体验,而且要把这种体验诉诸笔端,用文字展现出来,这是情感教育的一大飞跃。比如在教过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后,让学生以“眼泪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把自己对眼泪的真实体验表达出来。
3.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是情感教育的目标
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塑造人格的工作,高尚人格的塑造既是情感教育的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情感教育应该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人格相结合。通过教师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愿学、乐学,这是过程,情感教育应该为整个大的教育目的服务,即通过与教师共鸣,进入教师创设的情感氛围,在愉快、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过程中真正感受什么是“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信仰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用低沉舒缓的情调来渲染孤寂的氛围是那么的恰当,让人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哀愁”中透露出的忧国伤民、落寞彷徨的情感,进而让学生思考前人尚且那么爱国,自己又有哪些爱国行为,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情操。
事实上,任何语文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渗透着情感教育,完全没有情感教育的语言课客观上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意识,努力做到有心、有序、有效地真正确立起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时,应把情感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写作,都不能忽视学生情感教育的参与。[5]具体应从整套教材到每一册每一单元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情感教育目标和计划。在每一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中也要渗透情感教育,如在揣摩词章、分析课文、评价结构、体会技巧等基本能力训练中让学生同时产生情感共鸣,“进入角色”,获得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孙博.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初探.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2.
[2]张广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赵艳萍.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尝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4]袁春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教学与管理,2005,8.
[5]黄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以情感人 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进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以情感人,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这里教师的以情感人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是情感教学的关键,促使学生形成正确道德感、理智感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
一、再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有积极影响,是促成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任何认知过程的完成都离不开认知过程的情绪、情感,否则认知活动就无法进行。现代教学论强调,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1]。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授一定的汉语文学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我们很难想象,语文教学如果只是教授字词、分解段落和归纳主题的话,教育培养出的人将是什么样的人。因此,情感教育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既然情感教育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1.教师的情感投入是首要也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方法
只有教师情感投入了,学生才会乐学,学生乐学,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传递,最终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和高尚人格,情感教育目标甚至整个教育目标才能达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以教师的爱为基础的融洽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和环境的轻松、愉快,才能调动全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学习,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古人云:“亲其师而安其学,疾其师而隐其学。”强调了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此,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有教师的情感投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投入最基本的是对学生的爱,这个爱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传递给学生:一是宽容,二是沟通,三是赏识。[2]宽容不仅是一种“海量”,而且是一种修养和智慧。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源源动力。沟通是人与人相互取得联系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没有沟通,人与人就不能建立联系。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有:言语沟通、身体语言沟通、文字沟通等。进行情感教育就应该争取一切机会跟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沟通,比如在言语沟通中更注意说话的亲切度、目光的柔和度和学生共同语言的发掘;在进行身体语言沟通时更注意一些柔和动作的使用,比如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可以看似随意地走到他身边,轻轻摸一下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既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注意他,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相反,如果老师刻意停下课来提醒这个学生,或是用眼睛瞪他一眼,学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疏离感,进而影响语文学习兴趣。文字沟通也有多种形式,比如作文的批语、日记、周记,以及让学生带给家长的白条,等等[3]。在文字沟通中应该更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古有“士为知已者死”,教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会产生期望效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就能找到。教师找到学生的优势智力后就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期望。所谓期望效应即教师把希望出现的特征赋予对方,不断传递给他积极的期望,对方就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不断发展,简单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
2.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点
(1)创设情境,为学生情感体验做好准备。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入学习前的准备活动状态,更有利于学生与教材中的丰富情感产生共鸣。创设情境有四种方法:第一,用好教学导语,教师再现与情感教学有关的情境,为整一堂课奠定良好的情感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第二,借助音乐、教师适合情境的导读等烘托气氛,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致、丰富的心理活动;第三,运用音影资料——音乐欣赏、课件展示等,让学生在观赏和聆听中感受诗词类文章所折射出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4]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就可以通过影视形象去表现,更有利于学生领会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2)以声言情,运用朗读和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的情感。
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说:“吟咏的时侯,对研讨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里透露出的情绪、情感,也有利于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丰富情感。
(3)提纲挈领,启迪学生思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各种情感因素,比如诗歌的意境美,散文的语言美,小说的情节美,戏剧的冲突美等,让学生去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感受真、善、美的情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分析玩味,以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内涵,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4)移情于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情感体验,而且要把这种体验诉诸笔端,用文字展现出来,这是情感教育的一大飞跃。比如在教过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后,让学生以“眼泪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把自己对眼泪的真实体验表达出来。
3.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是情感教育的目标
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塑造人格的工作,高尚人格的塑造既是情感教育的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情感教育应该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人格相结合。通过教师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愿学、乐学,这是过程,情感教育应该为整个大的教育目的服务,即通过与教师共鸣,进入教师创设的情感氛围,在愉快、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过程中真正感受什么是“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信仰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用低沉舒缓的情调来渲染孤寂的氛围是那么的恰当,让人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哀愁”中透露出的忧国伤民、落寞彷徨的情感,进而让学生思考前人尚且那么爱国,自己又有哪些爱国行为,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情操。
事实上,任何语文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渗透着情感教育,完全没有情感教育的语言课客观上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意识,努力做到有心、有序、有效地真正确立起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时,应把情感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写作,都不能忽视学生情感教育的参与。[5]具体应从整套教材到每一册每一单元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情感教育目标和计划。在每一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中也要渗透情感教育,如在揣摩词章、分析课文、评价结构、体会技巧等基本能力训练中让学生同时产生情感共鸣,“进入角色”,获得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孙博.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初探.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2.
[2]张广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赵艳萍.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尝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4]袁春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教学与管理,2005,8.
[5]黄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