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变革,教育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的成败与否对国人的素质以及整个民族的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广东在课程变革方面一直都在不断地努力与探索,所取得的硕果也颇丰。下面以大事纪略的形式回放我省这三十年来课程变革所经历的几个路程。
第一轮的教学实验
省教育厅于1979年秋接受国家教委中学司的委托,参加了《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一轮的教学实验。《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项武义教授的《关于中学实验数学教材的设想》组织编写的。从1979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5个城市的8所重点中学的9个初一班开始试验,我省的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学院附中是其中的两所学校。这一套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内容的选取原则是“精简实用,返朴归真,内容现代化”。教材的处理力求深入浅出,顺理成章,突出由算术到代数、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由综合几何到解析几何、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等四个重大转折,强调数系运算律、集合逻辑、向量和逼近法分别在实现这四个转折中的作用。尽量做到人人能懂,到处有用。本教材适用于重点中学,侧重于满足学生将来从事理工方面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改革开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省教研室引进香港《新活用英语教材》实验。这套教材共6册,在香港供小学6年用。该教材突出听说训练,生动活泼,重点难点分散。省教研室组织广东实验中学从1979年开始在初中一年级进行了两年实验,完成了第三、四、五册和第六册的教学。通过实验总结了英语教学的基本经验,对教学英语通用教材很有帮助。
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上,国家教委采用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各地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大纲,编写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教材,做到“一纲多本”。因此,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九年义务教育(沿海版)教材编写委员会成立,主任由时任副省长王屏山担任,副主任由省教育厅副厅长、华师大校长等担任,组织编写适应沿海地区改革开放需要的九年义务教育沿海版教材,包括18个学科。从1989年秋开始,经国家教委批准,先后在广东、福建、海南、北京、浙江、辽宁等省市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全部学科或部分学科的教材试验。这套教材于1992年陆续上送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被列为全国首批九年义务教育选用教材之一。
教学计划的调整
普通高中调整教学计划的改革,从199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逐年逐级进行,把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分成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类。这项改革至1994年覆盖和延伸至高三。
1994年春,为了适应新工时制(每周上班五天半)的需要,省教育厅于8月转发国家教委的调整意见,对现行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教学)计划和高中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了一些课时。
普通高中综合课程教材的探索
为了探索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构建面向21世纪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省教育厅于1995年11月接受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委托,承担“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研究与实验”课题。由省教育厅刘达中副厅长任组长,省教研室主任郭鸿、省教育学院苏式冬副院长任副组长。成立“普通高中综合理科”和“普通高中综合文科”两个课题组,分别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周昌清教授和广州师院教科所所长张人杰教授任组长。
1995年至1997年第一周期的主要任务是:(1)收集资料,对综合课程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确定我省构建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基本思路,构建起普通高中综合课的基本框架;(2)编制普通高中综合文科、理科课程纲要,写出教材的样章;(3)提出开展教材实验的构想,研究建立普通高中综合课程实验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接着,省教育厅继续承担这项由国家教委基础司组织、香港华夏基金会资助的项目的第二周期(1997-1999)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完善文理科综合课程的两个标准、编写文理科综合课程教材,并选点进行教材的实验工作。首批实验于1997年9月-1998年7月在高中二年级进行,采用边研究、边编写、边试教、边论证的方式进行,并于1998年9月-1999年7月在高三年级实验。第二批实验工作于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系统地进行。这个课题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按计划完成任务,于2000年结题。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编写出35万字的《普通高中综合课题研究资料汇编》、30万字的《中小学综合课程研究文献分析》和21万字的《综合课程研究论文选编》。这些文集是较系统研究综合课程的文献,可作为综合课程理论研究和师资培训的参考资料。课题组构建出综合文科《当代中国社会》课程标准和综合理科《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并编写出包括九章教学内容64课时的综合文科教材(约20万字);包括绪言和七篇教学内容310课时的综合理科教材(约85万字)。构建出较完整的普通高中综合课程教材,“填补了我国普通高中开设综合课程的空白”,对高中课程结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按照省教育厅制定的“快一步,高一层”的课改推进策略,我省有条不紊地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2001年,启动国家级实验区深圳市南山区的课程改革实验;2002年,启动首批30个省级课改实验区的实验工作;2003年,第二批共45个省级实验区投入实验;2004年9月,全省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主要经验有:
①抓好师资培训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关键。省和多数实验区都有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省各级教研室、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师范院校和各县教师进修学校、相关出版社,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四级四类培训”(即省、市、县、校和行政培训、骨干培训、一般实验教师培训、非实验教师培训);注意培训中的“五个结合”(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理念更新与课例分析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结合、接受式培训与研修式培训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确保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②加强课改实验的领导,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省各实验区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全面 规划实验方案,健全组织机构,为课改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落实课改经费,为课改实验提供经费保障。
③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教材选用政策。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逐步建立“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我省实行在教育厅指导下的实验区教材自主选用教材,基本做法是:各实验区成立实验教材选用机构,各学科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各委员会由5-7人组成,人员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代表、学科教研员、教师代表、学校领导代表、家长代表。对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中的各版本教材进行了解,经过民主集中制的决策程序选定本实验区所用的教材版本,由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省教育厅,经批复后使用。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各校都能使用新课标教材,并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④以校为本,建立校本研训制度。各实验区做到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实验一体化,推动新课程实验工作。他们将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相结合;听课与座谈相结合;重点研讨与案例研讨相结合,不断加强课改的交流活动;加强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网站建设,做到资源共享。
