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重磅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堂理念,根据“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实施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小组合作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多边互助,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小组合作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發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应用只是表面上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实质上,却与合作学习的主旨和精髓相去甚远,因而就出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误解和误用。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流于形式的较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合作过急、过短
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甚至无效。小组利用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不高,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全员参与,小组合作大打折扣。到底哪些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哪些不需讨论,把握不准。部分课堂提问方式效果差,如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有的教师先把学生喊起来再提出问题,结果只有这一个学生认真思考。还有的课堂,在合作学习一开始,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不够,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二、合作过简,合作流于形式
有些教师仅为合作而“合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即使学生单独就能解决的问题,也让学生合作讨论,这样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惰性,对合作学习丧失积极性。很多学生趁小组合作交流之际聊天,脱离课题闲聊,做小动作,尤其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有些学生把小组交流当成简单的对答案,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有些小组把合作交流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相互不交流,这些都导致小组合作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三、分组不合理,合作技能弱
对于一个小组,组内的成员只是硬性的按照不同能力相互合作,以兵教兵的模式组合在一起,教师较少考虑小组内成员的性别、性格、文化背景,致使某些时候学生的合作交流出现问题,最终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影响。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时,组内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无组织无纪律,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学习上的强者各自抢着说,而弱者却成了旁观者,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大家有可能发现,好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参与的更多,有的时候,一个好学生可能一节课发言达十多次,这样使更多的困难生成了仰望者,久而久之他还有自信吗?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而且好学生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致使他们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不再进行思考。
纵观以上种种,小组合作使课堂貌似热闹非凡,但是因为缺乏理论指导的源头,缺乏教师精心策划的活水,事实上这样的课堂仍然是死水微澜。长此以往,学生将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削弱对课堂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可能出现从原来的教师“满堂灌”改为现在的学生灌学生的“满堂灌”,背离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在摸索尝试中发展完善的,也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小组合作也不例外。我以为小组合作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它是和自主、探究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应从理论上寻求依据,努力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
(胶州市第二中学)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应用只是表面上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实质上,却与合作学习的主旨和精髓相去甚远,因而就出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误解和误用。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流于形式的较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合作过急、过短
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甚至无效。小组利用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不高,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全员参与,小组合作大打折扣。到底哪些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哪些不需讨论,把握不准。部分课堂提问方式效果差,如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有的教师先把学生喊起来再提出问题,结果只有这一个学生认真思考。还有的课堂,在合作学习一开始,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不够,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二、合作过简,合作流于形式
有些教师仅为合作而“合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即使学生单独就能解决的问题,也让学生合作讨论,这样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惰性,对合作学习丧失积极性。很多学生趁小组合作交流之际聊天,脱离课题闲聊,做小动作,尤其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有些学生把小组交流当成简单的对答案,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有些小组把合作交流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相互不交流,这些都导致小组合作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三、分组不合理,合作技能弱
对于一个小组,组内的成员只是硬性的按照不同能力相互合作,以兵教兵的模式组合在一起,教师较少考虑小组内成员的性别、性格、文化背景,致使某些时候学生的合作交流出现问题,最终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影响。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时,组内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无组织无纪律,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学习上的强者各自抢着说,而弱者却成了旁观者,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大家有可能发现,好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参与的更多,有的时候,一个好学生可能一节课发言达十多次,这样使更多的困难生成了仰望者,久而久之他还有自信吗?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而且好学生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致使他们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不再进行思考。
纵观以上种种,小组合作使课堂貌似热闹非凡,但是因为缺乏理论指导的源头,缺乏教师精心策划的活水,事实上这样的课堂仍然是死水微澜。长此以往,学生将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削弱对课堂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可能出现从原来的教师“满堂灌”改为现在的学生灌学生的“满堂灌”,背离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在摸索尝试中发展完善的,也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小组合作也不例外。我以为小组合作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它是和自主、探究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应从理论上寻求依据,努力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
(胶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