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隔的东西方文化进行双融学习并超越2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和西方、亚洲和北美、两种文化和两个大陆,这就是我生活的环境。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致力于研究与教学的连结;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我也参与多样的、有时候甚至相互冲突的活动,例如:各种教学、专业与社群服务,以及管理实务等。不管在日常生活或在工作,我一直努力成为一个文化双融的学习者——这是一个在我早年就已成形的愿望。
  个人的经历和愿望
  我在台湾一个最偏远的地区出生、长大,我和家人在那里一起生活到17岁才离开。这样的经历使我经常从边缘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今天,我的思想和行为还受到这种边缘视角影响,但是,我的视野却十分广阔。为此我要感谢两位典范导师的指引:一位是我早年的东方导师,另一位则是帮助我走出学术和职涯迷宫的西方导师,这个迷宫如此新奇和不可思议,好比我从落后的家乡来到繁华的纽约一样。
  离开台湾之前,我非常幸运能够师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子爱新觉罗·毓鋆,拜入他的门下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毓老师一生都在学习,教学时间超过60年,一直到2011年以106岁的高寿去世3。在他的指导下,我有机会阅读了中国历来16位最著名哲学家的原著,这16位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222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其中,孙子和他的学说对我之后首创的动态竞争理论有着深刻影响。虽然“管理”这个术语对毓老师来说是陌生的,他也从未触及这个概念,但我从老师那里却学会了什么叫做人性管理。
  来到西方后,我很幸运也很荣幸在威廉·纽曼的人生最后12年期间,获得他的指导。作为管理学会的第六任主席,威廉不管在管理学界或实务界,都是巨擘。学会享有盛名的William H. Newman 最佳论文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前往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商学院任教前,他是詹姆斯·麦肯锡4名下的咨询公司要员。威廉传授给我的至理名言中,有两条我特别铭记于心。第一是“做你自己,然后踏实而坚决地攀上正直和尊严的最顶峰”。当我处于困惑的境地或面临艰难的生涯挑战时,这句话帮助我更通透地思考问题。威廉告诉我如何坚持自己的准则,同时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第二点是,要有远见、超越现状,去发现容易被忽略的事物。从实践的意义来看,这养成了我在逆境中发现机会的能力5。威廉的这些生活教诲常常让我回想自己的文化传统,事实上,我觉得他比我的一些中国朋友还“中国”6。
  我的东西方导师爱新觉罗 · 毓鋆和威廉 · 纽曼(图1),呈现了我文化融合思想形成的起源。
  除了两位典范导师的深刻教导外,初到美国时的求学经验对我也有重大影响,这个经验不仅构建了我后来的学术发展根基,并促使我致力去填补东西差距的鸿沟。在1980年代,作为马里兰大学一名新进的博士班留学生(它是录取我的唯一一所学校),我得到老师们极大的帮助。他们关照我,教导我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这对我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7。当我还在理解西方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微妙精髓时,老师们也帮助我适应新环境。透过他们的协助,再加上个人的观察及严格行践,我迈出了走向文化双融的第一步。
  融贯东西可以说是我学术与职业生涯的特征。从马里兰大学毕业后,我相继在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与弗吉尼亚大学任教。这些大学的历史与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总统都息息相关。可以这样说,我被放在美国传统的中心位置——如果你要在纽约、费城或夏洛茨维尔(美国弗吉尼亚州中部城市)工作和生活,就要能正确地洞察汉米尔顿、富兰克林与杰斐逊留下的历史遗产。这些人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领导者,并且超越了那个时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志向是相当双融的)。我能够成为一名平衡的管理学者,相当大程度是因为我在这些学术社群8的经历。更明确地说,我在这些学校所面对的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经验,促使我开始关注学界、企业界及一般人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分隔现象。另一方面,这些经历对我后来从事的各面向文化双融活动也提供了最好的准备。
  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曾受邀在几个大型的国际论坛演讲。不管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圣保罗或米兰,西方企界领袖最关注的议题都是“中国威胁论”。我那趟旅行的最后一个行程是飞到地球另一端,参加一个在北京举行的会议。在会中,郎咸平(最会挑动群众情绪的金融专家/企业名人,被称为“中国的赖瑞·金(Larry King)” )的演讲主题是“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殖民”。我发现自己在南北半球扮演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文化双融角色。对西方听众,我向他们解释,在采用如此强烈的术语“中国威胁论”时,他们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对中国听众,我建议他们在接受有关中国或西方的沉重论断前,也要考虑再三。考虑是否要纳入其它观点是迈向文化双融的第一步,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基于“让世界变得更小(making the world smaller)”的人生期望,我一直坚定地遵循儒家传统信条:学行合一、知行合一。在这个原则下,我必须桥接教学与实务之间的差异。因此,我的人生一直致力于寻找一个大问题的答案:我们如何超越“二者择一(either/or)”的思想,达到“两者兼具(both/and)”的境界,最终实现文化双融?动态竞争是我过去三十年的研究重心,它为文化双融在学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例证。
