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时代环境变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变了,一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变了。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困难。加上现在的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他们除了学习文言课文,平时很少接触文言文,学完了容易忘记。所以学习的兴趣不浓,有的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具体表现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少;提出质疑,自己理解感悟少;在学习中只是详细的对老师讲的做笔记,课后花时间去识记,把文言文的学变成了单一的接受文言知识的过程。这样就给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运用查资料学习。任何文章都是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理想追求——具有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古人所处的环境差别太大,无法用今天的社会现实去想象。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情感体验较少。所以要完整准确的理解一篇文章,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人生经历。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不难。这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学习陶渊明、杜牧、苏轼等人的文章诗词,离开了他们的生活时代,和个人的人生经历,谁都很难准确把握理解其文章内容,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掌握了这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辛辣讽刺,“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心有余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尽哀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寂寞。不用讲,学生也能明白。只有让学生把作品放到时代的大背景,放到作者人生的经历中来理解,才能更好的,全面的把握和理解,把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和字典翻译课文,学习句子。文言文的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重点词语的积累,优美句子的识记,作品主题的领悟都直接与每个句子的理解有关。在教学中完全不必要句句翻译,字字落实,要充分相信学生。课文中对学习有障碍的字词已经做了注释,那些没做注释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中字词的变化不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断。理解不了的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些字词的义项都有保留。如“通国之善弈者”中的“通”、“之”“弈”“者”,这些字在句中的意思《新华字典》中都能查到。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完成。在教学中只对翻译的方法进行指导,对学生解决不了或者理解不准确的地方加以指导就行了。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作品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朗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在读出句子内部的停动、语气,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调的变化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字词来感受作品的情感、把握作品的内容,体味作品的语言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幸福、艰难沉重、无奈伤感。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四、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感悟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掌握了字词句只是完成了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而通过词语句子感悟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是形成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在和课文点点滴滴的互动感悟中才能有效实现。教学中只要围绕重点词语、句子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他们自己的。作品中的情感价值取向,才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就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这首诗你最喜欢那几句?为什么?这几句给我们什么启示?表现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就会回答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并感悟出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之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缺憾。既然如此,只好各自郑重,对着明月相互祝福了。并进一步感悟到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的情怀。这样就在学生的积极的参与中轻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白话文和文言文是一脉相承的,不同之处在于文言文的词语大多是单音节词,“之、乎、者、也”这类虚词运用较多;有些词语的前后顺序和白话文有所不同;有词语活用的现象等。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的特点,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就能使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
一、运用查资料学习。任何文章都是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理想追求——具有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古人所处的环境差别太大,无法用今天的社会现实去想象。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情感体验较少。所以要完整准确的理解一篇文章,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人生经历。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不难。这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学习陶渊明、杜牧、苏轼等人的文章诗词,离开了他们的生活时代,和个人的人生经历,谁都很难准确把握理解其文章内容,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掌握了这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辛辣讽刺,“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心有余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尽哀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寂寞。不用讲,学生也能明白。只有让学生把作品放到时代的大背景,放到作者人生的经历中来理解,才能更好的,全面的把握和理解,把学习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和字典翻译课文,学习句子。文言文的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重点词语的积累,优美句子的识记,作品主题的领悟都直接与每个句子的理解有关。在教学中完全不必要句句翻译,字字落实,要充分相信学生。课文中对学习有障碍的字词已经做了注释,那些没做注释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中字词的变化不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断。理解不了的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些字词的义项都有保留。如“通国之善弈者”中的“通”、“之”“弈”“者”,这些字在句中的意思《新华字典》中都能查到。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完成。在教学中只对翻译的方法进行指导,对学生解决不了或者理解不准确的地方加以指导就行了。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作品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朗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在读出句子内部的停动、语气,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调的变化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字词来感受作品的情感、把握作品的内容,体味作品的语言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幸福、艰难沉重、无奈伤感。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四、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感悟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掌握了字词句只是完成了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而通过词语句子感悟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是形成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在和课文点点滴滴的互动感悟中才能有效实现。教学中只要围绕重点词语、句子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他们自己的。作品中的情感价值取向,才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就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这首诗你最喜欢那几句?为什么?这几句给我们什么启示?表现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就会回答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并感悟出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之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缺憾。既然如此,只好各自郑重,对着明月相互祝福了。并进一步感悟到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的情怀。这样就在学生的积极的参与中轻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白话文和文言文是一脉相承的,不同之处在于文言文的词语大多是单音节词,“之、乎、者、也”这类虚词运用较多;有些词语的前后顺序和白话文有所不同;有词语活用的现象等。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的特点,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就能使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