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先勇先生携手两岸三地文化精英携手打造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在近年来不断走进校门、走出国门,并在北京大学开办昆曲传承计划课程,成功地在国内外掀起昆剧热潮,逐步改变了昆剧断层现状。“情”作为汤显祖戏剧的灵魂,在青春版《牡丹亭》中得以着重彰显。在流行音乐充斥社会的音乐文化中,“情”作为连接古典戏剧与现代音乐文化的桥梁,成为吸引青年观众的巨大力量。
【关键词】昆剧;青春版《牡丹亭》;汤显祖;至情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青春版《牡丹亭》的问世,是昆曲领域一次巨大的创新。从2004年首演并到港、澳、台巡演后,青春版《牡丹亭》逐步走进高校,走出国门,成功地在国内外掀起了昆曲浪潮,使年轻观众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弘扬传统艺术提供了载体。
一、以“情”为主线的剧情设计理念
青春版《牡丹亭》在保证原著剧情完整的前提下,对与表达情感无关的部分进行整出删减,对经典名出名段原封不动地保留;紧紧围绕“爱情”的主题,以“双寻梦”形式推进剧情发展。导演汪世瑜在构思上从古典故事中挖掘现代观念,以现代手法演绎古典剧情;在遵循传统的前提下,对歌唱、舞蹈、诗词、配乐等做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赋予了昆曲艺术青春的生命力,在古典名剧与现代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全剧分为上本———细腻缠绵的梦中情,中本———浪漫瑰丽的人鬼情,下本———深沉浓郁的人间情三场。情节紧密围绕男女主人公展开,结构紧凑。女主角的清雅柔媚和男主角的儒雅英俊相得益彰,凸显了爱情的执着和真诚。阴间的判官、出家的道姑、大小花神对两人爱情的支持和关爱体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优美的旋律衬托出至纯至美的情感世界,和现代社会情感世界的复杂化、物质化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在世俗的喧嚣中静下心来品味唯美的古典艺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二、柳梦梅的“至情”
以前改编版本将表达“至情”这一主旨偏重于旦角,而青春版恢复了《牡丹亭》的本来面目,生旦并重;对柳梦梅人物的塑造不只做到书生的儒雅俊秀,更加突出了他不畏权势敢于追求爱情的傲骨。从《言怀》中柳梦梅对梦中女子的爱慕,到《拾画》中对画中女子的痴情,再到《幽媾》、《冥誓》中坚贞不渝的人鬼情,青年演员俞玖林巧妙地将汤显祖原作中毫不相干的三段情联系起来,指向杜丽娘,使之更符合年轻观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从《回生》中不惜生命危险救杜丽娘还魂,到《婚走》、《如杭》、《淮泊》、《硬拷》、《圆驾》中为了得到社会、家庭认可的付出,柳梦梅使虚幻的“人鬼情”经得起现实“人间情”的考验。柳梦梅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的精神,展现出他光辉的个性魅力,这也正是汤显祖“至情”观的核心体现。
三、杜丽娘的“至情”
从《学堂》中的矜持和《游园》中的伤怀,到《惊梦》中与柳生相遇的含情脉脉,杜丽娘经历了芳华年龄的情窦初开。《寻梦》中固执地追寻,伤感地落寞,展现了恍然若失的少女情愫;“守的个梅根相见”彰显了杜丽娘对爱情执着的精神。《写真》中她对镜自画春容,以期梦回书生;《离魂》中她深知自己归期将至,拜别母亲,因思念而亡;“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辉煌地传递出这个痴情女子的至情信念。而《冥判》中的楚楚可怜,《幽媾》中的热情奔放,《婚走》中的小鸟依人更丰富了杜丽娘的个性色彩,展现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传奇人生。从初遇梦中人的欣喜到为情抑郁而终,直至死后仍不放弃寻情,杜丽娘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赋予了“情”的最高的意义———冲破礼教,超越生死,感动天地;演绎了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观。
四、音乐对“情”的表达
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既保留了昆剧音乐的基本特色,又勇敢大胆地把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运用其中。全剧采用主题音乐的方式,主人公每次出场都有特定的主题动机或变型出现。如:优美的笛子独奏作为杜丽娘的主题,在《惊梦》中似满园春色沁人心脾;在《寻梦》、《写真》、《离魂》的幕间出现,似对她执着的倾诉;《冥判》中似幽怨地哀叹;《忆女》中又做变型运用。柳梦梅的主题在《惊梦》中表现了初见杜丽娘的欣喜;在《言怀》、《婚走》、《旅寄》、《拾画》中的反复变型出现,展示了他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在生旦对手戏中,这两个主题旋律作为推动戏剧情绪高潮的关键,由乐队不断交叉演奏出现。这旋律是主人公内心的呼唤,是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宣言,是青春版《牡丹亭》要传递的核心情感内涵。《牡丹亭》中音乐具有纯音乐的意义,每场都在“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的绝唱中结束。人物主导主题彰显了人物性格,使全剧有了完整统一的音乐形象。音乐歌剧化使戏曲音乐不再作为唱腔的附属,而是配合意境悠远的唱词,营造出优雅的境界,从而积极地发挥了歌唱在传递情感上的重要作用。
五、舞台灯光和道具对情感意境的烘托
青春版《牡丹亭》每一个场景都是视觉的盛宴。灯光的柔和淡雅在营造气氛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舞台设计高雅简约,舞台背景干净典雅,既融入了中国书画传统艺术又采用追光等手段。淡雅又精致的服饰设计理念与《牡丹亭》的质朴唯美不谋而合。长袖是情感戏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惊梦》中对梦境中的情欲表现得真实自然,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青春的纯洁与美好。两人水袖相搭,含情脉脉的眼神,婉转缠绵的舞姿,在花神群舞衬托下交融,营造出唯美与梦幻的意境,细腻地流露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冥判》中杜丽娘一袭白衣,加长了长袖,碎步的舞蹈配合微弱的灯光和凄凉的音乐,展现出幽怨的女鬼形象。大花神手中飘扬的长幡,在《惊梦》中为嫩绿色,代表这段梦中之爱的纯洁美好;《离魂》中变为白色,代表着杜丽娘离去的哀怨;《回生》中又变成红色,洋溢着杜丽娘回生的喜悦。颜色的变化含蓄而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情绪情感变化,营造出古典唯美的意境。
