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对一节课的成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阐释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希望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贴合学情的导入环节,并继续丰富和完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相关理论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8-0095-02
A Brief Talk on the Effective Ways of Leading in Mathematics Class in Primary Schools
CONG Zheng(Zhoushuizi Primary School,Ganjingzi District,Dalian City,Liaoni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success",the classroom introduction link as the starting link of classroom teaching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success of a lesson.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troduction,hoping to help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design the introduction link in line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learning conditions,and continue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troduction.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troduction; Effective methods
認识活动的规律是支配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稳定性差,易受干扰,而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此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个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使课堂导入更有效,笔者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近来阅读文献时的收获,浅谈对课堂导入有效方法的一些思考。
1.课堂导入的含义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此,笔者倾向于把课堂导入看做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说文解字》中对“导”和“入”二字的解释是:“导”引导也。“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课堂导入是教师为了给学生学习知识做铺垫,从而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状态的教学环节。“导”的主体是教师,“入”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师为了给学生学习知识做铺垫,从而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状态的教学环节。本文的课堂导入皆指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2.导入的原则
(1)课堂导入要贴合教学内容,具有导向性
课堂导入要基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导向性。这样的有目的性的“导”才能保证学生有效正确的“入”。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顺利的接受新课内容,所以课堂导入应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注意融入教学内容,在进行课堂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打好基础。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外,还会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知识。只有学生进入到思考的状态中来,教师的“导”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2)课堂导入要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启发性
课堂导入要基于学情,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启发性。新课改一再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反对教师唱独角戏。
笔者在教学中也遇到过提出某个问题后并反复提示,班级里只有几个学生有反馈,出现多数学生“启而不发”的情况,此时才发现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好。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还要考虑学生能否通过教师的讲解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那么这时教师除了要思考如何讲解新知识之外,还要思考怎样能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掌握不好的旧知识要在讲授相关新知识之前及时复习巩固。
(3)课堂导入要简洁利落,具有时效性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要讲究时效性,3—5分钟是课堂导入较为合理的时间分配。课堂导入虽然重要,但毕竟是一节课的引子,就像一场舞台剧的序幕一样,是为了引出新课内容。但在实际课堂上,有的教师往往对课堂导入的时间把握不准,出现课堂导入时间过长或过短的现象。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在20—30分钟左右,而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是讲授新知识,所以提倡教师将课堂导入时间限定为3—5分钟。这就要求导入环节要具有时效性,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4)课堂导入要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具有适切性
教师要因课制宜,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资源设备和手段设计导入环节。
这里的导入方法单一不仅指在同一节课只采用一种导入方法,还指同一教师在每一节课大都采用同样的导入方法。在很多课堂上,教师会开堂便讲“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X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每节课都使用同样的导入方法,没有因课制宜,长期下去课堂会陷入沉闷的状态。这样简单而枯燥的方法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乏然无味。
3.导入的方法
导入方法即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所采用的方法,导入方法的种类繁多,诸多专家学者对导入方法有了较为详尽的总结和介绍,如杨莲菁的《导入》和马友文 的《名师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两本书,将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全面容納了中小学的各个学科。笔者在此取前人研究成果之精华,略加自己的见解,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进行阐释。
(1)情境导入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创设一个易于引出教学内容的情境,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松果》一课中,教师通过创设小松鼠在秋天要采松果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师:小朋友们,秋天来了,小松鼠来到森林里采松果。哇,这么多松果,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小松鼠数一数呢?
生:愿意。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数松果,并探寻当中的数学奥秘。
(《数松果》课堂导入实录截取)
教师通过创设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最后要数一数一共采了多少松果的问题情境,来引出本文的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贴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生动有趣。
(2)联系实际导入法
教师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如《克与千克》这节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形成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和意识。克与千克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老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就采用了联系实际导入法。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调查了一些事物的重量,谁能告诉我怎么知道这个事物的重量的?
……
生1:昨天我调查了饼干,饼干有150克,它的单位是克
师:非常好,还有谁?
