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的直观意识和自觉行为,才能有效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遵循大众化的传播规律将大众化的原则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科学生活观;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是人的问题;二是人與自然的问题;三是人与社会的问题。这些其实都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主要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这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理论基础,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由革命的意识形态转向建设的意识形态,从意识形态化的马克思主义转向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一理论成果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谈到关于人的问题,自然应当“以人为本”。但问题在于,人的“本”到底是什么?人又以什么为自己的”本“呢?这可能是一个我们长期忽略的问题。笔者认为,人类以自己的生活为本,生活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人类每天要面对的是生活。只有解决了人类究竟如何生活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观念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明确我们这个世界究竟该如何发展。而这样的观念就是科学的生活观。用科学的生活观去创造生活、去认知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内化的精神追求同物质追求相结合,已内化促外化,从而外化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需要紧密联系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群众化、常识化、生活化,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之在普通大众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群体习惯、伦理道德中积淀成为约定俗成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准则。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观念系统,需要科学生活观这样一种价值观念的支撑,科学的生活观是一种理性的能够正确把握本质和规律的生活观。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的,也很难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大众化,科学的生活观不是一部分人也不是一部分群体的发展观,而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大众化的生活观,因为科学的生活观深深地制约着科学发展观。
一、当代中国人生活观的缺陷
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在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获得长足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面对着无穷诱惑,国外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思想意识形态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情况之下,我们要树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生活观是当务之急,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传统的生活观与生活方式开始离我们渐趋渐远,而我们又不能及时用新的科学的生活观与生活方式去填补,于是,问题接踵而至。
(一)就是消费主义观念的日益盛行
消费主义生活观是一种主要把消费,尤其是物质消费品的消费作为重要内容的的生活观以及生活观念方式。这种消费主义生活观在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世界很是流行。但是中国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逐渐告别物质消费品的“短缺”与“匮乏”,这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好事,但部分中国人与此同时也走上了消费主义的道路。就消费时不再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是的挥霍无度,浪费严重,一些中国人在很多方面还远远超过西方人。在消费主义的诱惑下,部分人开始信奉物质“越多越好”和“越奇越好”的观点。在整个社会的消费中有一下几个多:买的多、用的多、扔的多。从而出现衡量一个人生活得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是他拥有多少物质和消费掉多少资源。人们不仅追求的多,还追求的奇。很明显,这种消费主义生活观与生活方式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不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同时也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一种否定。因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主义观。
(二)由“系统的世界”到“生活的世界”
“系统世界”日益主宰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出现了系统世界殖民化的倾向。欧洲大思想家哈贝马斯有一个理论叫做两个世界的理论。他说当今世界有两个,一个叫系统世界,另外一个叫生活世界。他说的系统世界是现代资本主义建构的世界,就是市场关系和权力关系。今天这个系统世界太强大了,产生了系统世界的殖民化,就是本来是不该由权力和金钱主宰的领域都被它主宰了。系统世界里面运用的是工具理性,怎么样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很多经济学家讲的,人是什么?就是理性人。于是,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人们将在系统世界里运行的原则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利益、权力关系,社会中一切行为都成了市场关系、金钱关系、契约关系主导的行为。我们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伦理世界逐渐萎缩,事实与价值开始分离,生活开始失去意义。显然,这是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也是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
二、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无论物质条件多么的丰富人类之所以到今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能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也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一个主要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以及为人类所设计的生活方式具有现实的实用性,能够指导人类去实践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从物质需求方面来满足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也是丑陋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提出了尖锐而且深刻的批评。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有些人总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荒谬,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贫困状态,不占有生产资料同时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不公正,从而影响了消费。