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一、家庭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小班的一些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学习适应的很快,没有哭闹现象,吃饭、午睡、活动等都是积极主动。但在亲社会行为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缺乏与同伴健康,多元的交往方式。幼儿来自于各个家庭,他们所养成的习惯是不一样的。丫丫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家,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促使孩子不懂得和别人交流。孩子有不懂礼貌、不诚实的举动时,在老人面前撒娇的说一声“我不了!”他们便会开心的笑作一团,而这句话对孩子来说毫无实质性的作用,只是大人的一种妥协方式。因此周而复始,孩子认为这样就抓住了大人的弱点,是解决问题的法宝。老人便默认了他的不友好,不合作的个性。只要聪明,别的不管它,老人认为孩子认字多,健健康康的就对得起他的父母了。因此对亲社会行为没有正确引导和帮助。他拿了一个机器人玩具来到了幼儿园,班里的孩子们都围过来想看一看,他马上把玩具藏在口袋里,气愤地用另一只手去打围上来的小朋友,嘴里不停地叽咕着“打你,打你!”我马上劝开小朋友“小朋友回到自己座位上,玩你的玩具吧!”我想把他的玩具放到柜子里放好,以免引起大家的争抢,我把意思告诉了他,他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不停的摇头,紧紧握住自己的玩具。这一天他的玩具就没有离开过他的手。
二、教师忽略亲社会行为的引导
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培养幼儿知识学的好,学的多,更为重要的是注意发展综合素质。宽容、善待、团结、助人为乐等积极性的社会行为是尤为重要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合作意识,而老师们多注重他们的学、吃、睡、玩等情况,而忽视了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引导。面对班级30多名幼儿,教师更多地关注那些弱势群体,那些入园哭闹、吃饭不好、不会学习、自理能力差等的幼儿。尤其是对丫丫,这样聪明、学得快,身体好、吃、玩、睡等均不用教师多注重的幼儿来说,更是容易被忽略。赵梓旭玩火箭筒时去捡打出去的火箭筒,由于跑的太快摔倒了,我和小朋友马上跑过去扶起他,正在玩羊角球的丫丫看见了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他这一笑,赵梓旭委屈的哭了,“老师,我摔倒了。”大家都在劝他“勇敢,不哭。”我和小朋友在安慰赵梓旭的时候,丫丫在一边还是不停的笑、“摔倒了,摔倒了。”所以教师应当从一点一滴中重视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引导。
三、工作中偏重关注幼儿的反社会行为
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对幼儿社会行为关注的重点多集中在攻击性,撒谎等方面,这些反社会行为比亲社会行为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扎实细致地研究每个问题,对于这些看似是年龄小,不会判断的问题不能忽视,如果是“利己”的思想占主导,幼儿是不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幼儿关心、帮助、支持、同情的亲社会行为更应逐渐受到了我们的关注,因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幼儿成长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学会怎样进行社会交往,使自己适应别人和在群体活动中与人合作。促进幼儿合作、帮助、共享、礼貌、谦让、同情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使幼儿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而得以识别并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
(一)与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促进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态度
教师在幼儿适应园内生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同样也决定了幼儿对教师施行的社会强化影响是相当敏感的。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愉快体验传递给幼儿,让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每天对孩子的微笑、拥抱、赞扬,这些积极的强化传递给幼儿。开始时丫丫,对老师的拥抱他也很高兴,对待一些他正确的行为老师加以赞扬,并且向他讲明这么做的好处,大家会怎样喜欢他,让他知道自己这种好的行为、言语所产生的好的效果、作用。体会到自己这个行为所产生的愉快体验,给大家带来的愉快情绪。教师通过直接的表扬赞许,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对亲社会行为有一个“好”的认识。
(二)通过榜样示范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榜样即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而习得某种行为。幼儿喜欢模仿、辨认教师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与幼儿交往中时时表现出教师的关心。对有开心的事和幼儿一起分享,对有疼痛的幼儿关心,爱抚,做游戏时与幼儿友好协商共同合作,礼貌的对待每一名幼儿,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的表现成为幼儿社会交往的直接表率。
