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互动”与“对话”之我见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间相互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这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构建了平等、和谐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那么怎样才能构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对话”是构建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上加强师生平等对话
  
  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关系并不平等,一直是教师统治讲台,一讲到底,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同时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大压力下,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对科任老师产生了逆反心理。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尊重、了解、信任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互动”与“对话”构建民主氛围
  师生间的“互动”与“对话”没有贵贱之分,没有指责训斥的语气,教师以平等、和谐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脆弱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激励。如果老师用权威和命令的口气,只能屏闭学生敞开的心灵和情感交流的欲望。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少一份批评和指责,多一份关爱和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和老师讲真话、讲实话,才愿意和老师交朋友。
  2.“互动”与“对话”尊重学生人格
  教师不能用陈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任何轻视和讽刺都会使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的反感,从此走上厌学之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支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参与到学生引发的问题讨论之中,以此来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正确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感到“我能行”的自我激励,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讨论中允许并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坐下,对积极参与的学生都能画上满意的句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外增进师生心灵对话
  
  学生是教师的劳动对象,而教师又是学生依赖的楷模,所以教师要以完美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言一行都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与学生进行宽松的对话,才被学生依赖和尊敬,同时也才能使学生为实现自己的希望而产生强大的内动力。
  课外与学生对话方式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早上,与学生见面对话;二是早、午自习时,与学生对话;三是课外集体活动时,与学生对话;四是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与学生对话;五是利用休息日家访时,与学生对话;六利用研究性学习、探究性试验、兴趣试验等形式与学生对话,可促进师生间心灵的交流与沟通,相互尊重与理解,这样使师生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三、纸上进行师生情感对话
  
  教师在纸上与学生进行对话,这是师生间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又一种形式,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学生在纸上对话。
  1,利用作业评语与学生对话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在作业本上写几句评语,比只写日期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如果做作业再认真一些,那就更好了”,“能按时完成作业很好,希望继续努力”等批语,这既包含着批评,也包含着鼓励,能增强学生自觉纠正缺点和不断进取的动力。
  2.利用心理日记对话
  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在心理上会产生忧虑和不安,在言语上具有一定的闭锁性。教师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利用心理日记,及时了解学生心灵深处不愿向别人披露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自我教育。
  3.利用纸条与学生对话
  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用纸条传达老师对学生的批评、鼓励、劝告的话,学生很容易接受,当学生收到老师充满关爱的纸条时,从内心会产生一股暖流,生成一份激动,流露一种感激。比如我给学生写了这样几句话:“你最近的化学成绩有点退步,不如前一段时间好,是什么原因,能告诉老师吗?其他几个原先化学成绩比你低的同学这次都已超过了你,你可别放松呀,要继续加油啊!”与差生的对话,力求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扬起自信的风帆。通过这种形式与学生对话,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取得学生的信任。
  总之,师生间的“互动”与“对话”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建立师生友谊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对话要有一种亲切感,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好比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不断修正学生的言行,完美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将“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同时提出,将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并列纳入内容标准,并指出“科学探究”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初中物理课程的一项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将凸显初中物理教学中培
着重分析介绍了建筑物渗漏检测与专家分析的软件系统。提出了系统目标与基本要求,分别从电磁波检测任务模块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总体框架设计,分析了检测数据的渗漏判断及渗漏专家
在铜基材上采用电化学浸镀技术沉积银已成为当今一项热门技术.研究采用了含有添加剂的乙醇溶液作为镀液,沉积的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术(FESEM)和原子力显微术(AFM)加以表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性是教学的“命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如何提高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思品课堂教学的
2009年10月我校开展了校本教研的探索和尝试活动,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是新教师汇报课和中高级教师的展示课。上课、听课、评课已成为教学常规,所有教师都积极、认真地对待这次活动。在相互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促进了专业素质的提高。在这次活动中笔者开了公开课,也听了多位新教师的公开课,感受到了各位教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课堂艺术,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些教师所上的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课改课堂中所存在的一些问
物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物理教育的许多功能特别是其丰富的人文因素值得我们去挖掘。在新的形势下,物理课堂教学需要新的视角和更为广阔的物理教学观。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贴和关怀学生的身心感受,关怀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我们的物理教育既充满智慧和理性又充满人文的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谈一些看法。  一、课堂要充满激励  激励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而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进行观察,要重点观察哪些内容呢?    一、教学目标是课堂观察的重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既包括教师的教学目标,还
对PHC管桩沉桩力学机理的理论方法、试验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等进行系统的综述,采用圆柱形孔扩张理论和Mindlin应力解,分析了开口管桩压入土体时产生的应力场,考虑土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