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群肥胖率的现况调查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j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55-01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老年人群的超重、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现状。方法 以上海市某社区315名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为调查对象,分别以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百分含量为诊断指标计算该人群的超重率、全身性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以10岁为组距,将年龄分为40~49、50~59、60~69、70~四组,统计肥胖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结果 以BMI为指标,总人群超重率为41.6%,肥胖率为14.3%,其中女性肥胖率为13.6%,男性为15.5%。中心性肥胖率以腰围为指标女性为58.8%,男性为30.2%;以腰臀比为指标女性为76.9%,男性为 37.9% 。体脂超标率女性为72.1%,男性为 67.3%。女性40~49岁年龄组体脂百分含量超标率为42.5%,而50~59岁年龄组达到81.3%,呈现突发性增长。结论 1.中老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现象严重,绝经前后的女性尤需注意体脂迅速增加问题。2.在调查老年人群肥胖状况时,仅采用BMI为指标会大大低估其肥胖水平及相关危险性,宜采用BMI、腰围、腰臀比和体脂百分含量相结合的综合指标。
  【关键词】 中老年人,肥胖,中心性肥胖
  我国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公布我国现有超重和肥胖者共2.8亿人,其中超重者为2.15亿人,肥胖者为6844万人;成年人为2.6亿人,其中超重者为2亿人,肥胖者为6000万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肥胖可高度增加2型糖尿病、胆囊疾病、血脂紊乱、代谢综合征等的危险性,相对危险度大于3;中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性,相对危险度为2~3;轻度增加某些癌症、生殖激素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生殖力下降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2[1]
  现在我们衡量肥胖常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有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it,WC)、腰臀比(waist to hip nation,WHR)及体脂百分含量(F%)等。体质指数是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中估计肥胖程度的最实用的指标,被定义为千克体重除以身高平方米(kg/m2),用體重指数来衡量身体肥胖状况比单纯用体重来衡量更精确,是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标准参考[2]。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以BMI25.0~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但是此标准是以西方人群的研究数据为依据制定的,许多研究报告指出,在不同的研究人群中肥胖人体测量学指标的适宜切点有所不同,一些亚洲国家也逐渐认识到这个标准可能低估了肥胖对这些国家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合本国的诊断标准。我国的成年人肥胖测量指标为,成年人28>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心性或腹型肥胖。腹型肥胖诱发多种慢性病的危险较全身性肥胖更大。腰围和腰臀比能较好的反映体内脂肪分布情况,是腹型肥胖较好的判断指标。WHO制定的标准是男性WC>102cm、女性WC>88cm或男性WHR>1.0、女性WHR>0.85为肥中心性肥胖。我国的标准是男性WC>90cm,女性WC>80cm。体脂含量一般都以男性F%>25%、女性F%>30%定为肥胖。肥胖的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多样,现尚无统一的金标准,应用上宜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合理应用。
  本课题通过对上海市某社区中老年人进行健康调查,分别以体质指数和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百分含量为主要判断指标,初步了解该社区居民的超重率、肥胖率以及腹型肥胖率,并对不同类型的肥胖患病率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能综合评价中老年人肥胖状况及危险性的指标。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卢湾打浦社区作为研究社区,从中抽取320名40~74岁中老年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上海居住满一年以上;剔除标准:畸形、残疾、丧失劳动力者或严重神经官能症等不能准确提供病情或不能配合观察者。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工作状态,疾病史等。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脂百分含量等。将获得的有效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利用EXCEL软件的筛查命令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检查,如有错误及时纠正,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以2490cm,女性WC>80cm或男性WHR>0.9,女性>0.8为中心性肥胖;男性体脂>25%,女性>30%作为诊断标准,分别计算出该调查人群的全身性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并对这两种不同型肥胖的患病率进行比较和评价,同时以10岁为组距,将年龄分为40~49、50~59、60~69、70~四组,统计肥胖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具体测量方法:1)身高和体重 用标准立式身高计和标准体重计测量身高、体重。受试者直立、两脚后跟并拢靠近量尺,并将两肩及臀部也贴近量迟。测量人员用一根直尺放在受试者的头顶,接近受试者的头皮,读取量尺上的读数,准确至0.1厘米。身高为脱鞋后测量的净身高,体重为空腹、脱去外衣的体重。根据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计算出各个调查对象的体质指数。2)腰、臀围 腰围测量方法是让受试者直立,双脚并拢身体直立,腹部放松,保持自然呼吸,用一根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软尺测量腰部肋下缘与髂骨上缘间中点(近似于受检者坐侧弯腰折线处),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经脐外围为准,紧贴而不压迫皮肤。测量臀围时皮尺水平放置在臀部最丰满的部位,读数精确到0.1cm。3)体脂采用TANITABODY COMPOSITION ANALYZER TBF-410型体脂仪通过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测量时要求所有被测者均着单衣,脱去鞋袜。   2 调查结果