  专业路径:文化双融驱动的动态竞争
  动态竞争是战略管理领域本身发展出来的研究主轴之一(Hambrick & Chen, 2008)。由于近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如:Lamberg, Tikkanen, Nokelainen, and Suur-Inkeroinen, 2009; Markman, Gianiodis, and Buchholtz, 2009; Kilduff, Elfenbein, and Staw, 2010; Livengood and Reger, 2010; Zhang and Gimeno, 2010; Tsai, Su, and Chen, 2011),学术界对动态竞争的关注与日俱增。2013年,我与Danny Miller使用了一个多面向的框架重新定义动态竞争,并且把研究范畴扩展到企业间竞争的合作与关系(relational)模式,这个框架考虑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目标是所有相关者都在互动中“水涨船高” (Chen and Miller, 2013)。对我来说,亲身见证这个议题由一种现象(MacMillan, McCaffery, & Van Wijk, 1985)演变成一种理论观点(Chen, 1996; Chen & Miller, 2012)并为此做出贡献,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经验。   动态竞争理论虽然一直在西方发展,但是它许多观点可以追溯自中国哲学思想或传统思想体系。例如,“不可逆转(irreversibility)” (Chen and MacMillan, 1992)这个概念可以在成语“破釜沉舟”里找到。资源转置战略(McGrath, Chen, & MacMillan, 1998)符合“声东击西”这个成语所体现的间接竞争智慧。隐身和选择性攻击(Chen and Hambrick, 1995)与“以小博大”这句成语相关。在分析竞争对手时,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视角(Tsai, Su, & Chen, 2011)验证了中国军事家和哲学家孙子的著名学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此可知,动态竞争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是一个对等地涵盖并整合东西方思想和实务的研究课题。
  更根本地说,对偶(duality)与相对性(relativity)乃是形成中国哲学的基础。在汉语中,“仁”有仁慈、果核或水果种子的意思。汉字的“仁”由“二”和“人”组成:每个人的存在都与他人有关系。“人-我-合(self-other-integration)”的概念——即将对立的双方(如,“自己”和“他人”)看作是相互依存的,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整合”)9——是中国思想的基石。将这种思想和动态竞争链接,“自己”可以理解为一家焦点企业,或是一家焦点企业所发起的行动,而“他人”等同于预期的竞争对手,或是竞争对手所做出的回应。进一步来说,竞争与合作可以看作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本质上是双融的,正如“竞争—合作”这个概念所反映出来的意义(Chen, 2008)。在动态竞争中,对偶为行动与回应的关系提供了哲学根据,相对性则构成了企业间两两比较的基础(Chen, 1996)。对偶和相对性乃是动态竞争的两个核心前提。由于具备相关的哲学基础,察觉—动机—能力(AMC)及市场共同性与资源相似性(MC-RS)观点不仅适用于竞争的情境,也适用于合作的分析与应用(Chen & Miller, 2013)。
  方法论和架构是西方社会科学的全部,西方企业实务的特点是标准化与量化;因此,人们开发了许多工具,用来解决实务问题。相较之下,中国人(广泛地代表东方文化与哲学)因拥有漫长的文化遗产,而倾向于使用经验或行动。两者之间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有优势。动态竞争强调对偶和相对性,它是中国哲学和西方社会科学的一种双融整合。为了显示动态竞争如何将东方与西方、哲学与科学,以及学术与实务,做最适切的连结,表1将这类研究的脉络按照四个面向(哲学、系统化知识、案例,以及工具)进行了归纳整理。
  另一方面,动态竞争也为管理研究中的微观与宏观整合提供了一个深具发展潜力的平台(Chen & Miller, 2012)。这一点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微观和宏观的分歧一直是管理领域棘手的挑战。
  回顾过去,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将西方社会科学典范运用在动态竞争研究中。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中国哲学与我所从事的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之间具有高度关联性,这让我很惊讶,甚至是震惊(Chen, 2002)。那时候我才意识到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对偶和相对性,已经对我的研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题外话,我也意识到我深深受益于记者泰德·科佩尔(Ted Koppel)的节目。泰德擅长提出尖锐的提问,当我刚到美国之后,非常着迷于他主持的夜间新闻节目“夜线(Nightline)” (Chen, 2010)。他的专业和质问方式影响了我的研究、教学与实务工作)。确实,把不相干的、甚至对立的事物连结在一起丰富了我的知识,也让我的专业有所成长。同样的,对我来说,课堂教学与论文写作或商业演讲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是相同的“一”件事(Chen, 2012),仅仅是听众和形式不同而已。
  总之,诸如东方与西方、微观与宏观、学术与实务,以及哲学与科学这样的分歧无处不在。因此,正如我所经历的个人与专业旅程,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双融整合的机会(表2)。
其他文献