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现实理论的根据,但也有其肤浅性和片面性。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在于资本主义使人的劳动堕落成为被迫的、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另一方面又把人引向成为一种只知道物质消费而不注重精神消费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的“残废的怪物”。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把人歪曲为纯粹的“经济动物”,马克思所希望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把人从那种使人变成物使人服从物,特别是变成消费“经济动物”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的生活观。关于消费主义,马克思认为,决不能把这样两个目标混淆起来,一个是要消灭那种少吃少穿使人生活没有尊严的赤贫生活状态,另一个是不断发展经济增长消费,后一目标对于资本主义来说具有最高价值的。马克思的立场是十分清楚的:社会主义既要征服赤贫的生活状态,又要反对把消费作为最高目而不是最高价值。确实,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社会主义社会道路,并不仅仅为了使人们都拥有昔日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所拥有的那么多的财富过富丽堂皇的生活,更不是要使人们都过上穷奢极欲、金玉满堂、纸醉金迷的生活,社会主义决不把最大限度地进行物资消费作为自身的目的,决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把人引向一种只知道从物质方面来满足自身而不知精神追求的“经济动物”。在这两种制度下的人的生活方式迥然有别。社会主义旨在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除了经济物质的满足还有更高的精神最求。
三、传统生活世界的现代性转换
如上所述,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在建设现代社会的进程中,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建构的系统世界,也无可避免的主宰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这个系统世界太强大了,产生了系统世界的殖民化,就是本来是不该由权力和金钱主宰的领域都被它主宰了,所以,我们还要重建另外一个世界叫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生活世界是人与人日常交往、工作的消费领域,生活世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生活世界是意义的发源处,具有本源性,科学知识的意义、客观事物的意义只有借助于生活世界才能理解,这是意义理解的一个原初场景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第三,这是一个构成性的境域,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质空间,对象在它的视域内浮现出来。这个境域是集体性的,是包含了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在内的集体的视域,是历史地累积起来的。离开了人,也没有生活世界。第四,生活世界不是不变的实体,而是向着未来开放。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正是敞开未来维度的,使得生活世界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和成长性。
这个生活世界,哈贝马斯讲应该需要另外一种理性,因为系统世界里面运用的是工具理性,怎么样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一个工具理性。也就是很多经济学家讲的,人是什么?就是理性人。应当承认,人性是有这一方面的,但是,人不仅是经济人,同时也是伦理人。孟子讲,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是什么呢?就是人有侧隐之心,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也能做到理性,保存自己是有自己的理性的,但是動物很难像人这样有一个仁义之心,伦理之心。所以人性当中不仅有自利的一面,也有利他、互利的一面,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把这一方面挖掘出来。这就是要重建我们的生活世界,重建我们的伦理世界,我们要使得更多的人际关系能够超越这样一个简单的功利、互惠的关系,达到一个更高层面的伦理关系。而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我们的传统中有太多的资源值得我们去挖掘,只是在现代社会下,如何将传统的资源进行现代性的转换,进行现代性的再创造。生活世界首先标识的是伦理关系。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形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统称为伦常(customs)。德国现象学专家黑尔德(Klaus Held)教授说:“伦常构成ethos,也即一个熟悉的共同场所,一个人类共同体持续不断地逗留在这个共同场所中,通过行动来塑造他们的共同生活。”①儒家思想支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就被设想为这样一个共同的场所,儒家的伦常在此场所中发挥着纽带的作用,以不可见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起着作用,把人与人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共享着生命的意义与伦理的诉求。
在生活世界的重建问题上,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价值并不因为它们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的就必然地合理,反过来,我国传统社会所拥有的那些传统的规范性知识也并不因为它们是传统的,就一定是落后和不合理。因此,一定程度的复兴儒家传统是必须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文化的起源,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活观,也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复兴并不意味着仅仅将儒家传统搬过来直接应用,它在于在适应当前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将儒家这种重人间情义并以之为本体实存,来作为信仰,注入、渗透在以个人权利、利益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秩序、规范中,以超世俗的境界、精神,来履行世俗性的义务和职责,虽父子别居而亲情正浓,虽财产独立而提携尚在,虽贫富不同而友谊平等,赋予个人利益、社会契约、启蒙理性以更温暖的人情色调、亲切感受和和睦氛围。更多的协商调解,更多的人际互助,更多的自治自理,减少法庭裁决,和缓理性竞争,削弱残酷争夺,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完美的社会主义生活世界②。
科学的生活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大众化的价值观念保证。
〔参 考 文 献〕
〔1〕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中国社会学(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梁漱溟全集(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5〕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夏晓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7〕陈香珠.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
〔8〕苏碧芳,毛良,谢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优势和挑战〔J〕.社科纵横,2010.