生2:昨天我调查的是自己的体重,自己的体重是14公斤,单位是公斤。
师:非常好,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3:我调查的是水果,我是用盘秤量的,我称的是苹果,重一斤,它的单位是斤。
师:先说到这,通过同学们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种不同的重量单位,斤,公斤,千克,克。这个公斤和斤是咱们国家经常会用到的重量单位,克与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为了和其他国家交流起来方便,我们一定要了解千克与克。
(《克与千克》课堂导入实录截取)
“克”与“千克”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也必定会经常见过这两个质量单位,老师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克与千克,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3)温故导入法
教师采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来开启新知识的大门。(归纳、对比、总结……)
温故导入法作为一种传统的导入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复习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比如在学习《面积单位》这课时,教师先用温故导入法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面积,那什么是课桌的面积呢?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道:“课桌的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接着老师抛出问题:“那想要知道这个课桌面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怎么办?”同学表示可以量一量,说“可以用信封面来量”,“可以用米尺面来量”,还有的说“可以用手掌面来量”。同学们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测量方法,“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很多物品,我们小组合作来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接着学生们便在小组内合作测量课桌的面积有多大。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们会发现最后每个小组测量出的结果不一致,“一张课桌的面积大约是5本数学书封面那么大”,“这个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八信封的面积那么大”,“这个课桌的面积有24张杯垫那么大”。最后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总结出,应该用统一的物体来测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学习“面积单位”这个知识的必要性,这就是知识的“生长点”。
(4)数学史导入法
教师先简要介绍新数学知识点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最初的知识原型慢慢地靠近本节课所讲的新知识。
比如《鸡兔同笼》一课,本课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无法避开《孙子算经》一书,所以多数教师在执教本课时,都会选择向学生介绍《孙子算经》以及相关数学历史。
师:在课前聊天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班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读书,今天的数学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我国一千五百年前的名著,大家想看吗?
生:想
师:《孙子算经》,在这部古书当中记载了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谁能给大家洪亮地读一读?
生: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鸡兔同笼》课堂导入实录截取)
教师通过介绍《孙子算经》自然而然的将问题展示给学生,完成了课堂导入环节。
要想导入发挥出最佳效果,就要遵循导入原则,选择切实有效的导入方法,做到因课制宜。每节课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每节课具体的内容和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资源设备和手段设计导入环节。特别是针对第一学段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且自制力弱,所以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综合性地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让课堂生动有趣,让教学充满灵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许慎撰,芳园主编.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5:88.137
[3]陈旭远.教学技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6.
[4]梅亚平.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问题及其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鲁东大学,201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8-0095-02
A Brief Talk on the Effective Ways of Leading in Mathematics Class in Primary Schools
CONG Zheng(Zhoushuizi Primary School,Ganjingzi District,Dalian City,Liaoni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success",the classroom introduction link as the starting link of classroom teaching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success of a lesson.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troduction,hoping to help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design the introduction link in line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learning conditions,and continue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troduction.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troduction; Effective methods
認识活动的规律是支配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稳定性差,易受干扰,而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此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个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使课堂导入更有效,笔者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近来阅读文献时的收获,浅谈对课堂导入有效方法的一些思考。
1.课堂导入的含义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此,笔者倾向于把课堂导入看做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说文解字》中对“导”和“入”二字的解释是:“导”引导也。“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课堂导入是教师为了给学生学习知识做铺垫,从而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状态的教学环节。“导”的主体是教师,“入”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师为了给学生学习知识做铺垫,从而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状态的教学环节。本文的课堂导入皆指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2.导入的原则
(1)课堂导入要贴合教学内容,具有导向性
课堂导入要基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导向性。这样的有目的性的“导”才能保证学生有效正确的“入”。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顺利的接受新课内容,所以课堂导入应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注意融入教学内容,在进行课堂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打好基础。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外,还会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知识。只有学生进入到思考的状态中来,教师的“导”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2)课堂导入要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启发性
课堂导入要基于学情,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启发性。新课改一再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反对教师唱独角戏。
笔者在教学中也遇到过提出某个问题后并反复提示,班级里只有几个学生有反馈,出现多数学生“启而不发”的情况,此时才发现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好。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还要考虑学生能否通过教师的讲解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那么这时教师除了要思考如何讲解新知识之外,还要思考怎样能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掌握不好的旧知识要在讲授相关新知识之前及时复习巩固。
(3)课堂导入要简洁利落,具有时效性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要讲究时效性,3—5分钟是课堂导入较为合理的时间分配。课堂导入虽然重要,但毕竟是一节课的引子,就像一场舞台剧的序幕一样,是为了引出新课内容。但在实际课堂上,有的教师往往对课堂导入的时间把握不准,出现课堂导入时间过长或过短的现象。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在20—30分钟左右,而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是讲授新知识,所以提倡教师将课堂导入时间限定为3—5分钟。这就要求导入环节要具有时效性,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4)课堂导入要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具有适切性
教师要因课制宜,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资源设备和手段设计导入环节。
这里的导入方法单一不仅指在同一节课只采用一种导入方法,还指同一教师在每一节课大都采用同样的导入方法。在很多课堂上,教师会开堂便讲“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X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每节课都使用同样的导入方法,没有因课制宜,长期下去课堂会陷入沉闷的状态。这样简单而枯燥的方法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乏然无味。
3.导入的方法
导入方法即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所采用的方法,导入方法的种类繁多,诸多专家学者对导入方法有了较为详尽的总结和介绍,如杨莲菁的《导入》和马友文 的《名师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两本书,将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全面容納了中小学的各个学科。笔者在此取前人研究成果之精华,略加自己的见解,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进行阐释。
(1)情境导入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创设一个易于引出教学内容的情境,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松果》一课中,教师通过创设小松鼠在秋天要采松果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师:小朋友们,秋天来了,小松鼠来到森林里采松果。哇,这么多松果,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小松鼠数一数呢?