幼儿的自主行为更是具有影响力的榜样。同伴间如何友好合作,怎样以语言、行为安慰帮助别人,让别人感到开心快乐。教师通过组织讲故事、看图片的活动,让幼儿分辨哪个对,哪个错,让幼儿确定亲社会行为的方向,潜移默化的教会幼儿如何正确交往,从而学习交往的技能和方法。对于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矛盾,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如果是我,该怎么办?”在游戏中寻求协调与解决的方法。在小烨摔倒的问题上,小朋友的主动关心和抚慰,都给予了积极的表扬,让丫丫知道了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帮助、抚慰、同情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较好的方法。
(三)互换角色,体验产生亲社会行为的情感
这是一种个人设身处地想象成他人,从而得以识别并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自觉产生分享行为的方法。在游戏中确定幼儿的角色,把角色的动作、行为与情绪表现出来,让幼儿自己体验到亲社会行为后主动与被动的快乐。如在故事“幼儿园真快乐”中,让丫丫担任的角色是老师,她通过照顾新入园的茵茵,来发现帮助、抚慰的愉悦,对于小茵的礼貌、合作所产生的愉悦,从而真切感受到亲社会行为的快乐,从而乐于养成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情感。
在集体游戏“吹泡泡”时,让小朋友共同商量怎样让泡泡又圆又大,怎样才能变小,而又不伤害别人,从而学会谦让、合作、帮助的行为,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同伴间的友爱。在丫丫的行为有进步时,我及时组织小朋友“讲一讲”,今天我的行为哪一件是最好的,让小朋友在友好的交往中取长补短,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
(四)家园同步,亲情育人
通过家访、家园联系册、谈话等方式的沟通,家长对丫丫亲社会行为也有了反映,认为管不住孩子的无理取闹,乱要东西的行为而苦恼,也认识到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质同样的重要。如何摆脱骄气和娇气是孩子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在家园共同培养孩子要见人有礼貌,帮助周围的邻居,小伙伴,与同伴合作、分享、谦让的游戏,对别人要有同情心等等,一点一点的引导帮助,让孩子成为一个热情、主动、会关心人的小男孩,成为老人懂事、体贴的小外孙。
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是靠模仿、辨认,是通过群体的影响形成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当同伴、教师的影响力减弱,又会恢复原状。社会里的媒体、信息、周围人群对于幼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提高教师、家长、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重要方面。我们教育幼儿的同时也是自我完善,自我进步的过程。
一、家庭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小班的一些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学习适应的很快,没有哭闹现象,吃饭、午睡、活动等都是积极主动。但在亲社会行为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缺乏与同伴健康,多元的交往方式。幼儿来自于各个家庭,他们所养成的习惯是不一样的。丫丫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家,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促使孩子不懂得和别人交流。孩子有不懂礼貌、不诚实的举动时,在老人面前撒娇的说一声“我不了!”他们便会开心的笑作一团,而这句话对孩子来说毫无实质性的作用,只是大人的一种妥协方式。因此周而复始,孩子认为这样就抓住了大人的弱点,是解决问题的法宝。老人便默认了他的不友好,不合作的个性。只要聪明,别的不管它,老人认为孩子认字多,健健康康的就对得起他的父母了。因此对亲社会行为没有正确引导和帮助。他拿了一个机器人玩具来到了幼儿园,班里的孩子们都围过来想看一看,他马上把玩具藏在口袋里,气愤地用另一只手去打围上来的小朋友,嘴里不停地叽咕着“打你,打你!”我马上劝开小朋友“小朋友回到自己座位上,玩你的玩具吧!”我想把他的玩具放到柜子里放好,以免引起大家的争抢,我把意思告诉了他,他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不停的摇头,紧紧握住自己的玩具。这一天他的玩具就没有离开过他的手。
二、教师忽略亲社会行为的引导
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培养幼儿知识学的好,学的多,更为重要的是注意发展综合素质。宽容、善待、团结、助人为乐等积极性的社会行为是尤为重要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合作意识,而老师们多注重他们的学、吃、睡、玩等情况,而忽视了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引导。面对班级30多名幼儿,教师更多地关注那些弱势群体,那些入园哭闹、吃饭不好、不会学习、自理能力差等的幼儿。尤其是对丫丫,这样聪明、学得快,身体好、吃、玩、睡等均不用教师多注重的幼儿来说,更是容易被忽略。赵梓旭玩火箭筒时去捡打出去的火箭筒,由于跑的太快摔倒了,我和小朋友马上跑过去扶起他,正在玩羊角球的丫丫看见了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他这一笑,赵梓旭委屈的哭了,“老师,我摔倒了。”大家都在劝他“勇敢,不哭。”我和小朋友在安慰赵梓旭的时候,丫丫在一边还是不停的笑、“摔倒了,摔倒了。”所以教师应当从一点一滴中重视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引导。
三、工作中偏重关注幼儿的反社会行为