  一共获得315份有效数据,其中女性199人,占63.2%,男性116人,占36.8%。
  2.1 以BMI为指标
  以24  超重率和肥胖率女性都低于男性,但经卡方检验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
  2.2 以腰围和腰臀比为指标
  分别以腰围女性>80cm,男性>90cm;腰臀比女性>0.8,男性>0.9为中心性肥胖。由数据可知,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以BMI为指标的肥胖率,尤其是女性。对女性和男性的中心性肥胖率进行卡方检验,χ2=24.04, P<0.05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显著高于男性。
  2.3 不同年龄组肥胖情况
  以10岁为组距,把男性和女性各分成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四组,分别按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体脂百分含量四个指标计算其肥胖率。女性40~49岁年龄组体脂百分含量超标率为42.5%,而50~59岁年龄组达到81.3%,呈现突发性增长。这可能与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处于绝经前后,体内各种激素的变化导致体脂大幅增加有关。男性和女性相比,随年龄增长体脂及肥胖率增加的幅度较均匀,在60~69年龄段达到最大。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社区为典型的上海中心城区,离退休的老龄人占有较大比例(78.1%)。根据调查人群中有41.6%超重,14.3%达到了肥胖标准。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上海地区资料,对老年人的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分别为35.33﹪、5.17﹪和17.43﹪。其中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非常显著低于本次调查得到的结果。按照上海居民近年来生活水平及方式的改变程度不可能导致肥胖率有如此高的变化,除了样本人群有所不同外(2002年的样本包括郊县人群,而本次调查的社区为典型的上海中心城区),实验质控水平,检验指标有所差异等可能也是部分原因。
  结果显示,以BMI为指标,女性全身性肥胖率为13.6%,男性为15.5%;而以腰围和腰臀比为指标的中心性肥胖率无论男女都明显高于全身性肥胖率,其中按腰围女性中心性肥胖率为58.8%,男性为30.2%;按腰臀比女性更是达到了76.9%.分析体脂可以看到女性脂肪的超标率达到72.1%,男性为70.2%.说明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这一特殊人群中,仅仅用BMI这一指标会大大低估肥胖状况及其所带来的危险性。BMI是评价人体超重、肥胖与否最常用的指标,能够较為直观地反映个体和群体的肥胖程度,它排除了身高对体重的影响,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体脂肪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到其局限性。如对肌肉较发达的男性或有水肿的病人,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而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腺垂体及各种内分泌功能下降,导致人体代谢失去平衡,细胞功能显著下降,机体对糖、脂的代谢能力也随之下降,加上他们多已退休赋闲在家,日常活动量通常较低,这些原因都会造成老年人体内肌肉等瘦体组织群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且与年轻人群相比他们在摄入等同能量时更易囤积脂肪,且脂肪往往分布异常,极易储存于腰腹部,因此,即使某些人BMI并未达到肥胖程度,但腰腹部脂肪已经超过正常标准,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心性肥胖率显著高于全身性肥胖率正是这个原因。而中心性肥胖对健康的危险性更大。Wang 等也认为,亚洲人不适宜以BMI来判断肥胖,而这种不适宜在老年人身上尤为突出。因此,在判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肥胖与否以及危险性时,采用BMI和腰围、腰臀比及体脂含量相结合作为综合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仅仅用BMI会大大低估老年人肥胖的患病率。
  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老年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显著高于男性。国内外学者对肥胖的多项研究结果也表明,肥胖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形成肥胖患病率两性差别的原因可能有:①体内性激素的差异,性激素参与调节体内脂肪贮存、分布和分解;②基因的差别所致;③在社会和家庭承担角色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上海市该社区中老年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高达58.8%的患病率(按腰臀比更是达到了76.9%),可以间接反映全市乃至全国大中城市老年女性腹型肥胖高发的现实。可以预见:在全市乃至全国类似经济较富裕的大中型城市地区,中老年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可能都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分别统计不同年龄段的肥胖率可以看到,女性40~49岁年龄组体脂百分含量超标率为42.5%,而50~59岁年龄组达到81.3%,呈现突发性增长。男性和女性相比,随年龄增长体脂及肥胖率增加的幅度较均匀。这可能与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处于绝经前后,体内各种激素的变化导致体脂大幅增加有关。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逐渐分泌减少,孕激素分泌停止。而雌激素及瘦素_脂联素水平的改变可使胆固醇水平升高,各种脂蛋白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率降低,这些可能会造成血脂代谢紊乱短期内出现体脂迅速增加。因此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更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防止体脂的迅速堆积造成中心性肥胖。
