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对组织文化建设的影响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_sec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不断转型进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管理创新的新模式,开展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对组织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规范。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看,从人事管理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历程就是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被逐步接纳、认同和运用的过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多维度特征具体体现着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要求及其实现方式,其对组织文化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人本价值;战略性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62-03
  一、引 言
   现代管理科学普遍认为,人力、信息、经济、物质这四种资源可以归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类,其中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因为物力资源必须被人力所界定和测量,被人力所利用和控制。生产力的结构模型也告诉我们,在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要素组成的系统中,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方面,是唯一具有积极能动性的要素。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社会发展加速,理论界和实业界越来越认识到在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对一个组织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理论:
   1.人力资源概念的由来。Human Resources是在1950年前后的美国出现。
   2.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的观点。(1)知识管理;(2)经理人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3)管理中心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管理出发点“绩效管理”。
   3.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有效运用资源的能力,即企业如果能够有效运用自身所拥有的构成战略资产的资源和能力,去从事其他竞争者所无法执行的附加值活动,就能够建立竞争优势。
   4.流程再造理论。对企业流程进行根本性思考和广泛的再设计,以使得关键性的绩效衡量指标,比如成本、服务、顾客满意度等能够获得大幅度的改善。
   5.组织学習理论。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就是能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的组织。
   6.核心竞争力观点。Core Competence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优势。
   7.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依靠核心人力资源以建立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该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本价值的理念和思维在管理科学中的运用。从人本价值角度展开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文化建设的研究是企业管理中一种创新模式。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1954年,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人是企业中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想象能力的特殊资源,“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有生产能力、最多才多艺、也最丰富的资源。[1]”企业员工作为一种资源又作为‘人’的双重特性都要求企业构建运用人力资源的最佳方式,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已成为现代组织核心要素。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企业在人本主义理念指导下把企业管理的重心集中在对“人”的管理上,实施了诸如年功序制、雇佣终身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战略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也都是近几十年来管理界新出现的研究领域。人力资源概念源于劳动力概念,劳动力通常被看作生产的要素之一,并没有被作为企业的特殊资源,Schultz(1963)和Becker(1964)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传统的劳动力概念很快被人力资源概念代替。我国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人力资源概念,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把人力作为资源来管理和开发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管子就说过:“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前身是人事管理,人事管理是19世纪后期出现的,它源于一些雇主对雇员的病假、失业等的关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事管理主要涉及到人员的招聘、报酬的支付、工作工时、岗位培训等方面。20世纪50年代后,人事管理增加了包括专业基础培训、工资体系设计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人事管理逐渐被人力资源管理代替。对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原因的深入研究,促使人们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热衷于研究各种经济管理战略,企业战略理论趋于成熟,许多战略性管理模式出现,这就使得企业的各个功能对他们在战略性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反思,这其中就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在这种反思中就出现了所谓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即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从微观层面转向了宏观层面。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和趋势。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置于组织发展的战略层面之上来考虑,通过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使其与组织的成长发展相一致;二是匹配性和柔性相整合的基本切入点。战略匹配或契合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考虑组织的动态性和员工的社会道德性,柔性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必须引入战略管理并与匹配性的根本要求相整合。战略性的管理突出了组织目标的确定性和组织战略的动态性,突出了人职匹配的重要性;三是体现一种战略性的活动。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如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都要从战略层面来设计、组织、规划及实施;四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非常复杂的系统性。这个系统的良性运行必须具备合理的组织环境和结构、可靠的保障制度和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技术等条件,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才能开展卓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   四、人本价值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看就是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被逐步接纳、认同和运用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着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发挥指导作用的程度[2]。
   1.从“劳动力”到“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转变
   人事管理本身是一個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从20世纪以前到20世纪60、70年代,这期间的人事管理工作的大部分内容还只是确保按程序办事,属于事务性的工作,是组织的基本管理功能之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人事管理逐渐转向人力资源管理。早在1954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提出“人力资源”概念,“人力资源”真正得到管理学术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是在1965年Raymond E.Miles提出“人力资源模型”(human resources model)之后,他强调让员工参与和关心员工利益对提高决策质量、促进员工自我控制的重要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并与战略规划整合在一起。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Storey(1992)才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在特征进行分析和阐述[3]。
   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在于:(1)工作内容更广泛,除了开展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重点对人力资源规划及实践活动和辅助决策进行策划和实施;(2)与组织战略的关系更密切,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战略的制定中发挥辅助作用,与组织战略是双向联系;(3)重于对绩效的关注,绩效关注焦点由本部门绩效转向整个组织的绩效;(4)在组织中的角色更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逐渐由执行者、操作者升级到向控制者、规划者。
