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学生一双慧眼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6372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今天一早,我刚到教室,同桌谢炳就冲我喊道:“周正勇,昨晚在咱们班的QQ群里怎么没看到你啊?‘潜水’去了吧?”我回答说:“是呀,昨晚,我在教我那菜鸟表姐玩QQ游戏呢!”
  每每批改学生的日记,类似新鲜的词语能搜罗一大堆。这就是平时学生们津津乐道的网络语言。诸如以“酷”表示有个性,以“美眉“(MM)来称呼女子,以“恐龙”来表示憎恨,学生早已经用得得心应手,至于“顶”“灌水”“PK”等词汇更是驾轻就熟了。的确,随着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广泛普及,由网络催生的汉语变体——网络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当中,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学生作文中赫然出现,冲击着传统语言的表达习惯,对学生写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天真无邪的小学生遭遇“网络语言”,张大了惊讶新奇的眼睛,并为能自如地运用于作文而得意洋洋,作为肩负传播母语文化重任的语文教师,是给学生当头棒喝,粗暴扼杀,还是积极鼓励,发扬光大?
  
  链接
  
  网络语言产生于1982年9月20日,据说是爱迪公司一个研究员在发送BBS时为了节省时间打上一个等号和冒号,以表示笑脸。从此,冷冰冰的电脑符号便赋予了生命,网络语言也很快流行开来。众所周知,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常以缩略语、谐音、数字语言、符号语言、新新词语等形式出现。网络语言幽默诙谐,简洁形象,自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成为许多学生作文的“新宠”,且发展神速,大有风靡全国之势。
  
  反思
  
  虽然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含糊性和歧义性使这个新生事物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不断的争议,一些专家甚至担心不够规范的网络语言会使我们的汉语渐行消亡。但是,网络语言进入书面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入学生的作文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众所周知,语言最大的功能,就是能够交流应用的工具。而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语言的生命恰恰在于它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于从实践中吸取营养。因为,语言归根结底还是为当代人交流服务的,泥古不化,就无法适应新情况,也无法表述清楚许多新生事物,许多古代语言的消亡和现代语言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首先,纵观我国的语言发展史,从四言诗、律诗到现代诗,从宋元时期的话本到“五四”时期的白话小说,语言无不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无不遵循便于日常应用的原则。汉语的美丽也在于她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她不仅要融合本民族的优秀语言,还要吸收外来文化,所谓“有容乃大”。而在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的今天,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有着极强的时代感,散发着生活气息,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许多词汇也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它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
  其次,网络语言与小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触网”,网络正在悄悄地改变他们生活的方式。学生习作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在小学生习作中出现网络语言,其实就是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的表现,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再者,小学生习作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崔峦老师说得好:“习作,重在自由表达,乐于表达,个性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也就是说,小学生作文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作文本身,更主要的是学生作文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表达的自由。
  最后,让我们回到现实——网络生活已经走进了学生的世界,网络语言以其诙谐、幽默的特点已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为什么不提倡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生活呢?写作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我之情,表自觉之意。不让网络语言进入习作,无疑是一种无视现实、脱离生活的表现。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剥夺学生使用这种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表达的权利。实际上,国外的许多权威词典早已把网络语言正式“揽入怀中”。与其排斥网络语言,不如怀着一颗宽容心去接触乃至接受,去了解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导下一代创造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当然,我们所说的“提倡”不等于全盘接受,我们所提倡的是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语言,让我们的学生在享受习作快乐的同时,也能保证习作的品位。
  
  对策
  
  网络语言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优劣之处,就目前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的确存在一些品位低下、信口雌黄、乱造词汇、生搬硬套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小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母语的能力较弱,辨别能力不够,这使得他们不能辩证地对待网络语言。而小学生又正处于语言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如果对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品位低下和生造的词语不加抵制,很可能成为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受害者。引导学生使用纯洁、健康、规范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网络语言,我们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一、辨别优劣,倡导绿色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交际价值上,既然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乐于使其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交流,这说明网络语言存在着亲和力和生命力,是语言中的活跃部分,是现代汉语的一种补充,是语言多样化的表现。语言在发展,语言也需要规范,但规范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的规范不是规范。
  接受了网络语言,也不等于就可以滥用它。对于学生作文能否运用网络用语,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用语的随意、不规范甚至五花八门,就用“~刀切”“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我们可以加强指导,让学生了解网络用语不同于普通话的规范,也不同于地方语的亲切,虽然随意性强,但不少借用了汉语的谐音、喻意、字形特点、字音的缩减等,可以说是异化的一种语言。了解它,使用它,可以选择适合情景的词句运用于作文中,作为作文中的一点作料,但不能特意为了赶时髦而把网络语言罗列于作文中。
  对于青少年因追逐时尚而在习作中滥用网络语言的现象,教师和家长与其一味地排斥网络语言,从而和孩子产生隔膜,还不如宽容一些,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利弊,教育学生不用粗俗的语言,使用文明健康的语言。网络语言中科学规范的,健康有益的,新颖、别致、简洁、有生命力的语言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正确使用;那些不文明的,低级趣味、江湖黑话式的语言,很可能会对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应引导孩子去批判并坚决制止。所以,教师们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 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
  
