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一位“80后”机关干部,平时很少下农村。前不久,因撰写一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我到一个村蹲了几天。在村上发生的事,让我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我提的问题群众听不懂,群众提出的问题,我解释不了,也没法解决。回到县里,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村民们冷漠的口吻和质疑的眼神,我就不寒而栗。
说实话,我在单位也算是一个“红人”。大学时就入了党,毕业后如愿进了机关。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一步步从科员干到副主任,年终测评年年都是“优秀”。虽然很少下乡,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天下事,自认为“天线灵,地线通”。这次下乡,我猛然觉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还清楚地记得和社员代表座谈时闹的一个笑话。那天,我到村上召开社员代表座谈会。以前,在办公室看统计数据,在电视、报纸上看新闻,以及看下面报上来的简报,我已经形成了农村形势一片大好的印象。所以,在座谈时,我不经意间问了一句:“你们村十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一半了吧?”我的话音刚落,一屋子群众哄堂大笑。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下面的群众在笑啥。村主任对我苦笑一下,说:“王主任,不怕你笑话,莫说十万,就是五万元的恐怕全村也只有一两户。每年开春了,好多家庭还得借钱去买肥料、种子。”听了这一席话,我脑子“嗡”地一声响,脸上滚烫。
通过座谈,我了解到,这个村属于典型的粮猪型二元经济。晚上,住在一户村民家中,我和主人家摆起了龙门阵:“你们村没有什么经济作物吗?”“有哟,我们这儿产麻。”“那为什么不发展麻产业呢?”村民一听这话,情绪有些激动:“莫提还好,你一提起这个麻产业,我就是一肚子的气。”说完,村民不再理我。好端端的产业怎么不做?我纳闷了一晚上。
第二天,在村支委会上,我谈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改变贫困的现状,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我们村来说,应该大力发展麻产业。”没想到,支委们个个摇起了头。村支书对我说:“你千万莫去趟这个浑水了,这个产业把群众害苦了哟。农民家里种出来的麻要么没人收购,要么收购价格低得连收麻的力钱都不够,老百姓正在骂娘呢。”村支书这么一说,我纳闷了:“我在简报上看到条信息,说是你们村里的麻产业很有发展前途呀?”村主任笑笑:“不晓得又是哪些干部放的‘卫星’。”
会议刚一结束,我就被外面的群众围住了:“王主任,你是县上来的干部,你给我们评评理。当初种麻时,县上的干部拍着胸脯说绝对没问题,现在连个人影都没得,收购价这么低,连力钱都不够……”
我清了清喉咙,大声说:“乡亲们,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不改不行呀……”没想到,群众的声音很快就盖住了我的声音:“莫讲那些大道理,你说我们种的麻该啷个办……”
面对群众的质问,平时能说会道的我竟一时语塞。我突然觉得那些大道理此时是多么苍白。解释,解释不清楚;做思想工作,群众不爱听。我被群众团团围住,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其实,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也真想为老百姓办些实事,可多年的机关工作已经把我驯服成了“笼子里的鹦鹉”——养尊处优,学人嘴舌。
通过这次到农村蹲点,我心灵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自责:自认为什么都懂,其实自己根本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农业。一回想起其他干部因为瞎指挥给群众带来的伤害,我就感到一阵后怕。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我也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天线”灵,“地线”却不通。在内心深处,我知道我该补补下乡的课了,但我却不知从何入手,不知怎么去读懂农民,从而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一位困惑的机关干部 王海涛
2009年10月15日
您好!
我是一位“80后”机关干部,平时很少下农村。前不久,因撰写一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我到一个村蹲了几天。在村上发生的事,让我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我提的问题群众听不懂,群众提出的问题,我解释不了,也没法解决。回到县里,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村民们冷漠的口吻和质疑的眼神,我就不寒而栗。
说实话,我在单位也算是一个“红人”。大学时就入了党,毕业后如愿进了机关。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一步步从科员干到副主任,年终测评年年都是“优秀”。虽然很少下乡,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天下事,自认为“天线灵,地线通”。这次下乡,我猛然觉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还清楚地记得和社员代表座谈时闹的一个笑话。那天,我到村上召开社员代表座谈会。以前,在办公室看统计数据,在电视、报纸上看新闻,以及看下面报上来的简报,我已经形成了农村形势一片大好的印象。所以,在座谈时,我不经意间问了一句:“你们村十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一半了吧?”我的话音刚落,一屋子群众哄堂大笑。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下面的群众在笑啥。村主任对我苦笑一下,说:“王主任,不怕你笑话,莫说十万,就是五万元的恐怕全村也只有一两户。每年开春了,好多家庭还得借钱去买肥料、种子。”听了这一席话,我脑子“嗡”地一声响,脸上滚烫。
通过座谈,我了解到,这个村属于典型的粮猪型二元经济。晚上,住在一户村民家中,我和主人家摆起了龙门阵:“你们村没有什么经济作物吗?”“有哟,我们这儿产麻。”“那为什么不发展麻产业呢?”村民一听这话,情绪有些激动:“莫提还好,你一提起这个麻产业,我就是一肚子的气。”说完,村民不再理我。好端端的产业怎么不做?我纳闷了一晚上。
第二天,在村支委会上,我谈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改变贫困的现状,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我们村来说,应该大力发展麻产业。”没想到,支委们个个摇起了头。村支书对我说:“你千万莫去趟这个浑水了,这个产业把群众害苦了哟。农民家里种出来的麻要么没人收购,要么收购价格低得连收麻的力钱都不够,老百姓正在骂娘呢。”村支书这么一说,我纳闷了:“我在简报上看到条信息,说是你们村里的麻产业很有发展前途呀?”村主任笑笑:“不晓得又是哪些干部放的‘卫星’。”
会议刚一结束,我就被外面的群众围住了:“王主任,你是县上来的干部,你给我们评评理。当初种麻时,县上的干部拍着胸脯说绝对没问题,现在连个人影都没得,收购价这么低,连力钱都不够……”
我清了清喉咙,大声说:“乡亲们,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不改不行呀……”没想到,群众的声音很快就盖住了我的声音:“莫讲那些大道理,你说我们种的麻该啷个办……”
面对群众的质问,平时能说会道的我竟一时语塞。我突然觉得那些大道理此时是多么苍白。解释,解释不清楚;做思想工作,群众不爱听。我被群众团团围住,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其实,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也真想为老百姓办些实事,可多年的机关工作已经把我驯服成了“笼子里的鹦鹉”——养尊处优,学人嘴舌。
通过这次到农村蹲点,我心灵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自责:自认为什么都懂,其实自己根本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农业。一回想起其他干部因为瞎指挥给群众带来的伤害,我就感到一阵后怕。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我也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天线”灵,“地线”却不通。在内心深处,我知道我该补补下乡的课了,但我却不知从何入手,不知怎么去读懂农民,从而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一位困惑的机关干部 王海涛
2009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