   2.作为“人本身”的“人力资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提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组织的结构和特征、劳动力的特征、政府的法律和政策、行业的技术经济特点等都快速地发生着变化,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本储备建设成为极为关注的一种新观点和新方向。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其研究层次、内容拓展,并寻求由理论向实际应用的转向。
   基于人本价值角度的分析其主要特点:(1)组织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2)管理职能更加具有战略性,是战略决策、规划与实践活动;(3)与组织战略的整合度更高,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战略规划融为一体,互相作用;(4)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整体效应,使职员与团队二者之间的目标一致;(5)认为部门绩效和整体绩效密不可分,融为一体,追求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发展;(6)管理方式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规范管理和事务管理,属事后管理,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人本及变革管理,属于前馈控制;(7)以提升职员能力和提高组织绩效来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8)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不同和角色转变,成为战略伙伴。
   3.人本价值在人力资源管理多维度特征中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进行比较,进而全面考察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具体体现在七方面:(1)管理理念;(2)与组织战略的关系;(3)管理职能;(4)绩效关注点;(5)管理方式;(6)价值体认;(7)管理者。
   人力资源预测能够提高战略性人力资源的管理,如: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结构变动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预测。具体运用马尔可夫模式:可以系统地针对影响企业未来员工需求的因素,科学、合理地预测企业未来人力需求。(1)整理有关各项职位的历史资料;(2)格局历史资料预估工作的转换稳定程序和转换方式;(3)按过去数字计算出工作间转移的概率;(4)依据矩阵模型预测。增加员工主人翁意识,简历组织内部及组织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在众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人本价值管理模式对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五、人本价值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文化建设的影响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并区别于其他组织。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组织文化是在组织在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指组织为发展制定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并且被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现代组织将组织的使命、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组织愿景和沿袭的优良传统与习惯归结为组织文化。在现代化的组织当中,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文化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完善的。
   1.文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本文从中日文化对比来分析文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首先,中国的家族企业,核心是财产的祖传世袭制,这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家长式的统治、等级制、相互的责任、家庭主义的、个人主义的以及这些特征的交织。另一个特征是没有一套系统的规则、体系或运作方式,从而专业化程度低,工人可能在企业所有者随意的想法下被派去做各种工作,结果也就只能是一个非正规的组织。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关系和情感因素,而非组织效率等客观条件;其次,日本式企业财团,企业财团曾经被当作是一种阻碍经济现代化的封建式结构,但如今这种网络结构和日本经济生活中的其它制度一样,日益被认为是日本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于其它成员来说,企业网络降低了成本和风险、便利了沟通,促进了彼此信任和依赖,并将其与外部竞争隔离开来。
   2.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
   组织文化的本质是人本管理,是要对人进行管理和约束,并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显而易见,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规范化运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组织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组织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实施人本管理可有效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第一,先进、合理的组织文化可以吸引人才;第二,人本管理促使组织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考虑员工的感受和心理需求,有助于组织留住人才;第三,可以激励员工,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工作兴趣,开发工作创造性;第四,为组织的员工培训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间接地影响员工价值观的形成,端正工作思想,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员工对共同价值的认同;第五,组织文化可协助绩效考核顺利进行,消除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负面情绪。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使员工工作起来轻松、快乐、高效,这对员工来说也是一种精神激励,从而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    3.人本价值理念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注入活力,促进组织文化建设
   实施人本管理为组织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这已成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人、管理环境、文化背景、价值观。有效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的合理的管理机制。树立人本价值和理念首先要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因素,以“人”、“人力资源”来推动组织文化建设。
   4.人本价值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成为组织文化中的一部分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异常激烈,良好、健康的组织文化能减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品牌价值,增强组织影响力和竞争力。将人本理念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对人力资料管理及组织文化建设具有双向的推动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中,人本价值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会逐渐地成为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如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不断被组织认可,并逐渐地得以运用和实施,这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和理念的更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和结构调整,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组织管理当中体现的愈来愈明显。各级组织若将人本价值融入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当中,使其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这势必将会对员工的思想、价值观、道德及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运行是一种“催化剂”。
  六、小 结
   综上所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达到战略目标提供制度保障[4],对组织整体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组织建设中的重要制度之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有效管理和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而人本价值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抓住了“人”的个体及其特性,实施人本价值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其归结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对完善组织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组织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人本价值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得到不断地应用和实施,其相关理论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完善和深入研究,相信对组织的跨越发展和组织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德鲁克著.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宋培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梳理和观点述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3).
