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今晚,我们有个“中秋明月诗会”。
刚过五点半,学校食堂便挤满学生,大家欢天喜地,就如同过节一样。晚饭后,我和几位老师出了校门,沿着台城,信步来到玄武湖解放门一侧的湖边草地上,这里已经竖起一个很大的拱形气门,上面写着“青春·明月·梦想——南京十三中高一中秋诗会”,吸引过往行人驻足,湖边几弯秋柳恰好成为露天舞台的背景道具。暮色渐起,天空幽蓝,眼前湖水粼粼,湖风习习,背后一带城墙黝黑朦胧……天为庐,地为席,在这天地自然之间,今晚月华初上的时候,将响起一群十六岁年轻人青春和梦想的吟唱。
六点钟不到,幽静的湖岸边一下子喧闹起来,学生按班级陆续来到诗会场地。六点二十分,聚光灯下,两位学生主持人宣布诗会开始,点燃了诗会现场的激情。
我教的高一(10)班这次“签运”不佳,第二个出场,但我仍充满自信,因为我和学生做好了充分准备。想起昨天午休时,办公室有老师在议论:“哎!不要比,都能猜出结果来,曹老师班肯定一等奖。”“为什么?你看老曹这两天忙的!”我班这次朗读的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最后一段,前面学生加了一段自创的话,突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表达冲击力,班级同学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准备了一个星期,早就盼望着今晚的演出。音乐响起,刘昊同学甫一亮相就以他的“中国好声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我们将要朗诵的是梁启超先生在一百多年以前创作的名篇《少年中国说》。首先,请允许我们用自己的诗篇,表达‘90后’对于祖国的热爱……”,接着,霍晨同学以她端庄的形象和明亮的女声表达了人们的心声,给人感染:“我们仍像百年前那样赞美你,你是少年的中国,与天不老!”台上表演很顺利,领读响亮饱满,合读整齐有力,还不时变换队形,让人沉醉其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糟糕!班主任跑过来,说后排的同学可能有人话筒没打开,后面齐读部分声音偏小,我心里着急,又无可奈何!好在这时到了朗读作品高潮点:“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时只见全班同学霍地全从草地上站立起来,大声背诵,台上一句“美哉”,台下一句应和“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台上一句“壮哉”,台下坚定回答“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台上台下,峰鸣谷应,激情洋溢……最后当主持人报出10班得分9.35分时,大家激动得跳了起来,荧光棒飞舞,塑料手拍啪啪作响,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台下坐着十三个班级学生,台上表演十三台朗读节目。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班,一是6班,他们朗读顾城《不要说了,我不会屈服》,整个安排不花哨,却自有一种震撼人的效果;另一个是7班《亘古的缠绵》和9班《韶华如斯》,两个班不约而同地玩起了“穿越”,把多首古今咏青春明月的名作整合为一体,比如9班就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李煜、晏几道、李清照、纳兰等人作品“串烧”,穿戴着古人的服装,翩翩起舞……虽然没有得到高分,但这种鲜明独特的创意追求,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月亮越爬越高,挂在天空。真好!
