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这种小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并且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就文取材小练笔
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这种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从语言形式的来源来看,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有两种基本类型。
1.语言形式源于本文。
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如,教《太阳》,通过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明了课文说明太阳的远和大两个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及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习第3自然段时,就让学生写一段话,在课文已经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的基础上,加进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热。于是学生写道:“太阳会发光,发热,是个大火球。它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能够把万物化为灰烬的熊熊大火,温度不过800摄氏度左右,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它的7.5倍,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太阳中心的温度则是大火温度的22500倍左右。”
2.语言形式不限于本文。
语言形式不拘,可以单独运用过去学过的,也可以综合运用。如教《再见了,亲人》时,针对课文内容特点,可以设置这样的训练情境:“既然是话别,就应是双方的,但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朝鲜人民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想把你们分为三组,各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从练笔时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运用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的关系来看,宜于课内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常见的有以下形式:
1.提炼内容。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并获得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
2.活化形象。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
3.填补空白。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教学时,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练笔也可以是填补空白的有效手段,如,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可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通过写,五彩池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4.凸现思想。文章的思想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时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这种思想变得明晰而完整。如教《白杨》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练习:“现在我们就以课文中这位叔叔的事儿写一段话。巧了,这位叔叔也姓杨,我们就称他杨叔叔吧。写的时候,请用上刚刚学到的‘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几个词语。”赞颂白杨不是课文的写作目的,赞美人才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于老师设计的这一训练,不但使在文中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两组关联词及时得到迁移运用,而且在树与人之间搭起一道桥梁,写的同时,课文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
5.显化情感。“情动”固然是“辞发”的先决条件,其实在写的过程中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随的,或是互为因果的。因而,我们有时可以借助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难忘的一课》第三部分写道:“我”看见教室墙壁上挂着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的画像就眼睛湿润了。这些司空见惯的画像为何让作者双眼润湿,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教学时,可让学生回顾从社会课或其他途径所了解到的,说说画中的人各是什么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用几句话写出他是什么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
6.转换语言。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教《田忌赛马》时,可以让学生认读词语卡片“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要学生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
这种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就文取材小练笔
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这种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从语言形式的来源来看,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有两种基本类型。
1.语言形式源于本文。
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如,教《太阳》,通过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明了课文说明太阳的远和大两个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及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习第3自然段时,就让学生写一段话,在课文已经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的基础上,加进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热。于是学生写道:“太阳会发光,发热,是个大火球。它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能够把万物化为灰烬的熊熊大火,温度不过800摄氏度左右,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它的7.5倍,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太阳中心的温度则是大火温度的22500倍左右。”
2.语言形式不限于本文。
语言形式不拘,可以单独运用过去学过的,也可以综合运用。如教《再见了,亲人》时,针对课文内容特点,可以设置这样的训练情境:“既然是话别,就应是双方的,但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朝鲜人民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想把你们分为三组,各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从练笔时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运用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的关系来看,宜于课内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常见的有以下形式:
1.提炼内容。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并获得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
2.活化形象。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
3.填补空白。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教学时,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练笔也可以是填补空白的有效手段,如,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可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通过写,五彩池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4.凸现思想。文章的思想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时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这种思想变得明晰而完整。如教《白杨》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练习:“现在我们就以课文中这位叔叔的事儿写一段话。巧了,这位叔叔也姓杨,我们就称他杨叔叔吧。写的时候,请用上刚刚学到的‘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几个词语。”赞颂白杨不是课文的写作目的,赞美人才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于老师设计的这一训练,不但使在文中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两组关联词及时得到迁移运用,而且在树与人之间搭起一道桥梁,写的同时,课文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
5.显化情感。“情动”固然是“辞发”的先决条件,其实在写的过程中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随的,或是互为因果的。因而,我们有时可以借助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难忘的一课》第三部分写道:“我”看见教室墙壁上挂着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的画像就眼睛湿润了。这些司空见惯的画像为何让作者双眼润湿,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教学时,可让学生回顾从社会课或其他途径所了解到的,说说画中的人各是什么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用几句话写出他是什么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
6.转换语言。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教《田忌赛马》时,可以让学生认读词语卡片“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要学生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
这种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