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古代英雄?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hexia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二次教《勾践灭吴》,用的是人教社2003年6月版的教材,这篇课文文面并不艰深,我用一课时指导学生梳理文字,解决了阅读障碍之后,就布置学生准备讨论勾践这个人物形象。我把《国语》中未经删节的《勾践灭吴》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研读;另外,要求他们课外收集有关“吴越之争”的其他史料,如《史记》《越绝书》《东周列国志》《绍兴县志》等,比较全面地了解勾践其人;同时,引导他们上网搜索一些评价勾践的文章,阅读后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
  由于准备充分,课堂讨论十分激烈,一开始,就形成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肯定方认为勾践在丧国失土、几近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存志复国,历经磨难,备受屈辱,卧薪尝胆,苦身焦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得报仇雪耻,这样的“领袖人物”是无愧于“古代英雄”称号的。一位同学说:“勾践退居会稽山时,为了求得贤士助其退吴,十分恳切地承诺‘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文种当面批评他临时抱佛脚——‘无乃后乎’,勾践不但没有‘龙颜大怒’,反而非常虚心地说:‘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又诚挚地握住文种的手,与其共商救国大事。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做,是很不容易的,至少他那份诚挚很感人。”有一位同学对勾践体恤下民的做法深为赞赏:“人家儿子死了,勾践不但减免其赋税,还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又下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宦纳其子’这种做法同今天政府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没有什么两样,这么好的国君,深得民心,当然配称‘英雄’。”另一位同学强调,勾践的“英雄”精神,主要体现在忍辱负重、百折不挠、誓死复仇的男儿气概上,这种精神后来发展成为“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的共识,勾践作为古越国英雄的地位不可动摇。其他同学七嘴八舌也补充了不少勾践的“优点”,归纳起来有:奖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施惠百姓;礼贤下士,鼓励学术;济贫扶弱,凝聚人心;躬亲耕织,发展生产;激励士气,赏罚分明;等等。继后,一位同学联系现实,作了类似总结的发言:“勾践是我们绍兴的先贤,他的不忘国耻,终于雪仇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绍兴后人,包括周恩来、鲁迅。我认为勾践总体上应该得到肯定,小毛病是受到历史的限制,不必大做文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在绍兴市委、市政府不是引导大家在探讨‘胆剑精神’吗?我以为‘胆’就是‘卧薪尝胆’,‘剑’就是报仇雪耻。都发源于勾践,我们应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这份文化遗产。”
  然而,认为勾践不配称古代“英雄”的声音更多,情绪也更激烈。一位同学说:“课文删去了一段文字,那段文字正好暴露了勾践的一个污点,他们‘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并引诱说,只要能为越国效力,‘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用‘美女炮弹’轻而易举地把吴王宠臣伯嚭拿下,这种手法今天就叫‘色情贿赂’,而且,尝到甜头,得寸进尺,后来还要进一步把大美女西施当作最厉害的武器送去对付敌国。尽管当时越国处在危难关头,但用这样的手段终究显得不够光明正大。这等‘英雄’,恐怕连‘鸡鸣狗盗’之徒都不如。”又一位同学站起来激动地说:“文种与范蠡是越王勾践的两个最重要的谋士,也可以说是勾践复国雪耻的总设计师和大功臣,可是,两人的结局一逃一死。我在《吴越春秋》上看到这样的记载:‘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后来又进一步觉察到勾践有诛杀功臣之心,就在月黑风高夜悄悄地逃命去了,走之前他给文种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后来,勾践果然赐剑给文种逼迫他自杀,可见勾践并非诚信仁义之人。”接着又有好几位同学历数勾践的“不是”:西施对勾践来说应是立了大功的人,但勾践灭吴以后,却把西施看作“女祸”,残忍地将她抛入钱塘江淹死;为了吓退敌人,勾践居然让三百人敢死队在阵前集体自杀,如同邪教一般血腥、无人道;勾践为达目的,不惜尝粪,不但有丧国格,也有丧人格,没有半点大丈夫宁折不弯的气概;勾践先前丧国,还不是因为贪图享乐,麻痹轻敌所致?勾践雪耻之后,不但诛杀功臣,而且迅速腐败,李白《越中览古》诗中“宫女如花满春殿”句可以为证。如此这般,都言之有据,不能不令人信服。还有一位同学介绍了一篇网络文章,并谈了自己对勾践的总体看法:“勾践是一个政治人物,一切都围绕着政治转,他的虚伪和玩弄权术都让人没有好感。第一,他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爱惜和尊重百姓,人民不过是他复仇和作战的工具,他采取一系列惠民措施的目的就是让百姓心甘情愿为他效力。第二,百姓请战,他再三推辞,并且一再声明他不值得人民为他而战,但他这样苦心经营不正是为了进一步激发人民的斗志,最终实现报仇雪耻的目的?第三,他攻打夫差明明是为了一己私利私怨,却一再强调是替天行道,‘助天灭之’。以上种种足见勾践的虚伪和狡猾,可以说他是一个缺少诚恳与悲悯之心的人。我在读《勾践灭吴》时,总觉得勾践时时处处都在演戏,演给敌人看,也演给越国百姓看,他是一个高明的演员,不但骗了古人,甚至也骗了今人,刚才不是有同学说他‘很诚挚’吗?”
