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俨然已成了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在这样的生本课堂中,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关注“人的维度”呢?因文而异,因需而设,顺学而导,把客观的知识结构变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关 键 词】 顺学而导;生本课堂;导学;维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节奏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导学作用。“何时导”“怎么导”“导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方向,思维没有打开时,我们要导;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困惑、有难处时,我们要导;当学生获得的信息杂乱无章、不能整合时,我们要导。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今天的学生,学习起点不再是从零开始的那道起跑线,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所以我们要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营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我以张志和的诗词《渔歌子》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已经破解了“斜风细雨”和“鳜鱼肥”这两处景物后所隐藏的密码,那其他还有吗?
生1:我从“桃花流水”这一景色中,体会到了作者向往自由的生活。桃花落在流水中,很舒心的感觉,让作者觉得很美好。
师: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对于“桃花”有着特别的衷情,写下了很多的诗句。
课件出示两句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一枝春带雨,流水此去非人间。”
学生读。
师:读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2:两位作者都写到了“非人间”。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非人间”?
生3:“非人间”就是很美的天堂。
在这一个教学片段中,在引导学生破解“桃花流水”这一景物密码时,学生对于“桃花流水”的理解其实已经很不错了,这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那如何在这一起点上教师再来做“导”学工作呢?于是我及时补学,引入两句相关的诗,并借用“非人间”的理解,使“桃花流水”这美好的感觉深得学生的心理。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上,进行高一层的引导,于是这一“导”就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盲点”
在我认为,“学习盲点”即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困难点等,在课堂中,如果我们能找到学习盲点,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上的偏差,那么势必能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高效。
我以《金钱的魔力》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请你在书上作批注,写写人的的心理。
课件出示:当托德微笑着从“我”手中接过钞票时,心想:( ),于是笑容遍布满脸;当他向那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心想:( ),于是笑容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整个人都呆住了,陷入了窘况。
学生自主学习作批注。
师:谁能先来说说第一处的想法?
生1:“心想:看来,哎呀,这人还是带钱来的,于是笑容遍布满脸。”
生2:“心想:像这种人的钞票,一定不会很大的,于是笑容遍布满脸。”
师:那第二处的想法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1:天哪,这么大的数目,这怎么找得出呢?这人竟然是百万富翁!
生2:哈哈,原来他是个大富翁啊,那可要好好对他呀!
生3:完了完了,我刚才说了些什么呀!我居然得罪了一位百万富翁,太窘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抓住了托德的“笑容”,而作者正是用人物的神态描写将托德这一丑陋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在自读的基础上,借用“小练笔”——描写人物的心理,通过前后的对比、想象说话,帮助学生走进托德这一人物形象。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状态会彼此影响、相互感染,从而形成交流回路。由此可见,寻求彼此的“共鸣点”,关注教学的兴奋点,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我以《清平乐·村居》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本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与同学们分享你的体会!”
生1:我最喜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句,这户人家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锄豆,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我体会到这两个儿子很勤劳。
生2:我最喜欢小儿子,“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从“亡赖”一词中感受到小儿子很调皮,他在溪边剥莲蓬。
生3:我也喜欢小儿子,我是从“卧”这个字中体会到的。小儿子剥莲蓬是躺在地上的,一幅憨态可掬的样。
此时,我觉得这个“卧”字抓得很好,于是我马上追问:“同学们,这个“卧”字我们可以换成哪些字?“
生:“躺”“睡”“趴”……
师:这些字中,你们觉得哪个最好?请说说理由。
接着就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体会到了孩子生活的无拘无束和乐趣。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把“让学”“研学”“补学”这一生本“三学”模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卧”字的妙用,引发出了学生对诗中人物的讨论,那牧童和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真是一字千金啊!此处,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得淋漓尽致。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点”
作为教师,面对课堂上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生,怎能孤芳自赏?作为教师,面对每一个学生折射出的不同的思维火花,又岂能自顾自地在讲台上做尊者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教学时的“生成点”。
我以《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学为例:
课的结尾,小陈同学高举小手:老师,我发现这里“一动一静”的描写,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小艇是威尼斯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师:是的,这小艇就是威尼斯这座城市的象征。白天的威尼斯热闹、祥和,人们的生活有序、井然,晚上的威尼斯静寂、美丽,人们的生活也画上了一天的句号。
小超:朱老师,我觉得课文的结尾不该是这样的。
师: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
小超:我觉得后面还应该再加一段文字:旭日东升,古老的城市又与他连在了一起。模糊的水蛇,何尝不是又游跃出来了呢?
听了后,我很是欣赏他的即兴写作,意境很美。面对这么一个突然的“结尾”,我该怎么处理呢?
师:同学们,魏超同学觉得课文后面还可以再加这么一段。你们觉得可不可加?并说明理由。
在这样即兴的争辩中,学生对于威尼斯夜晚的宁静又多了另一份独到的理解。
对孩子们来说,课堂上的40分钟是非常宝贵的,当我们的“预设”遭遇“生成”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当语文课堂中的“知识能力”与“生命素养”并驾来袭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当以“推进阅读”为学科特点的教学主旋律时,我们又该如何组织呢?我想我们要秉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自觉发展”的教学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遵循“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法则,相信我们的课堂会闪烁出更多、更亮、更美的光环!
