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需要个性化,个性化的作文需要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鲜活的个性语言来自长期积累和精心锤炼。
突破心理障碍。通常,学生作文总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假如教师的思想不解放,就不会允许学生“自由说话”,就要生硬地将其个性逐步同化为共性;学生的思想不解放,就不会有想说、敢说的欲望,心中总是怕老师批评、怕同学讥笑,这样也就绝不会有个性鲜明的语言出现,而恰恰所有个性鲜明的语言都是冲破了范式条框后结出的果实。所以,培养学生鲜活的个性化语言,虽有技能问题,但首先需解决思想问题。一方面抱怨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又不肯放手学生,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悖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转变作文教学观,而转变的核心就是要善于接受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真正把他们推到主体的位置上。须知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所有的学都是为了发展能力,发展个性。
汲取书中精粹。书本是学习知识和语言的基本途径,因此多读书、读好书,是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重要手段。首先要用好语文教材。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筛选、修改加工而入选的,在语言运用上堪称典范,其题材多样,风格迥异,长短兼顾,涉及古今中外,写人记事、状物写景一应俱全,因此充分学好课本是获得鲜活语言的重要途径。现在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学习,一味让学生理解思想意义、科学知识等,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其次,要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好这项活动,不论是集体阅读还是学生自由阅读,都应加强指导。如提出要求,教给读书方法,指导做读书笔记,摘抄精彩的词句段落等,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自觉性和阅读习惯,进而从中受益。第三,要注意学以致用,观察学生读书,其通病之一是读书是一回事,应用于表达又是一回事,二者没有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许多学生读书并不少,但作文语言依旧干巴巴。比如,学生会背诵许多诸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送暖入屠苏”之类的诗句,却不曾用于自己“写春”的文章里,究其原因,概归上述。所以,教师应加强引导,设计相关的训练,使学生把读的东西记住,把记住的东西用上,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习惯,形成自然。
吸纳生活营养。生活中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需要,促使人有不同的表达,乃至由于人的性格、身份、地位、家庭教育等等方面的不同,都会使之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有很多深刻、睿智、风趣、幽默、诙谐的话都来自普通的生活,这些语言既反映了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又反映了人文环境特征等。比如有的同学把完成大量的作业说成“作业冲浪”,把升学考试说成“寻求再就业”,把老师的表扬说成“农夫山泉有点甜”,把不爱讲话的同学说成“冰力十足”等等,都是对生活语言的生动运用。教学生做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语言,或直接运用,或加以改造再运用,由此,作文语言的构成就会新颖多姿,绽放异彩,并且能够通过量的逐渐积累,最终实现质的跃进攀升,极大地促进个性语言的成熟。对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抛弃“控制和左右”学生的念头,使学生愿意说话、敢于说话,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说出”鲜活的语言。反之,一看到学生说了一些“俏皮话”、“土话”、“流行话”等等就疾首蹙额,则学生的语言就不可能鲜活起来。
活用表达手段。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许多学生之所以让人感到语言贫乏,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只会平铺直叙,不懂得或不会运用多种策略进行表达。因此,教会学生表达的技巧是教师的又一重要任务。这些技巧包括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运用长短句的搭配变化,运用格言警句、谚语俗语等,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大胆行文。有时可能用一个成语就概括一段话,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段落;连续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间或引用诗词歌赋,不适时机地嵌入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偶尔加一点文言、外语等,使作文语言得体、生动、形象,既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又别具一格地表现出个人的述说方式,自成一体,由初始的刻意追求渐次演进到后来的驾轻就熟,如此一来,何愁语言缺少鲜活,缺少生机,缺少个性?
宋端正,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本文编校:左晓光
突破心理障碍。通常,学生作文总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假如教师的思想不解放,就不会允许学生“自由说话”,就要生硬地将其个性逐步同化为共性;学生的思想不解放,就不会有想说、敢说的欲望,心中总是怕老师批评、怕同学讥笑,这样也就绝不会有个性鲜明的语言出现,而恰恰所有个性鲜明的语言都是冲破了范式条框后结出的果实。所以,培养学生鲜活的个性化语言,虽有技能问题,但首先需解决思想问题。一方面抱怨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又不肯放手学生,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悖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转变作文教学观,而转变的核心就是要善于接受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真正把他们推到主体的位置上。须知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所有的学都是为了发展能力,发展个性。
汲取书中精粹。书本是学习知识和语言的基本途径,因此多读书、读好书,是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重要手段。首先要用好语文教材。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筛选、修改加工而入选的,在语言运用上堪称典范,其题材多样,风格迥异,长短兼顾,涉及古今中外,写人记事、状物写景一应俱全,因此充分学好课本是获得鲜活语言的重要途径。现在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学习,一味让学生理解思想意义、科学知识等,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其次,要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好这项活动,不论是集体阅读还是学生自由阅读,都应加强指导。如提出要求,教给读书方法,指导做读书笔记,摘抄精彩的词句段落等,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自觉性和阅读习惯,进而从中受益。第三,要注意学以致用,观察学生读书,其通病之一是读书是一回事,应用于表达又是一回事,二者没有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许多学生读书并不少,但作文语言依旧干巴巴。比如,学生会背诵许多诸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送暖入屠苏”之类的诗句,却不曾用于自己“写春”的文章里,究其原因,概归上述。所以,教师应加强引导,设计相关的训练,使学生把读的东西记住,把记住的东西用上,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习惯,形成自然。
吸纳生活营养。生活中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需要,促使人有不同的表达,乃至由于人的性格、身份、地位、家庭教育等等方面的不同,都会使之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有很多深刻、睿智、风趣、幽默、诙谐的话都来自普通的生活,这些语言既反映了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又反映了人文环境特征等。比如有的同学把完成大量的作业说成“作业冲浪”,把升学考试说成“寻求再就业”,把老师的表扬说成“农夫山泉有点甜”,把不爱讲话的同学说成“冰力十足”等等,都是对生活语言的生动运用。教学生做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语言,或直接运用,或加以改造再运用,由此,作文语言的构成就会新颖多姿,绽放异彩,并且能够通过量的逐渐积累,最终实现质的跃进攀升,极大地促进个性语言的成熟。对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抛弃“控制和左右”学生的念头,使学生愿意说话、敢于说话,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说出”鲜活的语言。反之,一看到学生说了一些“俏皮话”、“土话”、“流行话”等等就疾首蹙额,则学生的语言就不可能鲜活起来。
活用表达手段。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许多学生之所以让人感到语言贫乏,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只会平铺直叙,不懂得或不会运用多种策略进行表达。因此,教会学生表达的技巧是教师的又一重要任务。这些技巧包括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运用长短句的搭配变化,运用格言警句、谚语俗语等,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大胆行文。有时可能用一个成语就概括一段话,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段落;连续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间或引用诗词歌赋,不适时机地嵌入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偶尔加一点文言、外语等,使作文语言得体、生动、形象,既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又别具一格地表现出个人的述说方式,自成一体,由初始的刻意追求渐次演进到后来的驾轻就熟,如此一来,何愁语言缺少鲜活,缺少生机,缺少个性?
宋端正,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