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和右手等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tr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手与右手在外形上看几乎是双胞胎,但从他们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命运便注定他们所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
  刚出生时,左手与右手一样细嫩,一样不灵活,什么事也干不好。右手就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练好本领,将来做好多好多事情。于是,他开始学写字,从“一、二、三”练起;他开始学画画,从最简单的线条开始;他开始学本领,练习使用筷子挑拣那些细碎的物品……他每天都很刻苦,可是他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他每天都觉得自己离追求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左手看到右手折腾个不休,暗自笑了:这右手呀,可真够傻的,有时间不休息,这样折磨自己,还把自己弄得这么憔悴,这是何苦呢?左手寻思:人生苦短,还是想想自己明天的快乐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手右手都已长大了,右手当初的细嫩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水泡、老茧,但他不在乎,因为他已经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的画价值连城,他的书法享誉一方,右手感到很幸福,虽然自己丑了些,又没有左手那些华美的装饰,但是他觉得自己很充实,特别是当他看到美因他而诞生时,他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员。左手呢,变化不大,质地还是那么光滑细腻,线条还是那么柔美流畅,特别是他和粗糙的右手一起出席某个公共场合时,升腾在左手心中的是骄傲,是自豪,还有些许对右手的鄙夷。
  左手和右手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继续前进着,如同两条平行线一样,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之间永远有那么一段距离。
  (指导老师:邹咏梅)
  
  另起一行
  吴予珩
  
  写作文时,许多老师都会说:写完一节,要另起一行写第二节。
  另起一行,这是一句很有用的话。
  小时候我曾经学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古筝,当时我很想努力地弹好,可是,大概当时我太小,也可能是没有天分,不论我怎样用功也始终弹不好。直到有一天老师对妈妈说:“这孩子不行,学点别的吧!”
  当时我哭了,发誓再也不碰古筝。老师的话很打击我,为此好几个月闷闷不乐。爸爸见我这样,一天突然饶有兴趣地问我:“有没有心情去学书法?你不是很喜欢历史吗?”
  爸爸的话点醒了我,我喜欢的历史是用笔记录下来的,我可以通过这些古老的汉字去追寻千年以前人们的所见所想。
  我“改行”了,凭着对历史的热爱,我很快融入到一个神奇无比的世界中去了。每一个字的故事我都认真领会。八年过去了,我小有收获,并且明白: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勇气、信心、理想、毅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路上要懂得放弃,懂得“另起一行”。
  如果一个人懂得搏击激流的技巧,那他一定懂得在什么情况下断然退出;如果一个人懂得减小前进的损失,那他一定懂得改变方向。有些理想并不适合我们,而最适合我们的,才是正确的理想。
其他文献
1931年,衡山聂氏出《崇德老人八十自订年谱》,年谱主人崇德老人为曾国藩之女曾纪芬。曾纪芬生于咸丰二年(1852),这部年谱是她的八十岁自述,也是一部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名门女性视角下社会生活礼俗变迁的口述实录。文中记载了曾国藩规定子女婚嫁资费限二百金之事,被当时人据以赞誉文正公“持躬之俭、治家之严”。1932年,《兴华》及《纺织周刊》等先后刊载的曾纪芬《廉俭救国说》,更为详细记录了二百金奁资使用情
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生于1077年,即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卒于1148年。年七十二。官至左丞、户部尚书、大学士。叶梦得文学造诣了得,其晚年隐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卞山石林谷,以读书、吟咏为乐,自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  叶梦得的先祖曾任吴越国刑部侍郎,曾叔祖叶清臣也是北宋一代名臣,母亲晁氏为“苏
随着明代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自由商人)的扩大,手工业工人及雇佣关系的出现,到了明中叶,思想上开始开明、活跃,出现了一批对后世有广泛深远影响的科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如汤显祖(1550—1616)及其“玉茗堂四梦”、徐霞客(1587—1641)及其游记(也是地理学著作)、宋应星(1587—约1666)及其《天工开物》、徐光启(1562—1633)及其《农政全书》。其中,李时珍(1518—1
就算你走遍天下,见过各种姿态和脾性的虎,也不可能与一头爱喝酒的虎偶然交集。他不在山林出没,只在人世悠游;他未曾遭遇过好汉武松的拳打脚踢,却历练过比死亡更可怕的残酷和冷漠;他的风雅从不追求脱俗的效果,俗世的声色犬马居然无法将他的虎气消磨。  这头虎,绘画吟诗时不可无酒,呼朋唤友时不可无酒,止痛疗伤时不可无酒,寻欢作乐时不可无酒。琼浆玉液源源不竭,激活了他的天才,救赎了他的灵魂,也决定了他的命运。  
新見刘文典(1889-1958)致吴宓信札一通。对研究刘氏生平及刘、吴二人交往事迹颇有助益,值得深入探研。为便于考述,笔者酌加整理。转录信札全文如下:  雨僧先生左右:  久不晤,念甚。忆往岁在清华园时,承询樊山《彩云曲》“郎主空嗔梁玉清”之出典,当时深愧读书太少,未能奉答。近来昆明。无故书雅记可读,唯以翻检短书杂记假日销忧。偶见前人作诗亦用此故事,乃知其概要与出处,谨摘录如下,文繁,不能全钞也。
我的外祖父去世三十多年了,我每每回到家乡,都要回到有着一百一十五年沧桑历史的母校——贵州都匀一中走走看看,看到外祖父那辈人当年留下的校训,看到校史室里外祖父的旧照、用过的辞典和墨宝,再想到我家几代人多与都匀一中渊源至深,心中便生无限感慨。夜灯下读着外祖父留下的日记,便会想起小时候他老人家第一次指点我读诗的情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是他老人家教我读的第一首诗。  外
一  降及近世,中国遭遇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民族文化之自信跌至谷底,一大批有识之士逢此巨变,进退失据,乃纷纷以西学启蒙为职志,对传统文化疾之已甚,必欲灭之而后快。1912年1月19日,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同年2月8日,上任伊始的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宣称“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以此为废除读经辩护及
谷林原名劳祖德,大半生从事会计工作,晚年写作自娱,著述不多,但颇为识者所赏。有论者由谷林想到了曾做过会计的英国散文作家查尔斯·兰姆,对此,谷林倒是有一番特别的自嘲:“兰姆当了三十六年的小职员,他牢骚满腹地说,他生平的伟大著作,都已被锁藏进东印度公司的账桌抽屉里。世上以会计工作终其身,直至退休的男男女女,只恐怕不止成千上万,但像查尔斯那般发牢骚动人听闻的有几个呢?”谷林自认为“不敢去盲目与之攀比”,
我父亲刘再复非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黎明即起”,每天早晨五点便进入写作状态,从五点到九点,这是他的黄金时段、创造时刻。数十年的“一以贯之”,使他著作等身,仅中文书籍就出版了一百二十五种(五十多种原著,七十多种选本、增订本、再版本)。我从读北大开始,就喜欢他的片断性思想札记,那时札记发表的并不多,但因我是“近水楼台”,所以还是读了一些,比如《雨丝集》。出国之后,他思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竟然写
也许可以说,二十世纪的潮流是革命。革命话语下的文学,其主体自然是革命。  新文化运动及其“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走过一百年了。境内外坊间,文学史不知写了多少,大都是先有一个框,然后截取一个维度解读,看似全面,实则蜻蜓点水,泛泛者多。它们大都忽略了鲜活的个体细节,忽略了参与文学活动的人——他们生命的体验过程,他们的所思所想,点点滴滴。这套“文学回忆录”书系,正是基于此,让作家自己说话,说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