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8年前,当时26岁的齐中刚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选择赴新疆支教,成为了吉林省长春市上个世纪50年代支援边疆民族教育事业的第一位研究生,也是长春支教援疆第一人。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理想信念,他带着简单的行李——一个小小的柳条包,踏上了从平原到戈壁滩西行新疆的万里之路。他一路换车走了4个兵站,整整用了12天的时间,剧烈的颠簸使他下车后什么也听不见了,腿也站不直了,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住他西行的决心。他用16年的青春和汗水在祖国边疆教书育人,谱写了一曲人生万里路的壮丽诗篇。
教过13个民族的学生
“40多年了,新疆让我魂牵梦绕,很想再回到这片热土,重走当年的支教路,看看新疆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见见当年的同事和学生。”
提起新疆的支教岁月,齐中思维清晰、侃侃而谈,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逾8旬的老人。
1955年,齐中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第一个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教援疆的道路。
齐中告别家人,和5名同学一起从吉林长春辗转坐了12天的车才到达乌鲁木齐市。“下车后,四肢已经没有感觉了,好几天后才缓过劲来,尽管当时很难受,但一想到支教援疆是自己的心愿,是为咱们国家作贡献,心中就抑制不住地激动。”齐中回忆说。
新疆的一切让齐中觉得新鲜,“大街上的维吾尔族女孩穿得特别漂亮”。齐中说,少数民族同事热情大方,初来新疆,为了排解他的孤独感,一些汉语不错的少数民族同事主动跟他聊天,让他很感动。
当时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的教学环境十分艰苦,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研究生,齐中不仅担任学校教育部长的秘书,还担任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的教师,主要教政治课哲学、国际共运史、苏联共产党史、逻辑学等公共课程。
从1955年到1958年,齐中在新疆学院任教3年,“我教的是公共课程,每次都有中文系、物理系和艺术系各民族的学生来听课,他们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神情,让我至今难忘”。齐中说,在新疆那些年,他教过13个民族的学生。
像红柳一样顽强生存
“在新疆的盆地和高原上有一种树,叫红柳,它能扎根沙丘,遍地生根,就算完全被流沙掩埋,也能顽强地生存。”
齐中说,刚到新疆时,生活非常不习惯,是红柳陪伴他走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齐中心里始终存有一个信念:像红柳那样顽强地生存,坚持前行。
在新疆支教的日子,很多学生都尊称齐中为“先生”,当时,很多人还不会说汉语。齐中在新疆学院为各个系的学生们讲课时,每次都要带着翻译。
“当时自治区有个翻译局,学校教务处在翻译局给我们聘请了一个维吾尔族翻译贾马力丁,我讲一段话,他给我翻译一段。”齐中说。
齐中还记得当时有一次上课,他讲到“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时,贾马力丁翻译成“肚里有棒棒”,顿时全场师生都笑翻了。
半年后,他开始负责教来自全疆各地的教师,他们都曾有一定的汉语基础,齐中上课就不用翻译了。他所教过的这些教师后来都成了各个学校的业务骨干,为建设新疆、培养新人作出了贡献。
在新疆的那段日子,齐中不仅教书,还跟着大家一起开荒造田,齐中回忆说:“早上天不亮,大家听到吹哨就起床下地干活,到了7点半左右,有人把饭给我们送到地里,我们蹲在地里吃完了就再接着干,大家的干劲都很高。”
天山脚下收获甜蜜爱情
那些年,齐中在新疆的收获除了桃李满天下之外,就是找到了他今后的人生伴侣王月琴,并在天山脚下喜结良缘。
1956年,刚到新疆没多久的齐中,因水土不服患上了重感冒,住进了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医院。在这里,他邂逅了王月琴。
王月琴是齐中的主治医生,在她的悉心治疗下,齐中的病很快痊愈了。相处中,两颗年轻的心渐渐互相吸引。半年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齐中和王月琴在新疆大学的礼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礼上,许多少数民族师生朋友载歌载舞,庆贺他们的幸福结合,这一动人的场景给齐中留下了毕生难忘的记忆。
“她是天山下的一朵红花,嫁给我,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齐中感慨地说。
茫茫戈壁上创建塔里木大学
1958年冬天,齐中和其他省市100位到新疆支教的同志来到了塔里木。
“在那里,我们不仅见到了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还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参与创建了塔里木农垦大学(2004年更名为塔里木大学),这是我此生最引以为豪的事情。”齐中激动地说。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创建一所大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齐中说,当他们来到塔里木农垦大学的校址时,看到的除了一片茫茫戈壁,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和部队官兵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盖房子、修道路、种树木,每间校舍的一砖一瓦都是大家靠人扛手搬运来的。
在塔里木农垦大学教学3年多,齐中给学生们教授政治课。1963年,齐中被调派到农一师16团政治处任政治助理员,从此他便告别了自己亲身投入过建设工作的塔里木农垦大学。
“塔里木大学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不断壮大,为兵团和地方培养了2万多名各类专业人才。”回到吉林长春的这些年,齐中一直关注着学校的发展。