二
月亮倒影在水中。湖面吹来的风,凉凉的。
坐在我旁边的几个小女生,自始至终,紧张得要命,老是在祷告,听到分数后,又欢呼雀跃。我也沉浸在喜悦之中。年级主任急急地跑过来,说:“曹老师,还有最后一个节目了,结束后你有一个总结发言。”说什么呢?我望望头上的明月,看着下面黑压压涌动的笑脸和攒动的人头,让人幸福得有些窒息,有些晕眩,情绪一时竟调整不过来。我走上台,大声地问学生也问我自己:“同学们,今天晚上你们快乐吗?”激起满场巨大的回声:“快乐!”我带着学生大声齐读题写在拱门上的三个主题词“青春”“明月”“梦想”,并告诉学生:“真正的诗歌并不是课本上分行的文字,真正的诗歌在课本之外,在大自然里,在我们的身边,在今晚的月光之下!青春,明月,梦想,让我们大声读出这三个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十六岁珍贵的夜晚!这是我们进校之后第一次大型的语文课,我们要在大树下读书,要到玄武湖读书,要到自然中读书。未来的三年里,大家将在十三中学习到美丽的语文……”
站在台上与坐在台下不同,远远望去,明月皎洁,台城静默,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那情调、那意境永留心底。
三
我事先做了一份请柬,邀请南京各学校的语文朋友。诗会开始之前,见到不少朋友,大家兴致很高,见了面纷纷夸这个语文活动有创意,受启发,值得借鉴。一位老师笑着说,昨天他们也搞了一个诗会,是在学校报告厅举行的,就是没有想到可以搬到玄武湖的自然山水之间,要知道他们学校也在城墙边上!言罢,流露出惋惜的神情。
她问我是怎么想起来要这样做的。我告诉她,我们语文教研组一直有高一新生入校开展诗歌朗诵会的传统,已经坚持了多年,这一届想有所突破,起初想在学校操场举行,后来转念一想,我校与玄武湖只有一墙之隔,学校就在台城边上,如此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为什么不可以充分利用?于是就有了把明月诗会搬到玄武湖、在玄武湖畔上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大课的想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备课组老师,大家都觉得好,跟学校领导一讲,领导也大力支持。说干就干,我们结合苏教版教材“向青春举杯”中有关诗歌学习内容,先举行班级朗诵会,然后搭班子,选篇目,放手让学生自编自演,老师担任艺术指导;我们组织学生设计海报招贴,把每个班朗读的作品汇编成小册子,印发给学生,并制定朗读评分标准,指导学生排练,使原本带有德育性质的年级活动被开发、转化成为“有目标、有过程、有评价、重体验、得发展”的语文校本课程。记得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人人得进步”,这句话正好可以拿来概括我们的语文课程实践和追求。
我告诉朋友们,把诗会搬到玄武湖,既容易又不容易,看似只是简单地搬一搬,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语文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很难迈出这一步。在全市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培训会上,我介绍了晚上将举行的诗会,邀请他们参加,并鼓励他们多多开发这类让学生学到真语文的课程。有老师担心自己学校生源不好无法开展,对此我说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开展这样的课程与生源无关,而与教师的教育信仰有关!也有不少老师认为这类课程更像一个传说。对此,我提出倡议:我们一起努力,使之常态化,使之变得平常,成为我们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我看到很多老师点头,一脸庄严的神态。 四
我国百年语文教育史上有两次著名的“月下语文课”,一次是闻一多的“月下讲《楚辞》”,一次是刘文典的“月下上《月赋》”。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据回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他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自己点了一支烟,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兴致盎然,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一次,他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当晚的情景: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我想,有了这样精神血脉的继承、历史坐标的参照,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才会有底蕴和血骨。我们愿意继承语文前辈的精神,学习前辈的人格,无愧于语文人的身份!