六、青春版《牡丹亭》中“情”与“美”的价值力量
昆剧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蕴涵着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学的典雅之美。可以说,昆剧是富有极深思想内涵和文学修养的一种高品位的唯美艺术,它反映出了中国语言与文学的独特魅力。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昆曲无它,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昆剧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昆剧是一门已达世界性、打破语言藩篱的民族艺术”。《牡丹亭》里的情,不是低俗肤浅的,而是经过充分审美升华净化的情,能让人感受到青春的美好。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汤显祖“至情”的文学形式是对时代勇敢而伟大的宣战。“情”作为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牡丹亭》这出戏的灵魂。“情”与“美”这两股文化救赎的力量,亦是昆曲古典美学的灵魂。
七、结语
情感是生命力的源泉,是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内核。有了至真至纯的情感作为支撑,才有真正流芳百世的不朽佳作。季国平在《贺青春版<牡丹亭>演出200场———流行的经典》中指出:“在艺术发展史上,流行和时尚不一定会成为经典,但经典必定是昨日的流行和时尚,一旦有了时机和条件,就会再次流行和时尚起来。”青春版《牡丹亭》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是青春的艺术,是自然人性的赞美诗。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领昆曲创新发展的步伐,成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①白先勇主编.白先勇演绎生死至情:牡丹还魂[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②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M].汤显祖诗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93
③汪世瑜.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始末[J].文化艺术研究.2011(z2)
④顾礼俭.简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J].人民音乐.2006(4)⑤祁鹏.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对传统昆曲的革新与发展[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昆剧;青春版《牡丹亭》;汤显祖;至情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青春版《牡丹亭》的问世,是昆曲领域一次巨大的创新。从2004年首演并到港、澳、台巡演后,青春版《牡丹亭》逐步走进高校,走出国门,成功地在国内外掀起了昆曲浪潮,使年轻观众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弘扬传统艺术提供了载体。
一、以“情”为主线的剧情设计理念
青春版《牡丹亭》在保证原著剧情完整的前提下,对与表达情感无关的部分进行整出删减,对经典名出名段原封不动地保留;紧紧围绕“爱情”的主题,以“双寻梦”形式推进剧情发展。导演汪世瑜在构思上从古典故事中挖掘现代观念,以现代手法演绎古典剧情;在遵循传统的前提下,对歌唱、舞蹈、诗词、配乐等做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赋予了昆曲艺术青春的生命力,在古典名剧与现代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全剧分为上本———细腻缠绵的梦中情,中本———浪漫瑰丽的人鬼情,下本———深沉浓郁的人间情三场。情节紧密围绕男女主人公展开,结构紧凑。女主角的清雅柔媚和男主角的儒雅英俊相得益彰,凸显了爱情的执着和真诚。阴间的判官、出家的道姑、大小花神对两人爱情的支持和关爱体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优美的旋律衬托出至纯至美的情感世界,和现代社会情感世界的复杂化、物质化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在世俗的喧嚣中静下心来品味唯美的古典艺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二、柳梦梅的“至情”
以前改编版本将表达“至情”这一主旨偏重于旦角,而青春版恢复了《牡丹亭》的本来面目,生旦并重;对柳梦梅人物的塑造不只做到书生的儒雅俊秀,更加突出了他不畏权势敢于追求爱情的傲骨。从《言怀》中柳梦梅对梦中女子的爱慕,到《拾画》中对画中女子的痴情,再到《幽媾》、《冥誓》中坚贞不渝的人鬼情,青年演员俞玖林巧妙地将汤显祖原作中毫不相干的三段情联系起来,指向杜丽娘,使之更符合年轻观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从《回生》中不惜生命危险救杜丽娘还魂,到《婚走》、《如杭》、《淮泊》、《硬拷》、《圆驾》中为了得到社会、家庭认可的付出,柳梦梅使虚幻的“人鬼情”经得起现实“人间情”的考验。柳梦梅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的精神,展现出他光辉的个性魅力,这也正是汤显祖“至情”观的核心体现。
三、杜丽娘的“至情”