⑤强化宣传、沟通工作,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是推进课改的必要条件。课程改革实验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各实验区相当重视以社会和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的课改宣传和沟通。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2003]21号),广东省成为全国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之一。从2004年秋季开始,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28个县区981所普通高中的高一年级全部开展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高一学生51万多人,教师3万多人。几年来,我省普通高中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勇于实践,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取得了长足稳定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体现在:
①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把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广东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和“工作抓手”,充分认识当前在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推动力。
②充分估计新课程改革的深度和难度。充分研究新课程实验方案和工作措施,充分估计实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以科学的、负责的态度对待新课程实验,强化科研对课程改革的引领,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验措施决策和行动的科学化水平。由于每项措施出台都经过反复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并且使征求意见的过程成为宣传的过程、解释的过程、取得理解的过程、提高认识的过程,使决策措施的出台水到渠成,有扎实的科学依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改革实践中得以较顺利地贯彻。
③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担负起在新课程实验推进中的领导责任。根据新课程目标的改革要求,结合广东普通高中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新课程实验的每个阶段都及时提出新课程实验工作要求和指导意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我们所发的指导性意见涵盖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和教学行为等各方面,从而有力保障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
④创新教学研究制度,教学研究部门充分担负起在新课程实验推进中的研究和指导责任。各级教研室根据新课程背景下的工作要求,创新教研工作思路,建立校本教研机制,为学校开展新课程实验提供可持续的学术支持,搭建广大实验教师开展教学交流和研究的活动平台,保障新课程改革实验顺利推进。根据新课程实验的实施要求和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深入学校调研并及时发现问题,把实验进程中的工作体验和经验进行理论分析与提升,积极解决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和课改学术成果,不断提高新课程实验水平,编制了多种供实验教师培训、学习和实验指导的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研修资料60多种,保证新课程实验顺利推进。
⑤抓住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这一关键环节,提纲挈领,带动新课程全面推进。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三条:一是制订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二是制订了200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在考试科目组合、考试内容、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适合新课程的改革;三是制订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教学督导评估制度,对普通高中进行教学水平专项评估。
第一轮的教学实验
省教育厅于1979年秋接受国家教委中学司的委托,参加了《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一轮的教学实验。《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项武义教授的《关于中学实验数学教材的设想》组织编写的。从1979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5个城市的8所重点中学的9个初一班开始试验,我省的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学院附中是其中的两所学校。这一套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内容的选取原则是“精简实用,返朴归真,内容现代化”。教材的处理力求深入浅出,顺理成章,突出由算术到代数、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由综合几何到解析几何、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等四个重大转折,强调数系运算律、集合逻辑、向量和逼近法分别在实现这四个转折中的作用。尽量做到人人能懂,到处有用。本教材适用于重点中学,侧重于满足学生将来从事理工方面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改革开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省教研室引进香港《新活用英语教材》实验。这套教材共6册,在香港供小学6年用。该教材突出听说训练,生动活泼,重点难点分散。省教研室组织广东实验中学从1979年开始在初中一年级进行了两年实验,完成了第三、四、五册和第六册的教学。通过实验总结了英语教学的基本经验,对教学英语通用教材很有帮助。
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上,国家教委采用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各地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大纲,编写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教材,做到“一纲多本”。因此,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九年义务教育(沿海版)教材编写委员会成立,主任由时任副省长王屏山担任,副主任由省教育厅副厅长、华师大校长等担任,组织编写适应沿海地区改革开放需要的九年义务教育沿海版教材,包括18个学科。从1989年秋开始,经国家教委批准,先后在广东、福建、海南、北京、浙江、辽宁等省市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全部学科或部分学科的教材试验。这套教材于1992年陆续上送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被列为全国首批九年义务教育选用教材之一。
教学计划的调整
普通高中调整教学计划的改革,从199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逐年逐级进行,把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分成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类。这项改革至1994年覆盖和延伸至高三。
1994年春,为了适应新工时制(每周上班五天半)的需要,省教育厅于8月转发国家教委的调整意见,对现行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教学)计划和高中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了一些课时。
普通高中综合课程教材的探索
为了探索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构建面向21世纪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省教育厅于1995年11月接受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委托,承担“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研究与实验”课题。由省教育厅刘达中副厅长任组长,省教研室主任郭鸿、省教育学院苏式冬副院长任副组长。成立“普通高中综合理科”和“普通高中综合文科”两个课题组,分别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周昌清教授和广州师院教科所所长张人杰教授任组长。