生:愿意。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数松果,并探寻当中的数学奥秘。
(《数松果》课堂导入实录截取)
教师通过创设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最后要数一数一共采了多少松果的问题情境,来引出本文的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贴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生动有趣。
(2)联系实际导入法
教师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如《克与千克》这节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形成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和意识。克与千克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老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就采用了联系实际导入法。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调查了一些事物的重量,谁能告诉我怎么知道这个事物的重量的?
……
生1:昨天我调查了饼干,饼干有150克,它的单位是克
师:非常好,还有谁?
生2:昨天我调查的是自己的体重,自己的体重是14公斤,单位是公斤。
师:非常好,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3:我调查的是水果,我是用盘秤量的,我称的是苹果,重一斤,它的单位是斤。
师:先说到这,通过同学们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种不同的重量单位,斤,公斤,千克,克。这个公斤和斤是咱们国家经常会用到的重量单位,克与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为了和其他国家交流起来方便,我们一定要了解千克与克。
(《克与千克》课堂导入实录截取)
“克”与“千克”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也必定会经常见过这两个质量单位,老师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克与千克,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3)温故导入法
教师采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来开启新知识的大门。(归纳、对比、总结……)
温故导入法作为一种传统的导入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复习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比如在学习《面积单位》这课时,教师先用温故导入法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面积,那什么是课桌的面积呢?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道:“课桌的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接着老师抛出问题:“那想要知道这个课桌面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怎么办?”同学表示可以量一量,说“可以用信封面来量”,“可以用米尺面来量”,还有的说“可以用手掌面来量”。同学们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测量方法,“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很多物品,我们小组合作来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接着学生们便在小组内合作测量课桌的面积有多大。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们会发现最后每个小组测量出的结果不一致,“一张课桌的面积大约是5本数学书封面那么大”,“这个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八信封的面积那么大”,“这个课桌的面积有24张杯垫那么大”。最后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总结出,应该用统一的物体来测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学习“面积单位”这个知识的必要性,这就是知识的“生长点”。
(4)数学史导入法
教师先简要介绍新数学知识点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最初的知识原型慢慢地靠近本节课所讲的新知识。
比如《鸡兔同笼》一课,本课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无法避开《孙子算经》一书,所以多数教师在执教本课时,都会选择向学生介绍《孙子算经》以及相关数学历史。
师:在课前聊天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班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读书,今天的数学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我国一千五百年前的名著,大家想看吗?
生:想
师:《孙子算经》,在这部古书当中记载了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谁能给大家洪亮地读一读?
生: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鸡兔同笼》课堂导入实录截取)
教师通过介绍《孙子算经》自然而然的将问题展示给学生,完成了课堂导入环节。
要想导入发挥出最佳效果,就要遵循导入原则,选择切实有效的导入方法,做到因课制宜。每节课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每节课具体的内容和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资源设备和手段设计导入环节。特别是针对第一学段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且自制力弱,所以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综合性地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让课堂生动有趣,让教学充满灵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许慎撰,芳园主编.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5:88.137
[3]陈旭远.教学技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6.
[4]梅亚平.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问题及其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鲁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