从《学堂》中的矜持和《游园》中的伤怀,到《惊梦》中与柳生相遇的含情脉脉,杜丽娘经历了芳华年龄的情窦初开。《寻梦》中固执地追寻,伤感地落寞,展现了恍然若失的少女情愫;“守的个梅根相见”彰显了杜丽娘对爱情执着的精神。《写真》中她对镜自画春容,以期梦回书生;《离魂》中她深知自己归期将至,拜别母亲,因思念而亡;“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辉煌地传递出这个痴情女子的至情信念。而《冥判》中的楚楚可怜,《幽媾》中的热情奔放,《婚走》中的小鸟依人更丰富了杜丽娘的个性色彩,展现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传奇人生。从初遇梦中人的欣喜到为情抑郁而终,直至死后仍不放弃寻情,杜丽娘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赋予了“情”的最高的意义———冲破礼教,超越生死,感动天地;演绎了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观。
四、音乐对“情”的表达
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既保留了昆剧音乐的基本特色,又勇敢大胆地把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运用其中。全剧采用主题音乐的方式,主人公每次出场都有特定的主题动机或变型出现。如:优美的笛子独奏作为杜丽娘的主题,在《惊梦》中似满园春色沁人心脾;在《寻梦》、《写真》、《离魂》的幕间出现,似对她执着的倾诉;《冥判》中似幽怨地哀叹;《忆女》中又做变型运用。柳梦梅的主题在《惊梦》中表现了初见杜丽娘的欣喜;在《言怀》、《婚走》、《旅寄》、《拾画》中的反复变型出现,展示了他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在生旦对手戏中,这两个主题旋律作为推动戏剧情绪高潮的关键,由乐队不断交叉演奏出现。这旋律是主人公内心的呼唤,是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宣言,是青春版《牡丹亭》要传递的核心情感内涵。《牡丹亭》中音乐具有纯音乐的意义,每场都在“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的绝唱中结束。人物主导主题彰显了人物性格,使全剧有了完整统一的音乐形象。音乐歌剧化使戏曲音乐不再作为唱腔的附属,而是配合意境悠远的唱词,营造出优雅的境界,从而积极地发挥了歌唱在传递情感上的重要作用。
五、舞台灯光和道具对情感意境的烘托
青春版《牡丹亭》每一个场景都是视觉的盛宴。灯光的柔和淡雅在营造气氛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舞台设计高雅简约,舞台背景干净典雅,既融入了中国书画传统艺术又采用追光等手段。淡雅又精致的服饰设计理念与《牡丹亭》的质朴唯美不谋而合。长袖是情感戏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惊梦》中对梦境中的情欲表现得真实自然,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青春的纯洁与美好。两人水袖相搭,含情脉脉的眼神,婉转缠绵的舞姿,在花神群舞衬托下交融,营造出唯美与梦幻的意境,细腻地流露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冥判》中杜丽娘一袭白衣,加长了长袖,碎步的舞蹈配合微弱的灯光和凄凉的音乐,展现出幽怨的女鬼形象。大花神手中飘扬的长幡,在《惊梦》中为嫩绿色,代表这段梦中之爱的纯洁美好;《离魂》中变为白色,代表着杜丽娘离去的哀怨;《回生》中又变成红色,洋溢着杜丽娘回生的喜悦。颜色的变化含蓄而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情绪情感变化,营造出古典唯美的意境。
六、青春版《牡丹亭》中“情”与“美”的价值力量
昆剧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蕴涵着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学的典雅之美。可以说,昆剧是富有极深思想内涵和文学修养的一种高品位的唯美艺术,它反映出了中国语言与文学的独特魅力。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昆曲无它,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昆剧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昆剧是一门已达世界性、打破语言藩篱的民族艺术”。《牡丹亭》里的情,不是低俗肤浅的,而是经过充分审美升华净化的情,能让人感受到青春的美好。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汤显祖“至情”的文学形式是对时代勇敢而伟大的宣战。“情”作为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牡丹亭》这出戏的灵魂。“情”与“美”这两股文化救赎的力量,亦是昆曲古典美学的灵魂。
七、结语
情感是生命力的源泉,是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内核。有了至真至纯的情感作为支撑,才有真正流芳百世的不朽佳作。季国平在《贺青春版<牡丹亭>演出200场———流行的经典》中指出:“在艺术发展史上,流行和时尚不一定会成为经典,但经典必定是昨日的流行和时尚,一旦有了时机和条件,就会再次流行和时尚起来。”青春版《牡丹亭》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是青春的艺术,是自然人性的赞美诗。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领昆曲创新发展的步伐,成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①白先勇主编.白先勇演绎生死至情:牡丹还魂[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②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M].汤显祖诗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93
③汪世瑜.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始末[J].文化艺术研究.2011(z2)
④顾礼俭.简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J].人民音乐.2006(4)⑤祁鹏.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对传统昆曲的革新与发展[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