  综上所述可得出:中老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率显著高于全身性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的严重性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心性肥胖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老年女性脂肪分布不如男性均匀,前者更易囤积于腰腹部。女性在绝经前后体脂和中心性肥胖率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这部分人群尤其需要注意体脂堆积问题。在诊断老年人群肥胖与否以及相关危险性时,宜采用BMI和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百分含量相结合的综合指标。尤其对老年女性,仅采用BMI为指标会大大低估其肥胖水平。
  参考文献
  [1] WHO/NUT/NCD.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 Gneva:WHO,1997,3-5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Technical Report Series,No.894)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72-01  【摘要】目的:研究结石情况和调整患者饮食结构的关系。方法:对290例泌尿系结石进行研究,把他们任意分为2组,一组依据结石成分分析调整饮食情况,另一组按照传统治疗方法,可以运用多喝水等方法,不作饮食结构的调整。观察2组的复发情况;结果:调整饮食结构的组有11例复发,没有参与饮食结构调整的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59-02  【摘要】目的 观察和研究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 对198例社区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9例.干预组采用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门诊随诊教育,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在空腹血糖控制有效率的情况。结果 在进行健康教育干预6个月后,干预后干预组病人空腹血糖控制有效率为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70-01  【摘要】目的:比较肿瘤科行双人上夜班与单人上夜班护士心理压力对工作、生活、精神、情感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为制定人性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国内外常用的症状自评量表对肿瘤科1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超负荷的工作量,对单人护士夜班在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状况等所产生的危害均高于双人护士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73-01  患者女性,44岁,以“怕热、心悸、消瘦1年,发热10天”之主訴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怕热、心悸、消瘦,2月内体重下降数斤,伴多汗、脾气烦躁。活动后胸闷、气短,经休息后可缓解。到当地医院查“心电图示:心房纤颤;血常规示:WBC 3.8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中性粒细胞2.4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75-01  【摘要】在竞争力日益强化的市场背景下,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大专药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开展有效的就业工作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促进大专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大专药学专业学生就业概况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大专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有效性工作指导进行探讨。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67-01  【摘要】目的 探索用IKAP理论“一对一”健康教育方法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影响 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用IKAP理论“一对一”健康教育方法和门诊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分组对比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掌握健康知识和改变健康行为的信念和态度、行为改变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66-01  【摘要】目的: 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此系统的运行对我县的结核病控制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利用网络数据进一步了解解全县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对2012年结核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为我县今后肺结核病的管理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57-0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很多健康问题,因此健康体检日益受到医疗机构和全社会的重视。 对2011~2012年度在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中常规接受甲状腺超声检查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体检人员均来自台州市路桥区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65-01  【摘要】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教育内容与形式简单化、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有效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提升护士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护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其模式不能拘泥于形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76-01  1、应注意补充质优量足的蛋白质,以抵抗射线对蛋白质的破坏。如牛奶、瘦肉、鸡蛋、豆类、肉皮、蹄筋等。  2、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B1、B2、A和C,如各种新鲜蔬菜、水果、杂粮等食物,以抵抗射线对体内酶系统的破坏,稳定酶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正常新陈代谢,保护机体各种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