  二、巧妙引导,激发创作潜能
  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行其道,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为此津津乐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灵活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
  小学生进行作文练习,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不应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也不应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为的是表情达意,感受世界,表达自我,而网络语言恰恰给小学生创设了一种特殊的、便捷的而又心领神会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简单、新奇、灵活、诙谐,富有创造性,反映了他们追求时尚、崇尚创新、张扬个性的特点,也体现了孩子对新鲜事物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模仿欲。那么,只要有助于学生表达,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用自己熟悉的网络语言表达,当然无可厚非。
  作为教师,我们对此种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而应顺势利导,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更何况语言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某个词语是否规范,不应拿现有的标准和习惯来衡量,而应当让它接受时间的考验,大浪淘沙,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像“炒鱿鱼”“大款”“托儿”“AA制”“卡拉OK”等新词语出现之初,也有人认为是滥用,是不规范的语言词汇,但现在这些词语已经深入人心;而不好的语言词汇自然会被逐渐淘汰。
  
  三、大胆运用,注入写作活力
  好作文的标准是:行文的节奏清新,是学生当下生命的一种体验。网络语言的简便、快捷、幽默,就能给学生的作文注入新的活力。它以其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轻松幽默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学生坦言:“平时的小练笔我们使用这样的语言,可以活跃思维,开阔作文思路。”的确,学生作文就是在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中才得以发展的,运用了网络语言的学生习作更显幽默风趣、充满生气。
  众所周知,目前网络在现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有作用。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些新新语言可能成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孩子们觉得非常有趣,他们可以抛开平时写作“一本正经”的模式,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寻求到一种最便捷的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方式。
  关于网络语言,正好应了那句俗语“走到哪山唱哪调”,这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随遇而安,是应和时代潮流的一种方式。压制没有道理,也不可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反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只有孩子用了网络语言,才能发现其中的利害;只有孩子用了网络语言,才能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依据;只有孩子用了网络语言,才能从正规渠道上发展我们的汉语。这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对教育负责,对祖国语言负责。
  网络语言给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对汉语的丰富和创新。网络语言能够诠释新事物、新现象,体现时代精神。很多网络语言经过时间的考验,已经被大家接受,成为大众词汇,正被高频率地使用着,比如“酷”“帅”等等。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大海因为接受了小溪而显得浩瀚,天空因为接受了云朵而显得神奇,原野因为接受了花草而显得缤纷。同样我们学生的习作因为接受了网络语言,必定会显得鲜活舒展,个性飞扬。
  面对网络语言在小学生作文中的逐步渗透,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个性,宽容面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让我们借学生一双慧眼,清醒地看待网络语言,善用网络语言。
其他文献
【摘 要】要改变习作教学中忽视学生立意指导、导致学生表达意图不明确等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展开教学:一是在语言和文字运用中,从发掘自身的生理感受入手,体悟表达主题情感性;二是从自身的情绪变化入手,提高表达主题的深刻性;三是从与经典作品对话中完善自己的美好愿望,提高表达主题的独创性。总之,只有关注学生生活感受力的培养,才能有利于学生言语表达主题从准确、鲜明走向深刻。  【关键词】习作指导 生活感
打开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本,其中《詹天佑》《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林海》《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课文与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相同,《穷人》《小抄写员》等课文与上世纪部编教材相同。读着,读着,亲切感油然而生,我曾经熟悉的老朋友又见面了,顿感轻车熟路、驾驭自如。继而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课文具体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样吗?我们的教学策略又应该怎样继承和创新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进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动物是人类可亲可近的朋友。”儿童对可爱的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无论是童话王国里的动物,像“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小猴子下山”……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如“白鹅”“猫”“母鸡”……都深受儿童的喜欢。  选读课文《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的配套阅读课文。从“文本个性”的角度而言,在这一组课文里儿童感受了丰子恺笔下“高傲”的白鹅,叶·诺索夫笔下“全是海军
近期拜读《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年第10期《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颇有感触。文章编在“美学老师说语文”栏目中,这个栏目从2012年第4期开始设置,是个“不定期专栏”。任为新老师引领我们从“美学”的视角,开展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确实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使我们受益匪浅。  但是,笔者想就《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中的几个问题,做点商榷,求教于方家。  1.……当然,最后他也牺牲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经常听到小学高年级的教师们抱怨学生的字写得不好,感慨年级越高,书写水平越低。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书写不规范,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书写质量每况愈下,令人担忧。崔峦老师说:“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段是文章的重要结构单位,加强段的教学,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学时,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段的教学。  一、低年级“言之有序”的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说话、写话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言之有序”应成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各种不同段落结构中,“承接段式”是最适合用来教学“言之有序”的。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称象》的第4自然段,就是一个典型的承接段落,以它为例来说说这
管建刚老师执教的《理想的风筝》,其基本架构是:第一,故事,两个两个——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讲故事”“写板书”发生在课堂上,“放风筝”“追风筝”发生在课余,这样的精心安排,就是作者的“构思”;第二,故事,一长一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故事”的长短,是有讲究的,要“构思”好了才能写;第三,故事,内在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四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第四,故事,间接联系——目的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学习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笔顺规则;会借助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归纳起来不外乎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炼就一双“慧眼”。在教学时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
当下新课改所面临的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课文长、课时少,怎样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走进文本,更好地领略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教学中需要长文短教。长文短教需要一种大胆取舍、善于取舍的智慧。一篇课文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一种知识与方法,训练一种能力,体验一种情感,领悟一种人生智慧,就是成功。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习策略化需要取舍的智慧,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需要取舍的智慧,大量的阅读需要取舍的智慧。
“借物喻人”类的叙事性作品在教材中为数不少。经典课文有许地山的《落花生》、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以及《白杨》《梅花魂》《桂花雨》等。这些文章,以叙事为经纬,以状物为核心,但终究以抒情或言志为旨归。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是其最通常的表现手法。“物”有物性,本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此类作品中的“物”作为一种叙述对象,又不可避免地被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也就是说,它已不只是具备了物性的纯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