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懒豆花,又名和渣、菜豆腐,是我家乡的一种小吃。它以黄豆浸水,磨成浆,不滤渣,加热煮沸,再撒几把切得很细青菜,看上去白中透绿,闻起来清香扑鼻,吃到嘴里口感极佳。冬日里再加进一些辣椒粉,撒上一点芫荽,会吃得人满头大汗,激人食欲大振。
在儿时的印象中,懒豆花是我营养的主要来源。每年秋收时父母都要买一些黄豆存放起来,隔三差五地抓一把,做一盆热烫烫、香喷喷的懒豆花。摆上饭桌后,父母会把我和弟妹招呼过来,一人盛上一碗,看着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们略显疲乏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在那些缺吃少穿的岁月里,尽管没有牛奶、面包,有时甚至连肚子都吃不饱,但山里的孩子还是健康地成长着,我想这懒豆花是功不可没的。
在我们那里,懒豆花不仅是人人喜欢的家常小吃,还是接人待客的必备菜肴。家里来了客人,没有别的好东西招待,就做一锅懒豆花,炒几个鸡蛋,家境好一些的人家再加一盘豆什炒腊肉,就是一餐很不错的招待饭了。在这一桌菜肴中,起“压轴”作用的往往是懒豆花。缺了它,桌上便少了热气腾腾的氛围,就是肚子吃饱了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仍感到不满足。因为懒豆花有了这样的地位,所以不论是殷实之户还是穷困之家,招待客人都少不了懒豆花;谁家做了懒豆花,还要给左邻右舍端去一碗,让大伙儿一起分享。一碗再普通不过的懒豆花,充溢的不仅有扑鼻的豆汁菜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亲情,它成为乡下人纯朴真情的象征。
后来我离开家乡,每每回忆童年生活和念叨家乡种种好处的时候,总是忘不了那给我营养滋润的懒豆花,那凝聚着乡情亲情的懒豆花。虽然自己动手做过几次,但总体味不到儿时吃的那种味道,是异乡黄豆、青菜的差异还是操作程序上的粗疏,我不得而知。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乡小镇,听到那熟悉的“懒豆花哟”的叫卖声,便不顾一切地向一挑担的大妈奔去,来不及问价,一气吃下两碗后,才从梦幻中回到现实,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懒豆花就是这个味。那略带楚剧唱腔的叫卖声,那豆汁菜叶混合的清香,使我久久陶醉其间。
两碗懒豆花下肚,忘却了旅途的奔波疲劳,靠在街角的墙边,就心中一个藏匿了多少年的问题,与大妈攀谈起来——“大妈,您这怎么叫懒豆花?”“嗨,算咱乡下人自己喝的牛奶吧,既没山珍海味,又没功夫耽搁,早起抓把黄豆磨巴磨巴,撒把菜叶再煮巴煮巴,一碗喝下去,既垫肚子,又养身子,该干嘛干嘛去。”
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哦,懒里原来透着勤,透着生活的智慧呢!想必昭君姑娘也是喝这懒豆花长大的吧,难怪她那么聪明美丽;想必屈老大夫也是喝这懒豆花长大的,指不定这里头含了别的营养和热量哩!不然他老人家的才情何以问天问地,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至今还在滋养我们、温暖我们。
一个地方的民情风俗,常常与当地的饮食习惯和名点小吃有关。同根同祖的人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靠什么亲和?在很大程度上与吃有关啊!别以为是吃到胃肠里了,那是吃到血脉里去了。一种被大家所共同喜爱并长期享用的小吃,就好像一位阅历丰富的千岁老人,孜孜不倦地给人们讲述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如今,家乡早已告别了缺吃少穿的年代,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也不稀罕了,但我和我的乡亲们仍喜欢那碗懒豆花,每每品味它,便能从中得到生理、心理上的一种满足,因为这里面蕴含着文化和亲情,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和感慨。那叫人爱不够的懒豆花哟,是我心目中难以割舍的情愫!
在儿时的印象中,懒豆花是我营养的主要来源。每年秋收时父母都要买一些黄豆存放起来,隔三差五地抓一把,做一盆热烫烫、香喷喷的懒豆花。摆上饭桌后,父母会把我和弟妹招呼过来,一人盛上一碗,看着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们略显疲乏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在那些缺吃少穿的岁月里,尽管没有牛奶、面包,有时甚至连肚子都吃不饱,但山里的孩子还是健康地成长着,我想这懒豆花是功不可没的。
在我们那里,懒豆花不仅是人人喜欢的家常小吃,还是接人待客的必备菜肴。家里来了客人,没有别的好东西招待,就做一锅懒豆花,炒几个鸡蛋,家境好一些的人家再加一盘豆什炒腊肉,就是一餐很不错的招待饭了。在这一桌菜肴中,起“压轴”作用的往往是懒豆花。缺了它,桌上便少了热气腾腾的氛围,就是肚子吃饱了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仍感到不满足。因为懒豆花有了这样的地位,所以不论是殷实之户还是穷困之家,招待客人都少不了懒豆花;谁家做了懒豆花,还要给左邻右舍端去一碗,让大伙儿一起分享。一碗再普通不过的懒豆花,充溢的不仅有扑鼻的豆汁菜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亲情,它成为乡下人纯朴真情的象征。
后来我离开家乡,每每回忆童年生活和念叨家乡种种好处的时候,总是忘不了那给我营养滋润的懒豆花,那凝聚着乡情亲情的懒豆花。虽然自己动手做过几次,但总体味不到儿时吃的那种味道,是异乡黄豆、青菜的差异还是操作程序上的粗疏,我不得而知。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乡小镇,听到那熟悉的“懒豆花哟”的叫卖声,便不顾一切地向一挑担的大妈奔去,来不及问价,一气吃下两碗后,才从梦幻中回到现实,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懒豆花就是这个味。那略带楚剧唱腔的叫卖声,那豆汁菜叶混合的清香,使我久久陶醉其间。
两碗懒豆花下肚,忘却了旅途的奔波疲劳,靠在街角的墙边,就心中一个藏匿了多少年的问题,与大妈攀谈起来——“大妈,您这怎么叫懒豆花?”“嗨,算咱乡下人自己喝的牛奶吧,既没山珍海味,又没功夫耽搁,早起抓把黄豆磨巴磨巴,撒把菜叶再煮巴煮巴,一碗喝下去,既垫肚子,又养身子,该干嘛干嘛去。”
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哦,懒里原来透着勤,透着生活的智慧呢!想必昭君姑娘也是喝这懒豆花长大的吧,难怪她那么聪明美丽;想必屈老大夫也是喝这懒豆花长大的,指不定这里头含了别的营养和热量哩!不然他老人家的才情何以问天问地,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至今还在滋养我们、温暖我们。
一个地方的民情风俗,常常与当地的饮食习惯和名点小吃有关。同根同祖的人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靠什么亲和?在很大程度上与吃有关啊!别以为是吃到胃肠里了,那是吃到血脉里去了。一种被大家所共同喜爱并长期享用的小吃,就好像一位阅历丰富的千岁老人,孜孜不倦地给人们讲述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如今,家乡早已告别了缺吃少穿的年代,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也不稀罕了,但我和我的乡亲们仍喜欢那碗懒豆花,每每品味它,便能从中得到生理、心理上的一种满足,因为这里面蕴含着文化和亲情,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和感慨。那叫人爱不够的懒豆花哟,是我心目中难以割舍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