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潘荣生先生认为"芒儿"一词源于"句芒神",并举两条文献材料来证明(《中国语文》 1993年4期)。潘先生的观点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是所举两条例证中的"芒儿"并不是"收童"义。我们认为,两例中的"芒儿"义指"村民"。所引宋代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十三:"对曰:‘春牛与芒儿。’遽令移出……谓曰:‘且芒儿者耕垦之人,不合将上厅,乃不祥之兆,将来恐村夫辈或有不轨耳。"(前两处着重号系潘先生所加,后一处系笔者所加)前言"芒儿",后言"耕垦之人""村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潘荣生先生认为"芒儿"一词源于"句芒神",并举两条文献材料来证明(《中国语文》 1993年4期)。潘先生的观点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是所举两条例证中的"芒儿"并不是"收童"义。我们认为,两例中的"芒儿"义指"村民"。所引宋代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十三:"对曰:‘春牛与芒儿。’遽令移出……谓曰:‘且芒儿者耕垦之人,不合将上厅,乃不祥之兆,将来恐村夫辈或有不轨耳。"(前两处着重号系潘先生所加,后一处系笔者所加)前言"芒儿",后言"耕垦之人""村夫辈",很明显,"芒儿"是指"村民"。所引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元符末年,渭州潘原县民方耕田,有民自地间涌出……俄而仆于庭,奄然一土偶人也……未几复有至者,亦事皆同,
其他文献
面对日益紧迫的算法治理需求,算法解释权被提出,对用户和相关个体的自治性加以尊重,为用户和相关个体的技术性正当程序权利奠定行使基础、避免算法危害成本外化和弥散。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在立法层面构建了限制和弱化版本的算法解释权,但通过数据主体权利和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制度在法律实施层面对其加以补强。但其仍然存在制度构造不足、语句模糊不清、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在构建本土化的算法解释权时,应当明晰算法解释权在算法治理中的地位和功用,厘清其行使要件和核心内容,以社会嵌入性和应用领域为基准探索精准化、场景化的衡量机制,
存货质押有静态质押和动态质押之分,它们的标的物都是动产,符合物权客体特定性的要求,而动态质押与浮动抵押存在根本差异,故存货质押属于动产质押,应适用动产质押的设立规范。在通常情况下,存货质押的设立,当事人要么应完成占有改定之外的交付形态,要么应实现共同占有,这是其必备的公示要件。在质押监管时,根据不同情形,监管人应取得质物的直接占有,或与出质人共同占有质物,无论如何,出质人不能独力控制质物。存货质押的设立不限制出质人的处分权,出质人能把同一质物再出质给其他债权人,从而形成先后顺位的质权,后顺位质押的设立同样
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别不在特权,而在控权。承认行政机关与私人一方在行政合同中事实不平等,非为强化这种不平等,而是为消除这种不平等。行政合同存在的价值,应是以控权为手段,矫正行政机关与私人一方的事实不平等,令契约精神真正得以实现。以控权论为立场,需重新检视行政合同上情势变更的适用条件与法律效果。就适用条件而言,应限制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变化视作引起情势变更的规则变化,对不可预见的判定应采用客观标准,不得因公共利益而放宽或取消对行政机关的不可归责性要求,更不得以公共利益为名将商业风险认定为情势变更。就法律效果
对政府收回闲置土地制度的已有研究均聚焦于政府的收回行为,但仍有收回主体是否适格、收回原因是否充分、收回标准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收回程序是否合法等实践问题尚待解决。不妨转换研究角度,从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出发,审视土地使用权人的闲置土地行为,援用基本权利滥用禁止理论,证成政府无偿收回闲置土地的正当性,并进一步梳理司法案例回应诸多实践问题,以期为政府收回闲置土地和法院处理相关案件提供程式性模板。
检索说明:本索引内含作者、译者、篇名三个义项,混合编排。排列以义项的汉语拼音为序,首字拼音相同者以四声为序,首字音声相同者以第二字为准,依次类推。斜线后数字为该文所载号别,冒号之后数字系该文所在页码(全卷六期连续计码)。
性少数群体在就业市场上是易遭受歧视的弱势人群,而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较少,不利于保护性少数群体的平等就业权。美国联邦法院关于性少数群体就业歧视诉讼的判决经历了一个从"性别刻板印象"到"关系型歧视"的理论发展,这是美国《民权法》第七章"以绩效为基础的职场"理念的体现,也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民权运动、女性主义运动和同性恋运动推动的社会法律环境变化的结果。我国虽然整体情况与美国十分不同,但劳动法的反歧视条款同样以"绩效"为用人标准来平衡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并且在性少数群体争取权利的进程方面与美国
<正> 由澳门写作学会主办的"语言风格和翻译写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2月17日—20日在澳门召开。参加会议的近三十人。张志公先生发了贺电。与会者认为,这次会议是汉语风格学走向成熟与繁荣的一个标志。
本文以"扛"字的注音释义各书不同为例,对重义不重音、望文生训和随意比附方音的倾向提出批评,认为必须充分考虑近代汉语资料多俗字和讹错字的事实,并探讨了训释近代词语中"循声求义"和"引证方言"方法的应用问题。本文具体分析了"扛"字的三种音义:扛
1读gāng,是"举";扛
2读gàng是"抬——抬物工具——木杠";扛
3读káng,是"用肩承担——用肩头撞——用言语顶撞"。《金瓶梅》中的扛
2、扛
<正> 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两书中的注音材料相当清楚地反映了明代末年福州话的语音系统,这我们在《明代末年福州话的声母系统》和《明代末年福州话的韵母和声调系统》两文中已经作了详细探讨。在此同时,使我们想到了祖籍也是福建的吴棫和他的《韵补》。在《韵补》一书中吴棫也把他所设想的古音一一注上了反切或类似直音的比况音,这种注音是否跟陈第的注音一样,也能提供有关吴棫方音的信息呢?经过全面检查以后,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
<正> 施光亨先生在《说"它"》一文中曾对"它"的出现频率做过统计,在他的82.3万字的语料中,"它"出现了279次,频率为0.000265。我们查阅了 M.West 的著名词表《A General ServiceList of English》(1977年版),其中"it"的出现次数为35512e。根据该书的说明,该词表所计出现次数一般是从500万词的语料中统计出来的,但有一部分词是250万词语料的统计的结果。为了与500万词的词次统计一致,分别将250万词和出现次数乘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