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秋爽,随着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开始升温,一批反映红军长征的书籍陆续推出。其中,一本名为《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的书格外吸引读者。该书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新生,有着30余年研究红军长征历史的雄厚积淀。与以往出版的红军长征书籍相比,该书特点鲜明,细细读来,新风阵阵。
一、学术成果新
该书从形式上来讲,属于通俗性的读物。但从内容上看,主要靠的是学术支撑。只不过是作者将其几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用通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该书所体现的学术新成果主要为:
1.更深入地探讨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
过去谈到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时,一般都简单地说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该书首先用一定的篇幅叙述中央苏区创建的艰辛历程,特别是讲到大家鲜为人知的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共产国际代表、远东局书记米夫就被国民党军的来势汹汹所吓倒,主张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第二次反“围剿”时,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操纵下的中共中央再次提出了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问题。然而,毛泽东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朱德等大力支持,在连续取得了前两次反“围剿”的胜利后,又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当中央苏区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王明等丝毫不认为是毛泽东等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而是将功劳归之于己,开始在各根据地贯彻“左”倾教条主义方针,指责毛泽东的正确方针,将他排挤出红军领导岗位。周恩来、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将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实际上周恩来、朱德的军事指挥权也被剥夺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仅是“左”倾教条主义者排斥毛泽东,而且也是排斥周恩来、朱德等军事指挥权的结果。
本书对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李德关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方针进行了分析,认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关于红军作战的方针基本上是正确的,而李德没有执行。李德本人也认为过去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是成功的,但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后,这种战法过时了,必须采取新战法,即“以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这种战法的基本依据是红军指战员政治素质高。但是,尽管红军作战勇敢,由于敌人兵力、武器占绝对优势,红军即使每战取胜,也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种战法令红军付出太大代价,无法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只能一步步退却,最后丢失苏区。
这些更深更细的分析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
2.对中央长征之前同粤军陈济棠的谈判研究有新观点
过去长征书籍提到红军同粤军陈济堂谈判时,只是一般地讲双方达成就地停战、必要时可以相互借道等五项协议,中央红军通过前三道封锁线时陈济棠没有阻拦。该书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中央苏区同陈济棠的谈判,在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时就提出了。由于共产国际坚持粤军退出占据的赣南苏区领土为先决条件,致使谈判迟迟没有结果。而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朱德抓住时机,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不以领土为先决条件,同陈济棠达成了协议,从而使带着大量辎重、行动缓慢的中央红军比较顺利地通过了前三道封锁线。否则,中央红军过前三道封锁线时,就会遭受惨重损失。
3.对遵义会议及前后的几个会议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遵义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该书围绕遵义会议,对此前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此后的扎西系列会议、会理会议,它们各起的作用,同遵义会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认为毛泽东自被排挤出红军领导岗位后,在通道会议上第一次有发言权;在中央领导层内,正能量开始成为主导,负能量开始下降,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已受到严重挑战,党和红军命运悄然开始出现转机。在黎平会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开始决定重大问题,党内政治生活开始走向正常,为此后召开遵义会议打下组织基础。黎平会议改变中央红军战略进军方向,迈出了走向长征胜利的关键一步,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迈出了坚实一步。猴场会议中,中共中央实际上解除了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议重新确定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为遵义会议系统批判博古、李德的军事错误做了最好的铺垫。猴场会议的决议为开好遵义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是遵义会议最好的基石。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后新的党中央合作共事解决党和红军重大问题的会议。这个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经受住了各种紧迫问题交织、敌情严重的考验,向党和红军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的成果。从遵义会议到扎西会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初步形成。这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坚强组织保证。会理会议批评了错误意见,统一了认识,维护了团结,巩固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研究这些会议的同时,既肯定了毛泽东的伟大贡献,又肯定了周恩来、张闻天、朱德等的重要贡献。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读者形成遵义会议召开时党已经成熟的认识。