勇于变革,拥有未来  企业只有真正勇于变革,才能有可持续的成功,否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如果我们真正跟变化走在一起,我们可以可持续,如果我们不能跟变化走在一起,你很难持续。  我们来看一些世界级的企业,经过变革所得到的辉煌,所取得的成就。他们为改变做出的努力到底是什么?也许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怎么成为一个用变革赢得美好未来的世界级企业。  从1993年到2003年,三星经历了十年变革之路,成
期刊
研究已经证实,当在商务活动中不得不传达坏消息时,管理者更愿意选择写电子邮件(email)而不是打电话。但一项最新的检验人们对坏消息的反应的研究发现,虽然电邮可以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更加充分,但人们更愿意公司通过语音邮件(voicemail)来传达令人失望的消息。  电邮和语音邮件最基本的不同是,电邮依赖于文字,是“写”出来的,而语音邮件是“说”出来的。这会影响对信息的理解:读者可以反复地阅读文本或者
期刊
记者印象:与颇具规模、欣欣向荣的隆力奇小镇相比,徐之伟董事长的办公室看上去可谓充实而质朴。在记者印象中,谈话间的每一个出人意料之处,最终都会落脚在隆力奇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之上。这种源于实践的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企业家的共同成功特质,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  “一目了然,沟通解决”工作法  徐之伟在企业管理中有一个自己的“一目了然,沟通解决”工作法,源于他出身木工,而且做了多年
期刊
企业转型要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和应激式反应而应当基于企业系统,从业务、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等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分步骤实施和可持续优化  任正非曾说:“什么叫成功?经历九死一生还能够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任何成功都是以持续转型为基础。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上自身面临着战略上和管理上的严峻挑战,因而再也不能延续过去
期刊
从中国物价运行的周期看,2013年物价已经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初期,2014年将是物价上涨周期的第二年。根据经验,物价高点往往在上涨的第二年出现,同时考虑到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系列推动物价上升的压力,因此预计2014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可能相比2013年略有扩大:一是预计经济增速维持回升态势,需求扩张对物价产生上拉作用;二是水电气等资源品的阶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进一步推进,短期内
期刊
在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跨文化研究中,他将中国人归类为崇尚集体主义,且权力距离指数较高的族群。同时,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又是个人主义的。类似的对立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全球化与本土化、效率与效果、交易与关系,以及集中化与分权化等),而如何化解这些对立,一直是哲学及组织问题的核心。由于商业互动日趋复杂,战略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类情况,并且认为,“最
期刊
国际上各个国家发展的不确定性,将给我们的企业未来的发展都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就是在这些年,移动互联网利用网上服务的方式开始发力,让人们见识到互联网的作用。这会让我们重新考虑我们以前的工作方式,考虑我们要走的道路。  中国的经济一直是在选择一种平衡,就是发展和公平。前几年,经济发展得很快,但是同时确实也给人带来了紧张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比如像雾霾天气。还有确实是比较严重的贪污腐败。严重的
期刊
在分隔的东西方文化进行双融学习并超越  东方和西方、亚洲和北美、两种文化和两个大陆,这就是我生活的环境。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致力于研究与教学的连结;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我也参与多样的、有时候甚至相互冲突的活动,例如:各种教学、专业与社群服务,以及管理实务等。不管在日常生活或在工作,我一直努力成为一个文化双融的学习者——这是一个在我早年就已成形的愿望。  个人的经历和愿望  我在台湾一个最偏远
期刊
中国古代的国家,诞生于族群社会。因此,夏商周三代的早期政权,国家与社会在本质上是融合一体的。经过春秋战国的裂变,到了秦汉帝制时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开始重构。帝制国家形成之后,政权的力量就试图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商鞅变法,把民众作为秦国崛起的铺路石料,开始建立代表国家强制的基层组织。“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甚至要由政权代行父权,把是否分家也由国家统管起来,以加倍征收人头税的方式迫使有两个壮丁
期刊
2014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会保持不变,2013年在18%到20%之间,估计今年也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首先是去年的销售,在开发商回笼资金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银行信贷也有所增加;另外是基金的规模迅速增长,基金规模2013年超过了6000亿,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其他的渠道,尽管企业的负债率仍然在75%,但是仍然有能力增加土地的储备。尤其我们可以看到百亿以上的俱乐部成员越来越多,500亿以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