  [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7I5diaYuYFYv8-_tFS4arTR8oQ8kaMkSAFMpuFZ1bQ2Di_Ds0YWtYwB-lPQo3pIBjXK8h1-w0zmLiL_lNYEY_.
  [4] 王娜.企業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J].中国外资月刊,2013(5).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西方媒体纷纷入驻中国,有好几家媒体都成立了中文网,其中做的最为成功的可谓是FT(金融时报)中文网,FT中文网以独有的编辑策略,成为较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它关注全球政经事件,以知识角度切入,用国际媒体的优质内容吸引读者,并培育了自己的优秀原创队伍,它的编辑经验,对于西方纸媒建立中文网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文网;FT;金融时报;FT中文网   中图分类号:G213
期刊
摘 要:出版物质量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出版社的实际运营层面,还是国家整体的出版管理制度层面,出版物的质量历来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书稿为例,从撰写审读报告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稿件总评、编辑加工等方面,深入阐述对书稿进行全方位的加工,结合编辑在处理书稿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及采取的有效办法,提供编辑在书稿处理过程中解决类似问题的参考思路,以期增加文化科普性读物编辑与作者沟通
期刊
摘 要:在世界最大电视节目模式输出国英国,生活服务类节目创意不断、种类丰富,收视各显神通、屡创新高。比如播出了6季的BBC《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英国家庭烘焙大赛),收视率竟能超越《达人秀》《x 元素》这类超大型综艺节目。本文从分析英国电视美食节目最新模式入手,深刻阐述英国电视美食节目高收视的原因;从节目成功、失败两方面案例,总结电视美食类节目的制作规律,探讨这类
期刊
摘 要:通过对2015年同时上映却结局迥异的两部文艺片《三城记》和《烈日灼心》在故事情节、明星阵容、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两部影片在电影市场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同时从中进一步从五个方面论述国产文艺片的生存之路,期待通过政府、制片方和受众的多方努力解决当下中国多数文艺片口碑与票房之间的失衡现状,实现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样化。   关键词:《三城记》;《烈日灼心》;文艺片;生存之路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各种文化形式发展的基础,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以珍视、保护、传承。复州皮影戏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介生态的变化正在悄然进行。一大批网络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晓说》《凯子曰》等进入大众视线,成为大众关注的新焦点,其中《罗辑思维》节目凭借其独有的特点脱颖而出。本文以“五W”模式为基础,分别探讨《罗辑思维》节目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及传播效果方面的特色,希望为今后网络自媒体节目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网络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传播
期刊
摘 要:影像时代是一个由符号建构的超真实社会,一个地区的形象既取决于形象的本原,更取决于建构的影像如何。而形象塑造的本质是信息传播,基本特征是符号化。通过对电视符号的意义解读,可以来考察新疆形象的建构。电视符号有外延和内涵两个层次,外延表现的是实体形象,而内涵意义则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方式完成的。同时电视符号的横组合和纵聚合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也形成了对形象建构的不同方式。关键词:符号;解读;形象;建
期刊
摘 要: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需要打出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独有的城市文化形象,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的实现,需有效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本文从近年来榆林媒体张季鸾相关报道入手,分析了榆林市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过程中媒体建构的具体策略,以期促使榆林更好地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并对其他资源型城市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期刊
编者按: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技术对我国传媒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以数字技术为主的新媒体传播为传媒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受媒介生态环境影响,媒体融合呼声高涨,传媒高校则顺应时代趋势,纷纷转变发展思路,以“融合”应对“融合”,对传统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更新。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迎合新的传播导向,将网络、新媒体与传统新闻教育相结合,构建“平台
期刊
摘 要:农家书屋是我国新时期新农村文化事业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是我们党重视并加强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见证。笔者经实地调研和检索大量文献资料后认为:农家书屋的简史,可追溯到我党建党初期的“农民运动中的图书室”、1928年创建的云南“和顺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區姜新庄村的“农民图书馆”、大跃进时期山西运城及西安路家湾等地的“村村有图书室”、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之家:毛泽东思想宣传室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