4.进一步深化对陕甘苏区的研究
该书用一定篇幅介绍了陕甘苏区艰辛开辟的历程,指出在1935年5月,陕甘苏区已经拥有20余县范围,为其他苏区红军落脚打下很好的基础。红二十五军于9月15日先期到达陕甘苏区,与陕甘红军会师,成立红十五军团,先后取得了劳山、榆林桥战斗的胜利,巩固了陕甘苏区,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时,陕甘苏区也成为中共中央确定战略方针的重要条件。中共中央在8月5日的沙窝会议上,就已经把红二十六军作为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重要因素来考虑,并在会议决议中把西北地区的社会、地理环境作为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在张国焘以种种理由拒绝北上时,中共中央还以陕甘有红二十六军,能够配合开展新局面为由,劝其率领左路军北上。在哈达铺找的国民党报纸上发现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依然存在、陕甘苏区蓬勃发展时,毛泽东等立即决定到陕北去,以西北作中国革命大本营,领导中国革命。该书指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 该书还有许多学术新成果,不再一一列举。
二、点评精当
该书一大特色,是在红军长征的各历史关节点上都有精当的点评。
在讲到中央红军顺利突破乌江天险时,作者分析了成功的原因之后,写了这么一段话:“强渡乌江,是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遇到的第一个严峻的考验。这个考验以漂亮的成绩得到通过,预示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即将到来。”
讲到遵义会议决议精神在中央红军各部队、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红二、红六军团传达贯彻后,各地红军斗争出现了新转机时,作者评论道:“走过了1934年的寒秋和严冬,中国共产党迎来了1935年明媚的春天。尽管长征路上的中央红军仍遭受着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尽管各苏区的红军仍在遭受国民党军重兵的围攻,但中国共产党医好了自己的病体,自身又重新强壮起来了,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叙述苟坝会议风波之后,张闻天接受毛泽东建议,成立以周恩来为团长,成员有毛泽东、王稼祥的新“三人团”时,作者有这样的点评:“眺望着历史的背影,我们不禁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智慧和高尚品格所折服。毛泽东坚持正确主张,终不放弃;周恩来不专权,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从谏如流。他们可能有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严重争论,但事后能够冷静反思,找出最佳解决方案。他们可能个性不同,却能短长互补,形成一个和谐的领导集体。为什么能够如此?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心中只有党的事业、革命事业,没有自我私欲。”
这些精当的点评,既能承上启下,帮助读者理解全书,又能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
三、资料翔实,用了大量新史料
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写作历史著作的基本要求。该书历史档案资料翔实,不仅使用有大量国内已经公开出版的资料,而使用了俄罗斯方面公布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新资料。如该书在中央苏区创建、反“围剿”、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决策部分,使用了许多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的资料,使过去模糊不清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又如,该书用的《共产国际》第七卷第三期发表的《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底远征》一文,其中有红二十五军到甘南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减轻其军事压力的内容,突出表现了红二十五军对长征的重要贡献。
作者使用的另一个新资料是《蒋介石日记》。该书从蒋介石策划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开始,就通过蒋介石的日记,反映其对“围剿”中央红军、围追堵截长征红军的军事计划及其心态。如书中引用的1935年6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曾判断,红军有可能返回雅安,电令各部在碉堡之外加筑壕沟,以堵击红军。7月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再次判断红军有可能南下。通过蒋介石日记中这些内容,说明张国焘当时主张红军南下是错误的,会使红军陷入蒋介石的碉堡线,遭受惨重损失。这些都是其他长征书籍不曾有的内容。
由于资料翔实,并有大量新资料,使该书不仅内容新颖,而且严谨可靠,可谓信史。
四、细节丰富,内容生动
该书有大量的生动历史细节,如在准备长征部分,用了这样一个细节。董必武和何叔衡均是中共一大代表,年龄都比较大,属于中央苏区“五老”。董必武表示愿意随军参加长征,何叔衡担忧他跟不上行军队伍。何叔衡准备了两双草鞋,董必武只准备了一双。结果何叔衡被留下来,牺牲了。董必武参加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董必武非常怀念何叔衡这位老战友、好同志、好朋友,称赞他情操高尚。又如,在过雪山草地部分,有两个细节令人十分动容。一个是过夹金山时,红五军团的一个炊事员老刘不幸牺牲。他在牺牲前给连指导员一个手绢。手绢里包着两张中央苏区的钞票和一块银圆,还有一张小字条,上面有两行模糊的铅笔字:“如果我牺牲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党费。”另一个是过草地时,一个叫郑金煜的小红军不幸因病导致身体太虚弱而牺牲,牺牲前对团政委杨成武说:“我不行了……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我确实不行了,我看不到胜利那一天。”说着,眼泪夺眶而出。当看到这些细节时,相信不少读者都会眼含热泪,都会被红军战士那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所震撼!大量的细节使读者阅读该书时,感到眼前不是一行行汉字,而是一队队红军指战员,迈着坚定的步伐,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奔向胜利目标。
