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小学生;阅读;兴趣;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69—0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困扰教与学的难题所在。阅读活动具有拓展学生思路与改变学生思维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个人进步与发展。不断阅读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力量,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素养,非常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且良好的阅读行为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阅读能力,既能巩固学生所学,又能够提升其写作水平,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借助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这就需要借助新课导入来实现,让学生在有效的导入下,快速参与到阅读探究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与创新力都会处于最佳状态。长期坚持下去,阅读教学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新课导入环节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新课导入,但始终需要坚持一点,即彻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海底世界》时,课初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海底世界”的片段,通过海底世界迷人的景色与悦耳的声音来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在短暂的欣赏之后,学生会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进入到阅读理解与感知中,这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读懂就可以了,还要引导学生从读到悟,简单来说,就是实现从已知到未知领域的探索。通过这一过程,能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初读,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不要求学生采取固定的阅读方式,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能够理解与运用。然后,引导学生感悟文中内在的联系,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更好地获得情感熏陶。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针对文章中描写雷雨前景色的内容,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自主理解与讨论感受,让他们切实感受雷雨前的天暗、狂风、闪电与雷鸣。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雷雨前及下雨时的音频,让学生将眼睛闭上,用心地去感受雷雨前及下雷雨的过程,并想象雨景,进而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中描写的雷雨后的景色,可以播放配乐,让学生们以朗读的方式去感悟。这种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能确保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体悟相关情感,非常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由读到悟之后,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深层次的感悟,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当然,这里所指的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感悟并不是对其放任不管,也不是忽视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要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给予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不断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具有主动阅读的意识。唯有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可能得到不断的提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形式来进行,即学生阅读之后,在小组中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辩论与解答问题。这相较于传统的教师详细讲解而言更具效果,因为学生可以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各抒己見,阅读学习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他们开始有了独特的见解,这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四、鼓励学生不断质疑
平淡无奇的阅读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样学生的认知能力才可能不断提高。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当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有问题可以大胆质疑,不用藏在心里,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对学生说这些话,一方面,学生能主动地对课文质疑,另一方面,也敢于提出问题。其间,有一个学生大胆地质疑道:“爬山虎是不是像人类一样,也长了一双眼睛,但是我怎么看不到它的眼睛呢?”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根据文中描述“墙上的叶子铺得十分均匀”,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植物肯定没有脚,但它们具有趋光性,这和我们人类的眼睛有一样的作用,可以称之为无形的眼睛。想要了解更多,不妨课后去搜集相关资料。通过此种方式鼓励学生质疑,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使他们产生了课后阅读其他资料的兴致与欲望,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编辑:孟 刚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69—0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困扰教与学的难题所在。阅读活动具有拓展学生思路与改变学生思维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个人进步与发展。不断阅读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力量,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素养,非常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且良好的阅读行为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阅读能力,既能巩固学生所学,又能够提升其写作水平,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借助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这就需要借助新课导入来实现,让学生在有效的导入下,快速参与到阅读探究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与创新力都会处于最佳状态。长期坚持下去,阅读教学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新课导入环节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新课导入,但始终需要坚持一点,即彻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海底世界》时,课初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海底世界”的片段,通过海底世界迷人的景色与悦耳的声音来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在短暂的欣赏之后,学生会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进入到阅读理解与感知中,这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读懂就可以了,还要引导学生从读到悟,简单来说,就是实现从已知到未知领域的探索。通过这一过程,能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初读,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不要求学生采取固定的阅读方式,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能够理解与运用。然后,引导学生感悟文中内在的联系,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更好地获得情感熏陶。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针对文章中描写雷雨前景色的内容,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自主理解与讨论感受,让他们切实感受雷雨前的天暗、狂风、闪电与雷鸣。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雷雨前及下雨时的音频,让学生将眼睛闭上,用心地去感受雷雨前及下雷雨的过程,并想象雨景,进而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中描写的雷雨后的景色,可以播放配乐,让学生们以朗读的方式去感悟。这种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能确保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体悟相关情感,非常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由读到悟之后,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深层次的感悟,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当然,这里所指的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感悟并不是对其放任不管,也不是忽视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要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给予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不断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具有主动阅读的意识。唯有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可能得到不断的提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形式来进行,即学生阅读之后,在小组中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辩论与解答问题。这相较于传统的教师详细讲解而言更具效果,因为学生可以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各抒己見,阅读学习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他们开始有了独特的见解,这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四、鼓励学生不断质疑
平淡无奇的阅读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样学生的认知能力才可能不断提高。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当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有问题可以大胆质疑,不用藏在心里,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对学生说这些话,一方面,学生能主动地对课文质疑,另一方面,也敢于提出问题。其间,有一个学生大胆地质疑道:“爬山虎是不是像人类一样,也长了一双眼睛,但是我怎么看不到它的眼睛呢?”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根据文中描述“墙上的叶子铺得十分均匀”,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植物肯定没有脚,但它们具有趋光性,这和我们人类的眼睛有一样的作用,可以称之为无形的眼睛。想要了解更多,不妨课后去搜集相关资料。通过此种方式鼓励学生质疑,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使他们产生了课后阅读其他资料的兴致与欲望,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