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充分利用校园动植物资源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进,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实现不同教材的有机整合,实现教材与校园动植物资源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 校园动植物资源 中学生物实验 改进方法
学生对校园动植物资源都很熟悉的同时又会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充分利用校园动植物资源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生物教材中不少实验完全可以借助校园动植物资源对实验材料进行改进,从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现在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但教材“百花齐放”。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理解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方法,以实现教材与校园动植物资源的有效整合。
1.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对生物实验的改进
1.1利用小叶黄杨或大叶黄杨观察茎输导功能实验
“观察茎输导功能”实验中,一般选用杨树或天竺葵带叶的枝条进行实验,但笔者所在地区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杨树的形成层已经停止活动,天竺葵也枯萎了,树皮难于剥开,很难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而大叶黄杨或小叶黄杨是一种常绿植物,它的形成层一年四季都处于活动状态,用其来代替杨树或天竺葵,将用大叶黄杨或小叶黄杨做实验材料,把带叶枝条浸入稀释的红墨水中,置于阳光下,一昼夜红墨水即可上升到叶脉处,剥下树皮,可以明显看到木质部变红而韧皮部不变红,说明红墨水是从木质部向上运输的。否则韧皮部和木质部分不开,现象会很难看清楚或者就看不到现象。
1.2利用香樟树叶观察叶片的结构
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一般选用菠菜叶做叶横切,观察叶片结构,但菠菜叶片容易失水萎蔫,不容易做成切片。如用水浸泡,叶子上表皮或下表皮缺失,做出的切片不够完整,影响观察效果。如果利用学校现成的香樟树叶替代菠菜叶,那么这种叶较硬,易切出完整的叶横切片,且不易萎蔫,可以随时采摘,即使摘下来放置两天也能做出理想的切片,从而既节约实验成本,又保证实验效果,使学生更加关注和爱护周围的环境。
1.3利用黑藻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操作来进一步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教材选择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紫色洋葱每层鳞片叶色素分布不均匀,颜色深浅不一,要撕一层表皮细胞比较困难,因而学生观察实验成功率不高,观察效果不理想。笔者选择了黑藻作为该实验材料,黑藻叶绿素含量较多,在叶片中分布较均匀,而且为一层细胞,以黑藻作为材料,操作简单,可以直接将黑藻置于载玻片上观察,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撕一层细胞,保证了实验材料的可靠性,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极为明显,观察效果明显。另外,该材料方便易得,在学校校园周围河流中极易获得,且实验室内也可以常年养殖。另外,黑藻在阳光照射后还可以用于做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
2.利用校园动物资源对生物实验的改进
2.1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教材中《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设计温差10摄氏度来探究金鱼呼吸频率的变化,实际情况是金鱼放入温差为10摄氏度的水中,由于生存能力不强,易在水温太高或太低的情况下死亡,不符合我们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目标。所以可以事先用热水或冰水把水温调好,水温升高或降低最好在2摄氏度左右,设计5组实验,再放入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金鱼,观察其呼吸频率,实验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能很好地保护金鱼,如此便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仅考虑实验的可行性,而且学会尽可能地关爱生命。
2.2利用蚯蚓探究酸雨对动物的影响
课本提出“可以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但没有说明酸雨对动物的影响,于是笔者通过模拟酸雨对蚯蚓的影响来探究酸雨对动物的影响,实验原理是利用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来看出酸雨对蚯蚓的影响。用食醋和清水配制实验用的模拟酸雨,pH值控制在小于5.6的范围内。用蘸有模拟酸雨的湿棉球擦拭蚯蚓的体表,可以明显看到蚯蚓的反应。具体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将一条蚯蚓取出,放在纸板上,用蘸有清水的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观察蚯蚓的反应,再用蘸有模拟酸雨的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观察蚯蚓的反应。实验结果:用清水擦拭蚯蚓体表后,蚯蚓没有明显反应;用模拟酸雨擦拭蚯蚓体表后,蚯蚓明显不适应。实验结论:上述实验现象说明酸雨对蚯蚓的正常生命活动会产生影响。
总之,有效利用校园动植物资源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进,可以实现校园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实现中学生物实验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曹燕波.几例生物实验的改进[J].中学生物学,2009,25(12):48.