《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是广大读者爱看,读后获益颇多的好书。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书问世。
一、学术成果新
该书从形式上来讲,属于通俗性的读物。但从内容上看,主要靠的是学术支撑。只不过是作者将其几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用通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该书所体现的学术新成果主要为:
1.更深入地探讨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
过去谈到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时,一般都简单地说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该书首先用一定的篇幅叙述中央苏区创建的艰辛历程,特别是讲到大家鲜为人知的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共产国际代表、远东局书记米夫就被国民党军的来势汹汹所吓倒,主张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第二次反“围剿”时,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操纵下的中共中央再次提出了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问题。然而,毛泽东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朱德等大力支持,在连续取得了前两次反“围剿”的胜利后,又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当中央苏区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王明等丝毫不认为是毛泽东等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而是将功劳归之于己,开始在各根据地贯彻“左”倾教条主义方针,指责毛泽东的正确方针,将他排挤出红军领导岗位。周恩来、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将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实际上周恩来、朱德的军事指挥权也被剥夺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仅是“左”倾教条主义者排斥毛泽东,而且也是排斥周恩来、朱德等军事指挥权的结果。
本书对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李德关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方针进行了分析,认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关于红军作战的方针基本上是正确的,而李德没有执行。李德本人也认为过去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是成功的,但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后,这种战法过时了,必须采取新战法,即“以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这种战法的基本依据是红军指战员政治素质高。但是,尽管红军作战勇敢,由于敌人兵力、武器占绝对优势,红军即使每战取胜,也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种战法令红军付出太大代价,无法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只能一步步退却,最后丢失苏区。
这些更深更细的分析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
2.对中央长征之前同粤军陈济棠的谈判研究有新观点
过去长征书籍提到红军同粤军陈济堂谈判时,只是一般地讲双方达成就地停战、必要时可以相互借道等五项协议,中央红军通过前三道封锁线时陈济棠没有阻拦。该书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中央苏区同陈济棠的谈判,在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时就提出了。由于共产国际坚持粤军退出占据的赣南苏区领土为先决条件,致使谈判迟迟没有结果。而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朱德抓住时机,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不以领土为先决条件,同陈济棠达成了协议,从而使带着大量辎重、行动缓慢的中央红军比较顺利地通过了前三道封锁线。否则,中央红军过前三道封锁线时,就会遭受惨重损失。
3.对遵义会议及前后的几个会议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遵义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该书围绕遵义会议,对此前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此后的扎西系列会议、会理会议,它们各起的作用,同遵义会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认为毛泽东自被排挤出红军领导岗位后,在通道会议上第一次有发言权;在中央领导层内,正能量开始成为主导,负能量开始下降,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已受到严重挑战,党和红军命运悄然开始出现转机。在黎平会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开始决定重大问题,党内政治生活开始走向正常,为此后召开遵义会议打下组织基础。黎平会议改变中央红军战略进军方向,迈出了走向长征胜利的关键一步,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迈出了坚实一步。猴场会议中,中共中央实际上解除了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议重新确定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为遵义会议系统批判博古、李德的军事错误做了最好的铺垫。猴场会议的决议为开好遵义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是遵义会议最好的基石。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后新的党中央合作共事解决党和红军重大问题的会议。这个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经受住了各种紧迫问题交织、敌情严重的考验,向党和红军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的成果。从遵义会议到扎西会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初步形成。这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坚强组织保证。会理会议批评了错误意见,统一了认识,维护了团结,巩固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研究这些会议的同时,既肯定了毛泽东的伟大贡献,又肯定了周恩来、张闻天、朱德等的重要贡献。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读者形成遵义会议召开时党已经成熟的认识。