五
今晚,我和女儿,还有太太,一家三口,齐聚诗会。
女儿是以凤凰教育网记者的身份来采访的。她跑前跑后,又是采访又是摄影;太太则远远躲在围观的人群之中,如平日一样,不出现却能让你感觉到她的存在。诗会结束后,我们一家三口步行走过学校,在校门口碰见许多兴奋的学生和家长,走到安仁街,女儿说她一下班就赶过来了,没来得及吃饭,我们就在路边小面馆吃了碗面条。好久没有见到这样的情景了。女儿还在十三中读书时,我曾和她一起来吃过面条。回想起来心里暖暖的。围着桌子,一家三口吃得很开心。
太太忽然关心地问我:你今天即席发言不错,但怎么感觉你声音有些沙哑?我说,可能是这两天搞活动累了,但更可能是太兴奋了太激动了。哲人不是说过吗?最高的喜悦总是喑哑无声的呀!……太太和女儿发出善意的嘲笑。
月亮洒下光辉,干干净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推荐理由:月下,湖畔,一群翩翩少年深情诵诗。读着博主对于“中秋明月诗会”的讲述与描绘,不禁被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大型语文课所打动。美丽的诗会,美丽的语文。对于参加诗会的高一新生而言,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从此刻起已把喜爱诗歌、喜爱语文的种子播种在心底。这些学生是幸运的。
今晚,我们有个“中秋明月诗会”。
刚过五点半,学校食堂便挤满学生,大家欢天喜地,就如同过节一样。晚饭后,我和几位老师出了校门,沿着台城,信步来到玄武湖解放门一侧的湖边草地上,这里已经竖起一个很大的拱形气门,上面写着“青春·明月·梦想——南京十三中高一中秋诗会”,吸引过往行人驻足,湖边几弯秋柳恰好成为露天舞台的背景道具。暮色渐起,天空幽蓝,眼前湖水粼粼,湖风习习,背后一带城墙黝黑朦胧……天为庐,地为席,在这天地自然之间,今晚月华初上的时候,将响起一群十六岁年轻人青春和梦想的吟唱。
六点钟不到,幽静的湖岸边一下子喧闹起来,学生按班级陆续来到诗会场地。六点二十分,聚光灯下,两位学生主持人宣布诗会开始,点燃了诗会现场的激情。
我教的高一(10)班这次“签运”不佳,第二个出场,但我仍充满自信,因为我和学生做好了充分准备。想起昨天午休时,办公室有老师在议论:“哎!不要比,都能猜出结果来,曹老师班肯定一等奖。”“为什么?你看老曹这两天忙的!”我班这次朗读的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最后一段,前面学生加了一段自创的话,突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表达冲击力,班级同学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准备了一个星期,早就盼望着今晚的演出。音乐响起,刘昊同学甫一亮相就以他的“中国好声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我们将要朗诵的是梁启超先生在一百多年以前创作的名篇《少年中国说》。首先,请允许我们用自己的诗篇,表达‘90后’对于祖国的热爱……”,接着,霍晨同学以她端庄的形象和明亮的女声表达了人们的心声,给人感染:“我们仍像百年前那样赞美你,你是少年的中国,与天不老!”台上表演很顺利,领读响亮饱满,合读整齐有力,还不时变换队形,让人沉醉其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糟糕!班主任跑过来,说后排的同学可能有人话筒没打开,后面齐读部分声音偏小,我心里着急,又无可奈何!好在这时到了朗读作品高潮点:“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时只见全班同学霍地全从草地上站立起来,大声背诵,台上一句“美哉”,台下一句应和“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台上一句“壮哉”,台下坚定回答“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台上台下,峰鸣谷应,激情洋溢……最后当主持人报出10班得分9.35分时,大家激动得跳了起来,荧光棒飞舞,塑料手拍啪啪作响,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台下坐着十三个班级学生,台上表演十三台朗读节目。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班,一是6班,他们朗读顾城《不要说了,我不会屈服》,整个安排不花哨,却自有一种震撼人的效果;另一个是7班《亘古的缠绵》和9班《韶华如斯》,两个班不约而同地玩起了“穿越”,把多首古今咏青春明月的名作整合为一体,比如9班就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李煜、晏几道、李清照、纳兰等人作品“串烧”,穿戴着古人的服装,翩翩起舞……虽然没有得到高分,但这种鲜明独特的创意追求,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月亮越爬越高,挂在天空。真好!