关键词: 校园动植物资源 中学生物实验 改进方法
学生对校园动植物资源都很熟悉的同时又会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充分利用校园动植物资源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生物教材中不少实验完全可以借助校园动植物资源对实验材料进行改进,从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现在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但教材“百花齐放”。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理解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方法,以实现教材与校园动植物资源的有效整合。
1.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对生物实验的改进
1.1利用小叶黄杨或大叶黄杨观察茎输导功能实验
“观察茎输导功能”实验中,一般选用杨树或天竺葵带叶的枝条进行实验,但笔者所在地区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杨树的形成层已经停止活动,天竺葵也枯萎了,树皮难于剥开,很难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而大叶黄杨或小叶黄杨是一种常绿植物,它的形成层一年四季都处于活动状态,用其来代替杨树或天竺葵,将用大叶黄杨或小叶黄杨做实验材料,把带叶枝条浸入稀释的红墨水中,置于阳光下,一昼夜红墨水即可上升到叶脉处,剥下树皮,可以明显看到木质部变红而韧皮部不变红,说明红墨水是从木质部向上运输的。否则韧皮部和木质部分不开,现象会很难看清楚或者就看不到现象。
1.2利用香樟树叶观察叶片的结构
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一般选用菠菜叶做叶横切,观察叶片结构,但菠菜叶片容易失水萎蔫,不容易做成切片。如用水浸泡,叶子上表皮或下表皮缺失,做出的切片不够完整,影响观察效果。如果利用学校现成的香樟树叶替代菠菜叶,那么这种叶较硬,易切出完整的叶横切片,且不易萎蔫,可以随时采摘,即使摘下来放置两天也能做出理想的切片,从而既节约实验成本,又保证实验效果,使学生更加关注和爱护周围的环境。
1.3利用黑藻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操作来进一步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教材选择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紫色洋葱每层鳞片叶色素分布不均匀,颜色深浅不一,要撕一层表皮细胞比较困难,因而学生观察实验成功率不高,观察效果不理想。笔者选择了黑藻作为该实验材料,黑藻叶绿素含量较多,在叶片中分布较均匀,而且为一层细胞,以黑藻作为材料,操作简单,可以直接将黑藻置于载玻片上观察,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撕一层细胞,保证了实验材料的可靠性,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极为明显,观察效果明显。另外,该材料方便易得,在学校校园周围河流中极易获得,且实验室内也可以常年养殖。另外,黑藻在阳光照射后还可以用于做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
2.利用校园动物资源对生物实验的改进
2.1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教材中《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设计温差10摄氏度来探究金鱼呼吸频率的变化,实际情况是金鱼放入温差为10摄氏度的水中,由于生存能力不强,易在水温太高或太低的情况下死亡,不符合我们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目标。所以可以事先用热水或冰水把水温调好,水温升高或降低最好在2摄氏度左右,设计5组实验,再放入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金鱼,观察其呼吸频率,实验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能很好地保护金鱼,如此便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仅考虑实验的可行性,而且学会尽可能地关爱生命。
2.2利用蚯蚓探究酸雨对动物的影响
课本提出“可以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但没有说明酸雨对动物的影响,于是笔者通过模拟酸雨对蚯蚓的影响来探究酸雨对动物的影响,实验原理是利用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来看出酸雨对蚯蚓的影响。用食醋和清水配制实验用的模拟酸雨,pH值控制在小于5.6的范围内。用蘸有模拟酸雨的湿棉球擦拭蚯蚓的体表,可以明显看到蚯蚓的反应。具体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将一条蚯蚓取出,放在纸板上,用蘸有清水的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观察蚯蚓的反应,再用蘸有模拟酸雨的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观察蚯蚓的反应。实验结果:用清水擦拭蚯蚓体表后,蚯蚓没有明显反应;用模拟酸雨擦拭蚯蚓体表后,蚯蚓明显不适应。实验结论:上述实验现象说明酸雨对蚯蚓的正常生命活动会产生影响。
总之,有效利用校园动植物资源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进,可以实现校园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实现中学生物实验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曹燕波.几例生物实验的改进[J].中学生物学,2009,25(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