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传统教学的小学数学作业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业以统一布置为主,没有体现层次性和自主选择性,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影响。为此,笔者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出发,探索弹性作业的有效策略,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
一、有层次地布置作业,体现因材施教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根据教学差异论,笔者认为在作业方面可以进行分层布置,使每个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余有所提高。
1.基础型作业
基础型作业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的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作业,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相应练习册上的内容,但要符合基础性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练习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提高。桑代克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要求被试蒙上眼睛,练习画4英寸的线段。尽管练习达三千次之多,由于被试者未看到自己反应的结果,其练习毫无作用。据此实验以及类似的实验,桑代克认为,在不知道学习结果的情况下,重复的次数与学习结果无关。因此,在选择基础题时不能一味地完成书上或是练习册上的所有内容,根据学习需求,有选择地进行,避免重复题型的机械训练。
2.提高型作业
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当大部分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性知识后,适当地给孩子“加餐”。比如出难易适中的提高题,这种提高题的针对性较强,面对的是大部分的学生,能让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例如,“8的乘法口诀”中“想想做做”第1题。
1×8 8= 5×8 8= 6×8 8= 4×8= 6×8=
7×8= 8×4= 8×6= 8×7=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后很容易从乘法的意义说出3个8再加一个8是4个8 。在学生交流明白简便方法以后,笔者出了以下拓展题。
(1)1×8 8= (2)5×8 2×8= (3)7×8-8×3=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通过口诀可以很快地进行计算,但不能只是机械地记或背却不会运用。当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时,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挑战的心理,将知识层面进行了提升,让学生在思维中引发数学思考,掌握富有难度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提高学习兴趣
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起源于现实,强调数学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现实,必须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从客观实际现象找出数学问题。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存在于学生的经历中。
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后,可以让学生在和家长去商店买东西时,自己算所要买的东西价格是多少,怎么付钱等,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要让儿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建立数学概念,形成数学结构,发展数学素养。
数学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周末时还可以布置数学日记这一弹性作业,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布置探究型作业,提高学习的深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适当地布置探究型的弹性作业,让更多学生通过调查、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的教材内容较为丰富,有不少习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如:一天内,你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个月呢?一年呢?全班学生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全校学生呢?这些塑料袋相当于在祖国土地上盖几层呢?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 这些有趣而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探索的兴趣。
四、布置游戏型的数学作业,提高学习的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有高的学习效率,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学生的智能才能得以开发。
例如,学生学习“10的分与合”,课后教师让学生做“火车钻山洞”的游戏。方法:2个学生手拉手做山洞,其他学生(两个一组)排在门外,其中一个学生任意报一个数,另一个说的数要和他说的数正好组成10。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并通过,说错了,就暂停,直到说对了再通过。这样的游戏型作业为孩子们增加了很多童趣,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巩固了数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种好办法。
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精心设计的弹性而有效的数学练习,不仅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使知识触类旁通,更能启迪思维,点拨思路,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成长。
(特约编辑 阮 妮)
一、有层次地布置作业,体现因材施教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根据教学差异论,笔者认为在作业方面可以进行分层布置,使每个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余有所提高。
1.基础型作业
基础型作业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的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作业,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相应练习册上的内容,但要符合基础性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练习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提高。桑代克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要求被试蒙上眼睛,练习画4英寸的线段。尽管练习达三千次之多,由于被试者未看到自己反应的结果,其练习毫无作用。据此实验以及类似的实验,桑代克认为,在不知道学习结果的情况下,重复的次数与学习结果无关。因此,在选择基础题时不能一味地完成书上或是练习册上的所有内容,根据学习需求,有选择地进行,避免重复题型的机械训练。
2.提高型作业
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当大部分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性知识后,适当地给孩子“加餐”。比如出难易适中的提高题,这种提高题的针对性较强,面对的是大部分的学生,能让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例如,“8的乘法口诀”中“想想做做”第1题。
1×8 8= 5×8 8= 6×8 8= 4×8= 6×8=
7×8= 8×4= 8×6= 8×7=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后很容易从乘法的意义说出3个8再加一个8是4个8 。在学生交流明白简便方法以后,笔者出了以下拓展题。
(1)1×8 8= (2)5×8 2×8= (3)7×8-8×3=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通过口诀可以很快地进行计算,但不能只是机械地记或背却不会运用。当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时,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挑战的心理,将知识层面进行了提升,让学生在思维中引发数学思考,掌握富有难度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提高学习兴趣
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起源于现实,强调数学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现实,必须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从客观实际现象找出数学问题。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存在于学生的经历中。
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后,可以让学生在和家长去商店买东西时,自己算所要买的东西价格是多少,怎么付钱等,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要让儿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建立数学概念,形成数学结构,发展数学素养。
数学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周末时还可以布置数学日记这一弹性作业,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布置探究型作业,提高学习的深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适当地布置探究型的弹性作业,让更多学生通过调查、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的教材内容较为丰富,有不少习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如:一天内,你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个月呢?一年呢?全班学生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全校学生呢?这些塑料袋相当于在祖国土地上盖几层呢?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 这些有趣而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探索的兴趣。
四、布置游戏型的数学作业,提高学习的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有高的学习效率,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学生的智能才能得以开发。
例如,学生学习“10的分与合”,课后教师让学生做“火车钻山洞”的游戏。方法:2个学生手拉手做山洞,其他学生(两个一组)排在门外,其中一个学生任意报一个数,另一个说的数要和他说的数正好组成10。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并通过,说错了,就暂停,直到说对了再通过。这样的游戏型作业为孩子们增加了很多童趣,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巩固了数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种好办法。
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精心设计的弹性而有效的数学练习,不仅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使知识触类旁通,更能启迪思维,点拨思路,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成长。
(特约编辑 阮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