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山西省将全面进入新高考。如果说从“双基”到三维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那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则是当前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一个标志。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新高考,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屯留一中高一、二年级进行了联合教研。通过教研,我们高兴地看到广大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导学案设计质量进一步优化,课堂实施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调动。所有的这些,都为我们的课堂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照课程改革新要求,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就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迎接新高考,谈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切实确立课堂教学新理念
回顾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重视学科知识的阶段,90年代初是重视基本技能的阶段,21世纪初推出了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三维目标,近期提出重视核心素养。这四个阶段,每一次都是对前一次改革的深化与提升,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四次变化,都指向一个目标,即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本质问题。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促进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向引导理念与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型,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确立课堂教学新观念。具体做到五个转变:1.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美国学者罗宾逊曾言,“我们并非长大了才有创造性,我们是在创造中成长,抑或说,我们是在创造中受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把教学变成真实的知识创造,让以“问题解决教学”和“协助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屯留一中建构实施的“自主 展示‘五环节’塔式推进”教学模式是在坚持了“问题导学”主模式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做到“三有”:在生态上要有舒适感,做到师生和谐、生生和谐、自我和谐;在效率上要有获得感,要不断用学业上的成功来唤醒、激发、强化学生的自信;在素质上要有提升感,理念与思维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因素,教授知识是下策,培养能力是中策,引导理念与思维才是上策。
2.将“双基”优势转化为“核心素养”优势
“双基”熟练本身不是缺陷,而通过泯灭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以牺牲核心素养发展为代价而达成的“双基”才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要转变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强化探究与实践,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入,将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将“告诉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建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听讲”只能留下5%,“阅读”可以保留10%,“声音、图片”可以达到20%,“示范、演示”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实际演练”或“做中学”可以达到75%,“马上应用”或者“教授别人”可以记住90%。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属于告诉式的被动学习。因此,我们要变“告诉”为“引导”,变“被动”为“主动”,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呈现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在课堂上,通过系列的情境化、生活化的问题,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器官综合并用,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质疑、反思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建构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4.将“老师讲了才放心”转化为“学生展示了才放心”
俗话说,“教一遍,胜于学十遍”。我们做教师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认真地从事了几年本学科教学工作后,你会发现此时你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比大学毕业时理解透彻了,把该学科知识学得比以前更好了。这种方法适合于教师学习,更适合于学生学习。我们要积极实践这一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通过小组展示,让组内接受快的学生为了教组内接受慢的学生而学得更好;通过班级展示,让班内接受快的学生为了教班内接受慢的学生而学得更好。这样做,既调动、满足了人人都想表现的欲望和人人都想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又使教人者获得了巨大收获。
5.将传统“教改、教研、培训”三权分立转化为“教改、教研、培训”三位一体
传统的教改、教研、培训三权分立,未形成合力,其做法是用培养名师的标准与方法培养所有教师,大多数教师成了陪衬,效果不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转型,需要教研、培训的配套转型。具体做法是: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研究“怎么教”。首先,明确“好课”的标准:人人参与、手脑并用、同伴互助、规划明确、及时评价、适度竞争、身心愉悦、主动反思。其次确立“听课”的关注点:生态、效率、思维。再者,把握“议课”四角度:本节课课程定位与解读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在哪些方面很成功,暴露出学生还有哪些方面缺陷与不足及后续上课中可以怎样弥补与改善,凸显了教师怎样的优点、潜力点与增长点及对其今后进一步提升有何建议。通过课例研讨分享成果,发现问题,提炼课题,分析成因,制定措施,推动教师教育思想自渐成熟和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精心研制课堂导学新方案
“导学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依据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在分析学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探究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提升理念与思维的学习方案。为适应课改新要求,落实课堂教学新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导学案编写要做到“三优化”:
1.依标扣本,优化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材编写和考试考查的依据;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要求的载体;学习目标是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具体化,是教材编寫意图的集中体现。制定学习目标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解读课标,明确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研究教材内容,研究课后练习题,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准把握难度、进度、梯度、社会生活融合度、基本学情贴合度;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各知识点考查类型、层次与走向,打通教材与课标的联系。科学制定学习目标,确保学习目标既要体现课标的要求,下要保底;又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符合高考试题的考查要求和发展方向,上不封顶,解决好“学什么”“学到什么度”的问题。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用对应的、可测的显性行为动词表述,如了解、说出、知道、理解、说明、阐述、概括、掌握、运用、证明等,使学生能一目了然。
