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语文这门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欣赏的人文性学科来说,落实情感教育无疑更有着明显意义。这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本文简要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的三种具体形式,即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模拟场景,演示情境;借助多媒体,引入画面或声音情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具体特点合理创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其获得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情感教育
现代教育学理论倡导情感教育,即要求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智力认知和情感认知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和谐共振的境地,这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无疑是有利的。而对于语文这门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欣赏的人文性学科来说,落实情感教育无疑更有着明显意义。这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与思考对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作一简要探讨,冀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运用语言,描绘情境
语言不但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描摹性的画笔工具”,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来描绘情境,是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情境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善于结合课文特点,把课文中的意境及情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引导学生的思维顺畅地进入课文中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能用生动、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人、情、物、景,并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结合与文章中心有所联系的问题来落实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导入环节的“开场白”,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笔者曾用过如下导语:“有这么一个人,有一段时间,成千上万的人跑来跑去,最后一次来看他。他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就是鲁迅先生对自身的一种价值定位。相信学了这课文,从作者的独特视角来一探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后,我们对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魂’这一称谓的涵义……”可以适当配上音乐,从而渲染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当学生对这位文学巨匠肃然起敬后,其思绪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二、模拟场景,演示情境
所谓模拟场景,就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来还原情节或现场,从而创设一种演示性的情境。特别是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来说,这种情境创设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在最大限度上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不但是扮演角色演示的学生,观看者也同样地会从中获得仅凭文字而感受不到的意境或情感。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合理指导,类似于小品或情景剧,是需要加以有效的组织和编排的。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局限于人,还可以将课文中的事物拟人化,总之只要能合理地呈现文中场景并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即可。例如《司马光》一文,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一共只有数十字,但描写的事件故事性很强,人物的个性特点也很突出,而由于文章就这么短短几句话,学生在学习时又往往只顾着理解意思,因此不大能投入到文中情境中去,因此也就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扮演司马光和落入水缸的小孩,甚至也让学生扮演拟人化的水缸和石头,让大家现场演示当时的情境。毫无疑问,这种趣味性很强的的现场演示情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以及促进学生对课文故事的理解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司马光的机智,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
三、借助多媒体,引入画面或声音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情绪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和特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它被称为“触摸环境导致感觉”和“看到事物导致感觉”。通过音乐的旋律起伏和節奏感来吸引学生的听觉,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音乐符号的节拍给学生带来听觉刺激,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手段;同时还有直观画面情境,如视频、图片,而这都是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将其归到一类讨论,即“借助多媒体引入画面或声音情境”,其主要的效果就是“刺激性”较强,有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月光曲》一课时,可以首先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曲,要求学生用心去聆听,吸引其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来,待讲完课文后则再次播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感悟曲子中表达的情感。再比如,学习《七律长征》一诗时,我们可以用通过音乐,图片的形式为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思绪与诗歌中的情境联系起来。这样,再通过对文章的精读,就能达到很好的感悟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的三种具体形式,即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模拟场景,演示情境;借助多媒体,引入画面或声音情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具体特点合理创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其获得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李新连.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教学法应用研究[J]. 新课程(小学),2016(8).
[2]廖晓钰. 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J]. 课外语文:上,2017(8):99-99.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情感教育
现代教育学理论倡导情感教育,即要求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智力认知和情感认知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和谐共振的境地,这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无疑是有利的。而对于语文这门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欣赏的人文性学科来说,落实情感教育无疑更有着明显意义。这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与思考对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作一简要探讨,冀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运用语言,描绘情境
语言不但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描摹性的画笔工具”,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来描绘情境,是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情境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善于结合课文特点,把课文中的意境及情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引导学生的思维顺畅地进入课文中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能用生动、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人、情、物、景,并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结合与文章中心有所联系的问题来落实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导入环节的“开场白”,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笔者曾用过如下导语:“有这么一个人,有一段时间,成千上万的人跑来跑去,最后一次来看他。他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就是鲁迅先生对自身的一种价值定位。相信学了这课文,从作者的独特视角来一探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后,我们对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魂’这一称谓的涵义……”可以适当配上音乐,从而渲染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当学生对这位文学巨匠肃然起敬后,其思绪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二、模拟场景,演示情境
所谓模拟场景,就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来还原情节或现场,从而创设一种演示性的情境。特别是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来说,这种情境创设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在最大限度上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不但是扮演角色演示的学生,观看者也同样地会从中获得仅凭文字而感受不到的意境或情感。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合理指导,类似于小品或情景剧,是需要加以有效的组织和编排的。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局限于人,还可以将课文中的事物拟人化,总之只要能合理地呈现文中场景并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投入即可。例如《司马光》一文,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一共只有数十字,但描写的事件故事性很强,人物的个性特点也很突出,而由于文章就这么短短几句话,学生在学习时又往往只顾着理解意思,因此不大能投入到文中情境中去,因此也就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扮演司马光和落入水缸的小孩,甚至也让学生扮演拟人化的水缸和石头,让大家现场演示当时的情境。毫无疑问,这种趣味性很强的的现场演示情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以及促进学生对课文故事的理解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司马光的机智,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
三、借助多媒体,引入画面或声音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情绪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和特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它被称为“触摸环境导致感觉”和“看到事物导致感觉”。通过音乐的旋律起伏和節奏感来吸引学生的听觉,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音乐符号的节拍给学生带来听觉刺激,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手段;同时还有直观画面情境,如视频、图片,而这都是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将其归到一类讨论,即“借助多媒体引入画面或声音情境”,其主要的效果就是“刺激性”较强,有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月光曲》一课时,可以首先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曲,要求学生用心去聆听,吸引其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来,待讲完课文后则再次播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感悟曲子中表达的情感。再比如,学习《七律长征》一诗时,我们可以用通过音乐,图片的形式为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思绪与诗歌中的情境联系起来。这样,再通过对文章的精读,就能达到很好的感悟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的三种具体形式,即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模拟场景,演示情境;借助多媒体,引入画面或声音情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具体特点合理创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其获得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李新连.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教学法应用研究[J]. 新课程(小学),2016(8).
[2]廖晓钰. 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J]. 课外语文:上,2017(8):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