〔9〕韦鸿鹏.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科学生活观;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是人的问题;二是人與自然的问题;三是人与社会的问题。这些其实都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主要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这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理论基础,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由革命的意识形态转向建设的意识形态,从意识形态化的马克思主义转向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一理论成果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谈到关于人的问题,自然应当“以人为本”。但问题在于,人的“本”到底是什么?人又以什么为自己的”本“呢?这可能是一个我们长期忽略的问题。笔者认为,人类以自己的生活为本,生活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人类每天要面对的是生活。只有解决了人类究竟如何生活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观念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明确我们这个世界究竟该如何发展。而这样的观念就是科学的生活观。用科学的生活观去创造生活、去认知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内化的精神追求同物质追求相结合,已内化促外化,从而外化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需要紧密联系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群众化、常识化、生活化,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之在普通大众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群体习惯、伦理道德中积淀成为约定俗成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准则。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观念系统,需要科学生活观这样一种价值观念的支撑,科学的生活观是一种理性的能够正确把握本质和规律的生活观。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的,也很难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大众化,科学的生活观不是一部分人也不是一部分群体的发展观,而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大众化的生活观,因为科学的生活观深深地制约着科学发展观。
一、当代中国人生活观的缺陷
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在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获得长足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面对着无穷诱惑,国外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思想意识形态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情况之下,我们要树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生活观是当务之急,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传统的生活观与生活方式开始离我们渐趋渐远,而我们又不能及时用新的科学的生活观与生活方式去填补,于是,问题接踵而至。
(一)就是消费主义观念的日益盛行
消费主义生活观是一种主要把消费,尤其是物质消费品的消费作为重要内容的的生活观以及生活观念方式。这种消费主义生活观在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世界很是流行。但是中国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逐渐告别物质消费品的“短缺”与“匮乏”,这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好事,但部分中国人与此同时也走上了消费主义的道路。就消费时不再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是的挥霍无度,浪费严重,一些中国人在很多方面还远远超过西方人。在消费主义的诱惑下,部分人开始信奉物质“越多越好”和“越奇越好”的观点。在整个社会的消费中有一下几个多:买的多、用的多、扔的多。从而出现衡量一个人生活得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是他拥有多少物质和消费掉多少资源。人们不仅追求的多,还追求的奇。很明显,这种消费主义生活观与生活方式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不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同时也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一种否定。因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主义观。
(二)由“系统的世界”到“生活的世界”
“系统世界”日益主宰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出现了系统世界殖民化的倾向。欧洲大思想家哈贝马斯有一个理论叫做两个世界的理论。他说当今世界有两个,一个叫系统世界,另外一个叫生活世界。他说的系统世界是现代资本主义建构的世界,就是市场关系和权力关系。今天这个系统世界太强大了,产生了系统世界的殖民化,就是本来是不该由权力和金钱主宰的领域都被它主宰了。系统世界里面运用的是工具理性,怎么样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很多经济学家讲的,人是什么?就是理性人。于是,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人们将在系统世界里运行的原则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利益、权力关系,社会中一切行为都成了市场关系、金钱关系、契约关系主导的行为。我们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伦理世界逐渐萎缩,事实与价值开始分离,生活开始失去意义。显然,这是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也是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
二、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无论物质条件多么的丰富人类之所以到今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能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也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一个主要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以及为人类所设计的生活方式具有现实的实用性,能够指导人类去实践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从物质需求方面来满足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也是丑陋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提出了尖锐而且深刻的批评。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有些人总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荒谬,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贫困状态,不占有生产资料同时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不公正,从而影响了消费。