4.进一步深化对陕甘苏区的研究
该书用一定篇幅介绍了陕甘苏区艰辛开辟的历程,指出在1935年5月,陕甘苏区已经拥有20余县范围,为其他苏区红军落脚打下很好的基础。红二十五军于9月15日先期到达陕甘苏区,与陕甘红军会师,成立红十五军团,先后取得了劳山、榆林桥战斗的胜利,巩固了陕甘苏区,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时,陕甘苏区也成为中共中央确定战略方针的重要条件。中共中央在8月5日的沙窝会议上,就已经把红二十六军作为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重要因素来考虑,并在会议决议中把西北地区的社会、地理环境作为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在张国焘以种种理由拒绝北上时,中共中央还以陕甘有红二十六军,能够配合开展新局面为由,劝其率领左路军北上。在哈达铺找的国民党报纸上发现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依然存在、陕甘苏区蓬勃发展时,毛泽东等立即决定到陕北去,以西北作中国革命大本营,领导中国革命。该书指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 该书还有许多学术新成果,不再一一列举。
二、点评精当
该书一大特色,是在红军长征的各历史关节点上都有精当的点评。
在讲到中央红军顺利突破乌江天险时,作者分析了成功的原因之后,写了这么一段话:“强渡乌江,是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遇到的第一个严峻的考验。这个考验以漂亮的成绩得到通过,预示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即将到来。”
讲到遵义会议决议精神在中央红军各部队、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红二、红六军团传达贯彻后,各地红军斗争出现了新转机时,作者评论道:“走过了1934年的寒秋和严冬,中国共产党迎来了1935年明媚的春天。尽管长征路上的中央红军仍遭受着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尽管各苏区的红军仍在遭受国民党军重兵的围攻,但中国共产党医好了自己的病体,自身又重新强壮起来了,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叙述苟坝会议风波之后,张闻天接受毛泽东建议,成立以周恩来为团长,成员有毛泽东、王稼祥的新“三人团”时,作者有这样的点评:“眺望着历史的背影,我们不禁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智慧和高尚品格所折服。毛泽东坚持正确主张,终不放弃;周恩来不专权,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从谏如流。他们可能有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严重争论,但事后能够冷静反思,找出最佳解决方案。他们可能个性不同,却能短长互补,形成一个和谐的领导集体。为什么能够如此?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心中只有党的事业、革命事业,没有自我私欲。”
这些精当的点评,既能承上启下,帮助读者理解全书,又能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
三、资料翔实,用了大量新史料
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写作历史著作的基本要求。该书历史档案资料翔实,不仅使用有大量国内已经公开出版的资料,而使用了俄罗斯方面公布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新资料。如该书在中央苏区创建、反“围剿”、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决策部分,使用了许多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的资料,使过去模糊不清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又如,该书用的《共产国际》第七卷第三期发表的《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底远征》一文,其中有红二十五军到甘南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减轻其军事压力的内容,突出表现了红二十五军对长征的重要贡献。
作者使用的另一个新资料是《蒋介石日记》。该书从蒋介石策划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开始,就通过蒋介石的日记,反映其对“围剿”中央红军、围追堵截长征红军的军事计划及其心态。如书中引用的1935年6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曾判断,红军有可能返回雅安,电令各部在碉堡之外加筑壕沟,以堵击红军。7月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再次判断红军有可能南下。通过蒋介石日记中这些内容,说明张国焘当时主张红军南下是错误的,会使红军陷入蒋介石的碉堡线,遭受惨重损失。这些都是其他长征书籍不曾有的内容。
由于资料翔实,并有大量新资料,使该书不仅内容新颖,而且严谨可靠,可谓信史。
四、细节丰富,内容生动
该书有大量的生动历史细节,如在准备长征部分,用了这样一个细节。董必武和何叔衡均是中共一大代表,年龄都比较大,属于中央苏区“五老”。董必武表示愿意随军参加长征,何叔衡担忧他跟不上行军队伍。何叔衡准备了两双草鞋,董必武只准备了一双。结果何叔衡被留下来,牺牲了。董必武参加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董必武非常怀念何叔衡这位老战友、好同志、好朋友,称赞他情操高尚。又如,在过雪山草地部分,有两个细节令人十分动容。一个是过夹金山时,红五军团的一个炊事员老刘不幸牺牲。他在牺牲前给连指导员一个手绢。手绢里包着两张中央苏区的钞票和一块银圆,还有一张小字条,上面有两行模糊的铅笔字:“如果我牺牲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党费。”另一个是过草地时,一个叫郑金煜的小红军不幸因病导致身体太虚弱而牺牲,牺牲前对团政委杨成武说:“我不行了……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我确实不行了,我看不到胜利那一天。”说着,眼泪夺眶而出。当看到这些细节时,相信不少读者都会眼含热泪,都会被红军战士那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所震撼!大量的细节使读者阅读该书时,感到眼前不是一行行汉字,而是一队队红军指战员,迈着坚定的步伐,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奔向胜利目标。
《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是广大读者爱看,读后获益颇多的好书。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书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