一、切实确立课堂教学新理念
回顾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重视学科知识的阶段,90年代初是重视基本技能的阶段,21世纪初推出了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三维目标,近期提出重视核心素养。这四个阶段,每一次都是对前一次改革的深化与提升,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四次变化,都指向一个目标,即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本质问题。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促进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向引导理念与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型,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确立课堂教学新观念。具体做到五个转变:1.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美国学者罗宾逊曾言,“我们并非长大了才有创造性,我们是在创造中成长,抑或说,我们是在创造中受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把教学变成真实的知识创造,让以“问题解决教学”和“协助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屯留一中建构实施的“自主 展示‘五环节’塔式推进”教学模式是在坚持了“问题导学”主模式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做到“三有”:在生态上要有舒适感,做到师生和谐、生生和谐、自我和谐;在效率上要有获得感,要不断用学业上的成功来唤醒、激发、强化学生的自信;在素质上要有提升感,理念与思维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因素,教授知识是下策,培养能力是中策,引导理念与思维才是上策。
2.将“双基”优势转化为“核心素养”优势
“双基”熟练本身不是缺陷,而通过泯灭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以牺牲核心素养发展为代价而达成的“双基”才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要转变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强化探究与实践,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入,将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将“告诉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建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听讲”只能留下5%,“阅读”可以保留10%,“声音、图片”可以达到20%,“示范、演示”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实际演练”或“做中学”可以达到75%,“马上应用”或者“教授别人”可以记住90%。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属于告诉式的被动学习。因此,我们要变“告诉”为“引导”,变“被动”为“主动”,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呈现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在课堂上,通过系列的情境化、生活化的问题,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器官综合并用,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质疑、反思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建构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4.将“老师讲了才放心”转化为“学生展示了才放心”
俗话说,“教一遍,胜于学十遍”。我们做教师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认真地从事了几年本学科教学工作后,你会发现此时你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比大学毕业时理解透彻了,把该学科知识学得比以前更好了。这种方法适合于教师学习,更适合于学生学习。我们要积极实践这一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通过小组展示,让组内接受快的学生为了教组内接受慢的学生而学得更好;通过班级展示,让班内接受快的学生为了教班内接受慢的学生而学得更好。这样做,既调动、满足了人人都想表现的欲望和人人都想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又使教人者获得了巨大收获。
5.将传统“教改、教研、培训”三权分立转化为“教改、教研、培训”三位一体
传统的教改、教研、培训三权分立,未形成合力,其做法是用培养名师的标准与方法培养所有教师,大多数教师成了陪衬,效果不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转型,需要教研、培训的配套转型。具体做法是: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研究“怎么教”。首先,明确“好课”的标准:人人参与、手脑并用、同伴互助、规划明确、及时评价、适度竞争、身心愉悦、主动反思。其次确立“听课”的关注点:生态、效率、思维。再者,把握“议课”四角度:本节课课程定位与解读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在哪些方面很成功,暴露出学生还有哪些方面缺陷与不足及后续上课中可以怎样弥补与改善,凸显了教师怎样的优点、潜力点与增长点及对其今后进一步提升有何建议。通过课例研讨分享成果,发现问题,提炼课题,分析成因,制定措施,推动教师教育思想自渐成熟和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精心研制课堂导学新方案
“导学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依据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在分析学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探究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提升理念与思维的学习方案。为适应课改新要求,落实课堂教学新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导学案编写要做到“三优化”:
1.依标扣本,优化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材编写和考试考查的依据;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要求的载体;学习目标是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具体化,是教材编寫意图的集中体现。制定学习目标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解读课标,明确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研究教材内容,研究课后练习题,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准把握难度、进度、梯度、社会生活融合度、基本学情贴合度;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各知识点考查类型、层次与走向,打通教材与课标的联系。科学制定学习目标,确保学习目标既要体现课标的要求,下要保底;又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符合高考试题的考查要求和发展方向,上不封顶,解决好“学什么”“学到什么度”的问题。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用对应的、可测的显性行为动词表述,如了解、说出、知道、理解、说明、阐述、概括、掌握、运用、证明等,使学生能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