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对幼儿社会行为关注的重点多集中在攻击性,撒谎等方面,这些反社会行为比亲社会行为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扎实细致地研究每个问题,对于这些看似是年龄小,不会判断的问题不能忽视,如果是“利己”的思想占主导,幼儿是不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幼儿关心、帮助、支持、同情的亲社会行为更应逐渐受到了我们的关注,因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幼儿成长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学会怎样进行社会交往,使自己适应别人和在群体活动中与人合作。促进幼儿合作、帮助、共享、礼貌、谦让、同情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使幼儿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而得以识别并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
(一)与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促进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态度
教师在幼儿适应园内生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同样也决定了幼儿对教师施行的社会强化影响是相当敏感的。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愉快体验传递给幼儿,让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每天对孩子的微笑、拥抱、赞扬,这些积极的强化传递给幼儿。开始时丫丫,对老师的拥抱他也很高兴,对待一些他正确的行为老师加以赞扬,并且向他讲明这么做的好处,大家会怎样喜欢他,让他知道自己这种好的行为、言语所产生的好的效果、作用。体会到自己这个行为所产生的愉快体验,给大家带来的愉快情绪。教师通过直接的表扬赞许,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对亲社会行为有一个“好”的认识。
(二)通过榜样示范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榜样即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而习得某种行为。幼儿喜欢模仿、辨认教师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与幼儿交往中时时表现出教师的关心。对有开心的事和幼儿一起分享,对有疼痛的幼儿关心,爱抚,做游戏时与幼儿友好协商共同合作,礼貌的对待每一名幼儿,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的表现成为幼儿社会交往的直接表率。
幼儿的自主行为更是具有影响力的榜样。同伴间如何友好合作,怎样以语言、行为安慰帮助别人,让别人感到开心快乐。教师通过组织讲故事、看图片的活动,让幼儿分辨哪个对,哪个错,让幼儿确定亲社会行为的方向,潜移默化的教会幼儿如何正确交往,从而学习交往的技能和方法。对于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矛盾,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如果是我,该怎么办?”在游戏中寻求协调与解决的方法。在小烨摔倒的问题上,小朋友的主动关心和抚慰,都给予了积极的表扬,让丫丫知道了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帮助、抚慰、同情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较好的方法。
(三)互换角色,体验产生亲社会行为的情感
这是一种个人设身处地想象成他人,从而得以识别并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自觉产生分享行为的方法。在游戏中确定幼儿的角色,把角色的动作、行为与情绪表现出来,让幼儿自己体验到亲社会行为后主动与被动的快乐。如在故事“幼儿园真快乐”中,让丫丫担任的角色是老师,她通过照顾新入园的茵茵,来发现帮助、抚慰的愉悦,对于小茵的礼貌、合作所产生的愉悦,从而真切感受到亲社会行为的快乐,从而乐于养成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情感。
在集体游戏“吹泡泡”时,让小朋友共同商量怎样让泡泡又圆又大,怎样才能变小,而又不伤害别人,从而学会谦让、合作、帮助的行为,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同伴间的友爱。在丫丫的行为有进步时,我及时组织小朋友“讲一讲”,今天我的行为哪一件是最好的,让小朋友在友好的交往中取长补短,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
(四)家园同步,亲情育人
通过家访、家园联系册、谈话等方式的沟通,家长对丫丫亲社会行为也有了反映,认为管不住孩子的无理取闹,乱要东西的行为而苦恼,也认识到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质同样的重要。如何摆脱骄气和娇气是孩子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在家园共同培养孩子要见人有礼貌,帮助周围的邻居,小伙伴,与同伴合作、分享、谦让的游戏,对别人要有同情心等等,一点一点的引导帮助,让孩子成为一个热情、主动、会关心人的小男孩,成为老人懂事、体贴的小外孙。
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是靠模仿、辨认,是通过群体的影响形成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当同伴、教师的影响力减弱,又会恢复原状。社会里的媒体、信息、周围人群对于幼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提高教师、家长、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重要方面。我们教育幼儿的同时也是自我完善,自我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