“戈壁七年变桑田,绿树成荫欲盖天,革命培养接班人,改造塔河胜当年。边疆十年披风沙,青春常在放光华,歌声笑语满塔河,农场就是我的家。”
1966年6月18日,齐中写下了这首《塔里木是我家》,发表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胜利报》上。齐中说,他真的把新疆当成了故乡,当成了自己的家。
5年前,塔里木大学还给齐中寄了一本塔里木大学变迁发展的画册,收到画册的时候,齐中特别激动,翻看了一遍又一遍。
“看到小花帽我仿佛又回到新疆”
1971年,齐中被调回了长春,分配到了长春拖拉机厂“721”大学教政治,从此结束了在新疆16年的支教岁月。齐中在日记里写道:“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兵团军垦战士,我为新疆的发展建设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
从新疆回到吉林长春的时候,齐中还专门带回了一顶维吾尔族小花帽,40多年来,齐中时常会拿出来看一看、戴一戴。
“16年的青春岁月都是在新疆度过的,一看到这个小花帽我仿佛又回到了新疆,仿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新疆,现在国家十分重视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响应援疆号召,到新疆去,为新疆的发展贡献力量。”
“你看我像新疆人吗?”齐中拿出那顶珍藏了40多年的小花帽戴在头上,跳起了新疆舞。
在长春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两位老人太多的生活习惯,“有时候,想新疆了,我们还会和几个子女一起做点新疆的饭菜,回味一下当年的岁月”。现如今,每当回忆起自己在新疆支教的生活,齐中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殷切地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更有作为,希望新疆大学越来越好,希望塔里木大学越办越好。
齐中说,如果有机会,很想再回到新疆这片热土,重走当年的支教路,看看新疆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见见当年的同事和学生。
齐中简介
齐中,民进会员,1929年生于河北省昌黎县,1948年考入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政治系,1953年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班学习,毕业后经高等教育部调派至新疆大学任教,兼教务长秘书等职。先后调派新疆军区八一农学院,塔里木河农垦大学任政治助理员教师。1970年调回吉林长春,先后在拖拉机厂子弟学校、长春师范学院、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现吉林工商学院)任教,聘为副教授。1988年任吉林省民进财专支部第一主任委员。1985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人民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获得“中华名人成就奖”、“民族之光”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中国改革创新风云人物”荣誉称号。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理想信念,他带着简单的行李——一个小小的柳条包,踏上了从平原到戈壁滩西行新疆的万里之路。他一路换车走了4个兵站,整整用了12天的时间,剧烈的颠簸使他下车后什么也听不见了,腿也站不直了,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住他西行的决心。他用16年的青春和汗水在祖国边疆教书育人,谱写了一曲人生万里路的壮丽诗篇。
教过13个民族的学生
“40多年了,新疆让我魂牵梦绕,很想再回到这片热土,重走当年的支教路,看看新疆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见见当年的同事和学生。”
提起新疆的支教岁月,齐中思维清晰、侃侃而谈,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逾8旬的老人。
1955年,齐中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第一个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教援疆的道路。
齐中告别家人,和5名同学一起从吉林长春辗转坐了12天的车才到达乌鲁木齐市。“下车后,四肢已经没有感觉了,好几天后才缓过劲来,尽管当时很难受,但一想到支教援疆是自己的心愿,是为咱们国家作贡献,心中就抑制不住地激动。”齐中回忆说。
新疆的一切让齐中觉得新鲜,“大街上的维吾尔族女孩穿得特别漂亮”。齐中说,少数民族同事热情大方,初来新疆,为了排解他的孤独感,一些汉语不错的少数民族同事主动跟他聊天,让他很感动。
当时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的教学环境十分艰苦,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研究生,齐中不仅担任学校教育部长的秘书,还担任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的教师,主要教政治课哲学、国际共运史、苏联共产党史、逻辑学等公共课程。
从1955年到1958年,齐中在新疆学院任教3年,“我教的是公共课程,每次都有中文系、物理系和艺术系各民族的学生来听课,他们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神情,让我至今难忘”。齐中说,在新疆那些年,他教过13个民族的学生。
像红柳一样顽强生存
“在新疆的盆地和高原上有一种树,叫红柳,它能扎根沙丘,遍地生根,就算完全被流沙掩埋,也能顽强地生存。”
齐中说,刚到新疆时,生活非常不习惯,是红柳陪伴他走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齐中心里始终存有一个信念:像红柳那样顽强地生存,坚持前行。
在新疆支教的日子,很多学生都尊称齐中为“先生”,当时,很多人还不会说汉语。齐中在新疆学院为各个系的学生们讲课时,每次都要带着翻译。
“当时自治区有个翻译局,学校教务处在翻译局给我们聘请了一个维吾尔族翻译贾马力丁,我讲一段话,他给我翻译一段。”齐中说。