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现实理论的根据,但也有其肤浅性和片面性。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在于资本主义使人的劳动堕落成为被迫的、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另一方面又把人引向成为一种只知道物质消费而不注重精神消费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的“残废的怪物”。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把人歪曲为纯粹的“经济动物”,马克思所希望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把人从那种使人变成物使人服从物,特别是变成消费“经济动物”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的生活观。关于消费主义,马克思认为,决不能把这样两个目标混淆起来,一个是要消灭那种少吃少穿使人生活没有尊严的赤贫生活状态,另一个是不断发展经济增长消费,后一目标对于资本主义来说具有最高价值的。马克思的立场是十分清楚的:社会主义既要征服赤贫的生活状态,又要反对把消费作为最高目而不是最高价值。确实,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社会主义社会道路,并不仅仅为了使人们都拥有昔日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所拥有的那么多的财富过富丽堂皇的生活,更不是要使人们都过上穷奢极欲、金玉满堂、纸醉金迷的生活,社会主义决不把最大限度地进行物资消费作为自身的目的,决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把人引向一种只知道从物质方面来满足自身而不知精神追求的“经济动物”。在这两种制度下的人的生活方式迥然有别。社会主义旨在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除了经济物质的满足还有更高的精神最求。
三、传统生活世界的现代性转换
如上所述,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在建设现代社会的进程中,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建构的系统世界,也无可避免的主宰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这个系统世界太强大了,产生了系统世界的殖民化,就是本来是不该由权力和金钱主宰的领域都被它主宰了,所以,我们还要重建另外一个世界叫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生活世界是人与人日常交往、工作的消费领域,生活世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生活世界是意义的发源处,具有本源性,科学知识的意义、客观事物的意义只有借助于生活世界才能理解,这是意义理解的一个原初场景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第三,这是一个构成性的境域,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质空间,对象在它的视域内浮现出来。这个境域是集体性的,是包含了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在内的集体的视域,是历史地累积起来的。离开了人,也没有生活世界。第四,生活世界不是不变的实体,而是向着未来开放。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正是敞开未来维度的,使得生活世界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和成长性。
这个生活世界,哈贝马斯讲应该需要另外一种理性,因为系统世界里面运用的是工具理性,怎么样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一个工具理性。也就是很多经济学家讲的,人是什么?就是理性人。应当承认,人性是有这一方面的,但是,人不仅是经济人,同时也是伦理人。孟子讲,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是什么呢?就是人有侧隐之心,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也能做到理性,保存自己是有自己的理性的,但是動物很难像人这样有一个仁义之心,伦理之心。所以人性当中不仅有自利的一面,也有利他、互利的一面,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把这一方面挖掘出来。这就是要重建我们的生活世界,重建我们的伦理世界,我们要使得更多的人际关系能够超越这样一个简单的功利、互惠的关系,达到一个更高层面的伦理关系。而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我们的传统中有太多的资源值得我们去挖掘,只是在现代社会下,如何将传统的资源进行现代性的转换,进行现代性的再创造。生活世界首先标识的是伦理关系。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形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统称为伦常(customs)。德国现象学专家黑尔德(Klaus Held)教授说:“伦常构成ethos,也即一个熟悉的共同场所,一个人类共同体持续不断地逗留在这个共同场所中,通过行动来塑造他们的共同生活。”①儒家思想支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就被设想为这样一个共同的场所,儒家的伦常在此场所中发挥着纽带的作用,以不可见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起着作用,把人与人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共享着生命的意义与伦理的诉求。
在生活世界的重建问题上,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价值并不因为它们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的就必然地合理,反过来,我国传统社会所拥有的那些传统的规范性知识也并不因为它们是传统的,就一定是落后和不合理。因此,一定程度的复兴儒家传统是必须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文化的起源,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活观,也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复兴并不意味着仅仅将儒家传统搬过来直接应用,它在于在适应当前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将儒家这种重人间情义并以之为本体实存,来作为信仰,注入、渗透在以个人权利、利益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秩序、规范中,以超世俗的境界、精神,来履行世俗性的义务和职责,虽父子别居而亲情正浓,虽财产独立而提携尚在,虽贫富不同而友谊平等,赋予个人利益、社会契约、启蒙理性以更温暖的人情色调、亲切感受和和睦氛围。更多的协商调解,更多的人际互助,更多的自治自理,减少法庭裁决,和缓理性竞争,削弱残酷争夺,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完美的社会主义生活世界②。
科学的生活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大众化的价值观念保证。
〔参 考 文 献〕
〔1〕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中国社会学(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梁漱溟全集(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5〕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夏晓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7〕陈香珠.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
〔8〕苏碧芳,毛良,谢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优势和挑战〔J〕.社科纵横,2010.
〔9〕韦鸿鹏.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