课堂教学之路漫漫,我们要实现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的愿景,就要固本培根,就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贴近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世界。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源头活水”!努力打造学生学习、展示学习、交流学习、深化学习的“生本课堂”,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何侠斋. 现代小学人文教育[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 键 词】 顺学而导;生本课堂;导学;维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节奏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导学作用。“何时导”“怎么导”“导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方向,思维没有打开时,我们要导;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困惑、有难处时,我们要导;当学生获得的信息杂乱无章、不能整合时,我们要导。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今天的学生,学习起点不再是从零开始的那道起跑线,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所以我们要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营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我以张志和的诗词《渔歌子》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已经破解了“斜风细雨”和“鳜鱼肥”这两处景物后所隐藏的密码,那其他还有吗?
生1:我从“桃花流水”这一景色中,体会到了作者向往自由的生活。桃花落在流水中,很舒心的感觉,让作者觉得很美好。
师: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对于“桃花”有着特别的衷情,写下了很多的诗句。
课件出示两句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一枝春带雨,流水此去非人间。”
学生读。
师:读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2:两位作者都写到了“非人间”。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非人间”?
生3:“非人间”就是很美的天堂。
在这一个教学片段中,在引导学生破解“桃花流水”这一景物密码时,学生对于“桃花流水”的理解其实已经很不错了,这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那如何在这一起点上教师再来做“导”学工作呢?于是我及时补学,引入两句相关的诗,并借用“非人间”的理解,使“桃花流水”这美好的感觉深得学生的心理。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上,进行高一层的引导,于是这一“导”就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盲点”
在我认为,“学习盲点”即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困难点等,在课堂中,如果我们能找到学习盲点,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上的偏差,那么势必能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高效。
我以《金钱的魔力》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请你在书上作批注,写写人的的心理。
课件出示:当托德微笑着从“我”手中接过钞票时,心想:( ),于是笑容遍布满脸;当他向那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心想:( ),于是笑容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整个人都呆住了,陷入了窘况。
学生自主学习作批注。
师:谁能先来说说第一处的想法?
生1:“心想:看来,哎呀,这人还是带钱来的,于是笑容遍布满脸。”
生2:“心想:像这种人的钞票,一定不会很大的,于是笑容遍布满脸。”
师:那第二处的想法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1:天哪,这么大的数目,这怎么找得出呢?这人竟然是百万富翁!
生2:哈哈,原来他是个大富翁啊,那可要好好对他呀!
生3:完了完了,我刚才说了些什么呀!我居然得罪了一位百万富翁,太窘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抓住了托德的“笑容”,而作者正是用人物的神态描写将托德这一丑陋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在自读的基础上,借用“小练笔”——描写人物的心理,通过前后的对比、想象说话,帮助学生走进托德这一人物形象。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状态会彼此影响、相互感染,从而形成交流回路。由此可见,寻求彼此的“共鸣点”,关注教学的兴奋点,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我以《清平乐·村居》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本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与同学们分享你的体会!”
生1:我最喜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句,这户人家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锄豆,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我体会到这两个儿子很勤劳。
生2:我最喜欢小儿子,“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从“亡赖”一词中感受到小儿子很调皮,他在溪边剥莲蓬。
生3:我也喜欢小儿子,我是从“卧”这个字中体会到的。小儿子剥莲蓬是躺在地上的,一幅憨态可掬的样。
此时,我觉得这个“卧”字抓得很好,于是我马上追问:“同学们,这个“卧”字我们可以换成哪些字?“
生:“躺”“睡”“趴”……
师:这些字中,你们觉得哪个最好?请说说理由。
接着就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体会到了孩子生活的无拘无束和乐趣。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把“让学”“研学”“补学”这一生本“三学”模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卧”字的妙用,引发出了学生对诗中人物的讨论,那牧童和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真是一字千金啊!此处,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得淋漓尽致。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点”
作为教师,面对课堂上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生,怎能孤芳自赏?作为教师,面对每一个学生折射出的不同的思维火花,又岂能自顾自地在讲台上做尊者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教学时的“生成点”。
我以《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学为例:
课的结尾,小陈同学高举小手:老师,我发现这里“一动一静”的描写,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小艇是威尼斯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师:是的,这小艇就是威尼斯这座城市的象征。白天的威尼斯热闹、祥和,人们的生活有序、井然,晚上的威尼斯静寂、美丽,人们的生活也画上了一天的句号。
小超:朱老师,我觉得课文的结尾不该是这样的。
师: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
小超:我觉得后面还应该再加一段文字:旭日东升,古老的城市又与他连在了一起。模糊的水蛇,何尝不是又游跃出来了呢?
听了后,我很是欣赏他的即兴写作,意境很美。面对这么一个突然的“结尾”,我该怎么处理呢?
师:同学们,魏超同学觉得课文后面还可以再加这么一段。你们觉得可不可加?并说明理由。
在这样即兴的争辩中,学生对于威尼斯夜晚的宁静又多了另一份独到的理解。
对孩子们来说,课堂上的40分钟是非常宝贵的,当我们的“预设”遭遇“生成”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当语文课堂中的“知识能力”与“生命素养”并驾来袭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当以“推进阅读”为学科特点的教学主旋律时,我们又该如何组织呢?我想我们要秉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自觉发展”的教学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遵循“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法则,相信我们的课堂会闪烁出更多、更亮、更美的光环!
课堂教学之路漫漫,我们要实现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的愿景,就要固本培根,就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贴近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世界。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源头活水”!努力打造学生学习、展示学习、交流学习、深化学习的“生本课堂”,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何侠斋. 现代小学人文教育[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