齐中还记得当时有一次上课,他讲到“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时,贾马力丁翻译成“肚里有棒棒”,顿时全场师生都笑翻了。
半年后,他开始负责教来自全疆各地的教师,他们都曾有一定的汉语基础,齐中上课就不用翻译了。他所教过的这些教师后来都成了各个学校的业务骨干,为建设新疆、培养新人作出了贡献。
在新疆的那段日子,齐中不仅教书,还跟着大家一起开荒造田,齐中回忆说:“早上天不亮,大家听到吹哨就起床下地干活,到了7点半左右,有人把饭给我们送到地里,我们蹲在地里吃完了就再接着干,大家的干劲都很高。”
天山脚下收获甜蜜爱情
那些年,齐中在新疆的收获除了桃李满天下之外,就是找到了他今后的人生伴侣王月琴,并在天山脚下喜结良缘。
1956年,刚到新疆没多久的齐中,因水土不服患上了重感冒,住进了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医院。在这里,他邂逅了王月琴。
王月琴是齐中的主治医生,在她的悉心治疗下,齐中的病很快痊愈了。相处中,两颗年轻的心渐渐互相吸引。半年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齐中和王月琴在新疆大学的礼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礼上,许多少数民族师生朋友载歌载舞,庆贺他们的幸福结合,这一动人的场景给齐中留下了毕生难忘的记忆。
“她是天山下的一朵红花,嫁给我,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齐中感慨地说。
茫茫戈壁上创建塔里木大学
1958年冬天,齐中和其他省市100位到新疆支教的同志来到了塔里木。
“在那里,我们不仅见到了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还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参与创建了塔里木农垦大学(2004年更名为塔里木大学),这是我此生最引以为豪的事情。”齐中激动地说。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创建一所大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齐中说,当他们来到塔里木农垦大学的校址时,看到的除了一片茫茫戈壁,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和部队官兵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盖房子、修道路、种树木,每间校舍的一砖一瓦都是大家靠人扛手搬运来的。
在塔里木农垦大学教学3年多,齐中给学生们教授政治课。1963年,齐中被调派到农一师16团政治处任政治助理员,从此他便告别了自己亲身投入过建设工作的塔里木农垦大学。
“塔里木大学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不断壮大,为兵团和地方培养了2万多名各类专业人才。”回到吉林长春的这些年,齐中一直关注着学校的发展。
“戈壁七年变桑田,绿树成荫欲盖天,革命培养接班人,改造塔河胜当年。边疆十年披风沙,青春常在放光华,歌声笑语满塔河,农场就是我的家。”
1966年6月18日,齐中写下了这首《塔里木是我家》,发表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胜利报》上。齐中说,他真的把新疆当成了故乡,当成了自己的家。
5年前,塔里木大学还给齐中寄了一本塔里木大学变迁发展的画册,收到画册的时候,齐中特别激动,翻看了一遍又一遍。
“看到小花帽我仿佛又回到新疆”
1971年,齐中被调回了长春,分配到了长春拖拉机厂“721”大学教政治,从此结束了在新疆16年的支教岁月。齐中在日记里写道:“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兵团军垦战士,我为新疆的发展建设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
从新疆回到吉林长春的时候,齐中还专门带回了一顶维吾尔族小花帽,40多年来,齐中时常会拿出来看一看、戴一戴。
“16年的青春岁月都是在新疆度过的,一看到这个小花帽我仿佛又回到了新疆,仿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新疆,现在国家十分重视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响应援疆号召,到新疆去,为新疆的发展贡献力量。”
“你看我像新疆人吗?”齐中拿出那顶珍藏了40多年的小花帽戴在头上,跳起了新疆舞。
在长春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两位老人太多的生活习惯,“有时候,想新疆了,我们还会和几个子女一起做点新疆的饭菜,回味一下当年的岁月”。现如今,每当回忆起自己在新疆支教的生活,齐中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殷切地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更有作为,希望新疆大学越来越好,希望塔里木大学越办越好。
齐中说,如果有机会,很想再回到新疆这片热土,重走当年的支教路,看看新疆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见见当年的同事和学生。
齐中简介
齐中,民进会员,1929年生于河北省昌黎县,1948年考入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政治系,1953年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班学习,毕业后经高等教育部调派至新疆大学任教,兼教务长秘书等职。先后调派新疆军区八一农学院,塔里木河农垦大学任政治助理员教师。1970年调回吉林长春,先后在拖拉机厂子弟学校、长春师范学院、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现吉林工商学院)任教,聘为副教授。1988年任吉林省民进财专支部第一主任委员。1985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人民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获得“中华名人成就奖”、“民族之光”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中国改革创新风云人物”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