  整节课,气氛十分活跃,参与面相当广,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前半节课肯定方略占上风,后半节课则几乎一面倒,倾向否定方。其间,几经争论,高潮迭起,智慧碰撞,机锋每现,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时间也似乎过得特别快,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尚欲发言,只是已近下课,只得打住。
  最后,我作了一个小结: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主流意识一般从积极方面去挖掘,肯定其“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姑且不论其是否同勾践本人吻合,只从结果看,只从宣传教育的正面作用看,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塑造民族精神总该引人向上;而知识界的眼光,却往往落在勾践的人品上,纵观勾践一生,他的所作所为的确可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八字来形容,所以有人把勾践称为“政治动物”,认为他集虚伪、阴险、狡诈、残忍于一身,刚才也有同学谈到类似的观点。这是不是说明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如同一座峥嵘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的“景色”是不一样的?如果加上“滤色镜”,拍出来的“景色”就更不一样了。所以,还是把原汁原味的“勾践”端上来让同学们自己去品味更好一些,不要加油添醋,更不要掐头去尾,相信同学们定能弃去糟粕,汲取精华,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的总结发言,并没有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式的“二值”判断,因为这节课我的初衷即为个性化阅读,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培养“独立精神”;更何况,勾践的确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其固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恰恰就是教材的“卖点”,今人又何必自作多情硬要把他美化成“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呢?不是说断臂维纳斯才是“美的极至”吗?也许有缺陷的勾践才是真正让人感动的勾践。
其他文献
跨学科共读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融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大体现。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二中学经过对初中师生跨学科共读一本书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做法与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将阅读视为语文学科的“专利”,阅读方法单一,对阅读文本缺乏深入、多元、立体地解读。二是忽视非语文学科的阅读及相关指导,导致学生获取知识遇到障碍,自主学
“我们”这个词在《大雁归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共出现了十多次,其中多处做定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沼泽”“我们的农场”等。事实上,去掉这些做定语的“我们”,文章语言会更精练,意思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个似乎可有可无的词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是第一人称复指,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又包含了哪些对象呢?对这个词语的思考是否可以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呢?  以下是该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中提出的创作理论,至今虽已历千年,但读来仍觉鲜活,富有生命力。面对今年全国各地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一百多道作文试题,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白居易的这两句话能够表明今年作文命题的主流。  今年全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面临的大背景主要是:南方冰冻灾害、奥运圣火传递、汶川大地震。尤其是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动世界,震动每一个人的心灵。通常的命题
吴树勋  男,1937年生,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中学特级教师。1951-1957年就读于石家庄师范学校。1961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分配到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直至退休。曾获“北京市普教系统先进工作者”“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曾任国家教委第一届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普教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著有《童心美》《跟我画》等美术系列丛书30余
李节:阅读教学占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多数课时,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改善阅读教学。关于阅读教学,您提出了“两个转向”的观点: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请问您是怎么注意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这样两个转向的?  王荣生:这两个转向,是从阅读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我们正在试图推进中小学阅读教学往这两个方向发展,努力促进这两个转向。语文课堂教学,要点其实
新闻列入高中选修课以后,很多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搜集社会热点进行新闻写作,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得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机会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在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成长。这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空前繁荣的时代,每天都会面对各种新闻报道。阅读新闻,不仅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热点的一个重要
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前解读文本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解读文本难免会受到原有观念、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解读中按图索骥,缺失了自我的独特理解与体验,缺失了对文本的理性分析与把握。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先生的《解读语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找到了理性分析与把握文本、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的门径。  这门径在哪儿?书中钱理群先生说:“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不应该是某些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泰斗亚里士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古希腊悲剧中的扛鼎之作,自问世以来,“不仅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持久话题,而且成为影响整个西方思想史中一个永远的神话。”本文通过感性呈现下的俄狄浦斯的人物形象,来分析理性观照下俄狄浦斯对人的本质的思索,最终实现人物性格的升华。    一、感性呈现下的人物形象    在本剧的开场中俄狄浦斯以一个理性王的身份出现,他依靠
李节:在这次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看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上语文课,让我们眼前一亮。爱听故事的确是孩子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故事点亮课堂,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您怎么看?  贾志敏:我们小学语文是基础语文,是儿童语文。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善于讲故事,每一个老师至少要储备100个故事,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用故事来点化孩子,用故事
古文史类典籍中只有“疆埸(yì)”或者意义相类的“沙场”,绝没有用“疆场”的。谓余不信,不妨去翻查一下汉语工具书(指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到清代为止,较大型语词类的词书,莫过于康熙时代的《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算“钦定”的。晚近的如《辞通》《联绵字典》《辞海》及商务版《辞源》,均足证余言之不虚。这些词书都没有“疆场”而只收录了“疆埸(yì)”(或“沙场”),因为古文献中本没有“疆场”这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