1995年至1997年第一周期的主要任务是:(1)收集资料,对综合课程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确定我省构建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基本思路,构建起普通高中综合课的基本框架;(2)编制普通高中综合文科、理科课程纲要,写出教材的样章;(3)提出开展教材实验的构想,研究建立普通高中综合课程实验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接着,省教育厅继续承担这项由国家教委基础司组织、香港华夏基金会资助的项目的第二周期(1997-1999)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完善文理科综合课程的两个标准、编写文理科综合课程教材,并选点进行教材的实验工作。首批实验于1997年9月-1998年7月在高中二年级进行,采用边研究、边编写、边试教、边论证的方式进行,并于1998年9月-1999年7月在高三年级实验。第二批实验工作于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系统地进行。这个课题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按计划完成任务,于2000年结题。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编写出35万字的《普通高中综合课题研究资料汇编》、30万字的《中小学综合课程研究文献分析》和21万字的《综合课程研究论文选编》。这些文集是较系统研究综合课程的文献,可作为综合课程理论研究和师资培训的参考资料。课题组构建出综合文科《当代中国社会》课程标准和综合理科《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并编写出包括九章教学内容64课时的综合文科教材(约20万字);包括绪言和七篇教学内容310课时的综合理科教材(约85万字)。构建出较完整的普通高中综合课程教材,“填补了我国普通高中开设综合课程的空白”,对高中课程结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按照省教育厅制定的“快一步,高一层”的课改推进策略,我省有条不紊地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2001年,启动国家级实验区深圳市南山区的课程改革实验;2002年,启动首批30个省级课改实验区的实验工作;2003年,第二批共45个省级实验区投入实验;2004年9月,全省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主要经验有:
①抓好师资培训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关键。省和多数实验区都有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省各级教研室、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师范院校和各县教师进修学校、相关出版社,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四级四类培训”(即省、市、县、校和行政培训、骨干培训、一般实验教师培训、非实验教师培训);注意培训中的“五个结合”(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理念更新与课例分析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结合、接受式培训与研修式培训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确保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②加强课改实验的领导,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省各实验区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全面 规划实验方案,健全组织机构,为课改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落实课改经费,为课改实验提供经费保障。
③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教材选用政策。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逐步建立“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我省实行在教育厅指导下的实验区教材自主选用教材,基本做法是:各实验区成立实验教材选用机构,各学科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各委员会由5-7人组成,人员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代表、学科教研员、教师代表、学校领导代表、家长代表。对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中的各版本教材进行了解,经过民主集中制的决策程序选定本实验区所用的教材版本,由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省教育厅,经批复后使用。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各校都能使用新课标教材,并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④以校为本,建立校本研训制度。各实验区做到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实验一体化,推动新课程实验工作。他们将集中调研和分散调研相结合;听课与座谈相结合;重点研讨与案例研讨相结合,不断加强课改的交流活动;加强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网站建设,做到资源共享。
⑤强化宣传、沟通工作,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是推进课改的必要条件。课程改革实验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各实验区相当重视以社会和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的课改宣传和沟通。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2003]21号),广东省成为全国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之一。从2004年秋季开始,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28个县区981所普通高中的高一年级全部开展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高一学生51万多人,教师3万多人。几年来,我省普通高中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勇于实践,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取得了长足稳定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体现在:
①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把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广东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和“工作抓手”,充分认识当前在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推动力。
②充分估计新课程改革的深度和难度。充分研究新课程实验方案和工作措施,充分估计实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以科学的、负责的态度对待新课程实验,强化科研对课程改革的引领,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验措施决策和行动的科学化水平。由于每项措施出台都经过反复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并且使征求意见的过程成为宣传的过程、解释的过程、取得理解的过程、提高认识的过程,使决策措施的出台水到渠成,有扎实的科学依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改革实践中得以较顺利地贯彻。
③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担负起在新课程实验推进中的领导责任。根据新课程目标的改革要求,结合广东普通高中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新课程实验的每个阶段都及时提出新课程实验工作要求和指导意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我们所发的指导性意见涵盖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和教学行为等各方面,从而有力保障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
④创新教学研究制度,教学研究部门充分担负起在新课程实验推进中的研究和指导责任。各级教研室根据新课程背景下的工作要求,创新教研工作思路,建立校本教研机制,为学校开展新课程实验提供可持续的学术支持,搭建广大实验教师开展教学交流和研究的活动平台,保障新课程改革实验顺利推进。根据新课程实验的实施要求和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深入学校调研并及时发现问题,把实验进程中的工作体验和经验进行理论分析与提升,积极解决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和课改学术成果,不断提高新课程实验水平,编制了多种供实验教师培训、学习和实验指导的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研修资料60多种,保证新课程实验顺利推进。
⑤抓住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这一关键环节,提纲挈领,带动新课程全面推进。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三条:一是制订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二是制订了200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在考试科目组合、考试内容、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适合新课程的改革;三是制订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教学督导评估制度,对普通高中进行教学水平专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