二
月亮倒影在水中。湖面吹来的风,凉凉的。
坐在我旁边的几个小女生,自始至终,紧张得要命,老是在祷告,听到分数后,又欢呼雀跃。我也沉浸在喜悦之中。年级主任急急地跑过来,说:“曹老师,还有最后一个节目了,结束后你有一个总结发言。”说什么呢?我望望头上的明月,看着下面黑压压涌动的笑脸和攒动的人头,让人幸福得有些窒息,有些晕眩,情绪一时竟调整不过来。我走上台,大声地问学生也问我自己:“同学们,今天晚上你们快乐吗?”激起满场巨大的回声:“快乐!”我带着学生大声齐读题写在拱门上的三个主题词“青春”“明月”“梦想”,并告诉学生:“真正的诗歌并不是课本上分行的文字,真正的诗歌在课本之外,在大自然里,在我们的身边,在今晚的月光之下!青春,明月,梦想,让我们大声读出这三个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十六岁珍贵的夜晚!这是我们进校之后第一次大型的语文课,我们要在大树下读书,要到玄武湖读书,要到自然中读书。未来的三年里,大家将在十三中学习到美丽的语文……”
站在台上与坐在台下不同,远远望去,明月皎洁,台城静默,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那情调、那意境永留心底。
三
我事先做了一份请柬,邀请南京各学校的语文朋友。诗会开始之前,见到不少朋友,大家兴致很高,见了面纷纷夸这个语文活动有创意,受启发,值得借鉴。一位老师笑着说,昨天他们也搞了一个诗会,是在学校报告厅举行的,就是没有想到可以搬到玄武湖的自然山水之间,要知道他们学校也在城墙边上!言罢,流露出惋惜的神情。
她问我是怎么想起来要这样做的。我告诉她,我们语文教研组一直有高一新生入校开展诗歌朗诵会的传统,已经坚持了多年,这一届想有所突破,起初想在学校操场举行,后来转念一想,我校与玄武湖只有一墙之隔,学校就在台城边上,如此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为什么不可以充分利用?于是就有了把明月诗会搬到玄武湖、在玄武湖畔上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大课的想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备课组老师,大家都觉得好,跟学校领导一讲,领导也大力支持。说干就干,我们结合苏教版教材“向青春举杯”中有关诗歌学习内容,先举行班级朗诵会,然后搭班子,选篇目,放手让学生自编自演,老师担任艺术指导;我们组织学生设计海报招贴,把每个班朗读的作品汇编成小册子,印发给学生,并制定朗读评分标准,指导学生排练,使原本带有德育性质的年级活动被开发、转化成为“有目标、有过程、有评价、重体验、得发展”的语文校本课程。记得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人人得进步”,这句话正好可以拿来概括我们的语文课程实践和追求。
我告诉朋友们,把诗会搬到玄武湖,既容易又不容易,看似只是简单地搬一搬,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语文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很难迈出这一步。在全市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培训会上,我介绍了晚上将举行的诗会,邀请他们参加,并鼓励他们多多开发这类让学生学到真语文的课程。有老师担心自己学校生源不好无法开展,对此我说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开展这样的课程与生源无关,而与教师的教育信仰有关!也有不少老师认为这类课程更像一个传说。对此,我提出倡议:我们一起努力,使之常态化,使之变得平常,成为我们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我看到很多老师点头,一脸庄严的神态。 四
我国百年语文教育史上有两次著名的“月下语文课”,一次是闻一多的“月下讲《楚辞》”,一次是刘文典的“月下上《月赋》”。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据回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他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自己点了一支烟,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兴致盎然,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一次,他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当晚的情景: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我想,有了这样精神血脉的继承、历史坐标的参照,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才会有底蕴和血骨。我们愿意继承语文前辈的精神,学习前辈的人格,无愧于语文人的身份!
五
今晚,我和女儿,还有太太,一家三口,齐聚诗会。
女儿是以凤凰教育网记者的身份来采访的。她跑前跑后,又是采访又是摄影;太太则远远躲在围观的人群之中,如平日一样,不出现却能让你感觉到她的存在。诗会结束后,我们一家三口步行走过学校,在校门口碰见许多兴奋的学生和家长,走到安仁街,女儿说她一下班就赶过来了,没来得及吃饭,我们就在路边小面馆吃了碗面条。好久没有见到这样的情景了。女儿还在十三中读书时,我曾和她一起来吃过面条。回想起来心里暖暖的。围着桌子,一家三口吃得很开心。
太太忽然关心地问我:你今天即席发言不错,但怎么感觉你声音有些沙哑?我说,可能是这两天搞活动累了,但更可能是太兴奋了太激动了。哲人不是说过吗?最高的喜悦总是喑哑无声的呀!……太太和女儿发出善意的嘲笑。
月亮洒下光辉,干干净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推荐理由:月下,湖畔,一群翩翩少年深情诵诗。读着博主对于“中秋明月诗会”的讲述与描绘,不禁被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大型语文课所打动。美丽的诗会,美丽的语文。对于参加诗会的高一新生而言,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从此刻起已把喜爱诗歌、喜爱语文的种子播种在心底。这些学生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