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历史细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yyive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历史细节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既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新课导入中运用历史细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难点讲解时运用历史细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在情感升华中运用历史细节,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必须紧扣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在透彻理解学科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历史细节
  一、 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基础性和普及性,涉及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同时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学科内容虽然多元且丰富,但是由于初中历史教材的提炼性、严谨性和高度概括性,使得教材中多以结论性的客观叙述为主,缺乏对于历史细节的生动描述。且碍于教材篇幅所限,考虑到初中学段的学生很难理解一些艰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很多内容都只能围绕一定的框架主题,点到为止,缺乏趣味性的拓展和细节性延伸。并且考虑到应试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大多以老师讲、学生背为主,使得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然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成熟学科,本身极具魅力和吸引力。真实、生动、具体、多元的历史细节就是历史学科独特的魅力点之一。倘若能将真实的历史细节科学、合理地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去,一定可以在实现有效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所运用到的历史细节必须紧扣课本知识,最好能够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在选择恰当的历史细节作为教学资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这根教与学的“指挥棒”,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观念、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作为选择的最重要的标准。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细节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在透彻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下历史细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二、 新课导入中历史细节的运用
  课堂一开始的新课导入环节至关重要,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一锤定音的效果。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就能成功吸引到学生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也会顺利有效地进行。将历史细节运用到新课导入环节时,要注重历史细节的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可以是图片、照片、文物、纪录片节选、影视资料节选、地图、图表、时间标尺等,这些历史细节可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起到渲染历史场景,奠定课堂基调的作用。也可以选择通俗而精辟、犀利而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历史观点或者名人名言作为一节课的导入内容,从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叙述历史、认识历史,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还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本身就耳熟能详的内容,例如,最近的时事新闻、学生学过的诗歌文章或者历史小故事,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等,教学语言也尽量饱含感情,引人入胜。但是,不管选择什么样形式、什么样内容的历史细节,都一定要去伪存真,不能选择野史或者戏说的内容,必须符合核心素养中要求的史料实证的精神。
  举例来说,在讲解部编版初中历史七下《隋朝的统一和灭亡》这一课时,“科举制的创立”这个知识点是这一课最重要,也是最难理解的内容。因此,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就引入科举制的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印象。课堂一开始,投影关于科举制的对联:“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要好儿孙须积德,欲高门第快读书”,接下来提问对联说明了什么问题?待学生回答出“激励人们用功读书”或者“读书好可以做官”等相关内容后,教师引导:“古人‘读书——做官’中间还要有一个环节,就是‘应考’,也就是要参加科举考试。”进而引出科举制开创的朝代,过渡到新课内容《隋朝的统一和灭亡》。该导入运用对联这一历史细节自然地引入学习的主题,同时兼顾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再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初中历史七下《北宋的政治》这一课时,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在教材的第二板块才涉及这部分内容,但是可以在导入环节就通过反映北宋政治的历史细节向学生呈现重文轻武这一特点。新课开始,投影两句谚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兵,做铁莫做针”,引导学生得出北宋的政治特点重文轻武,教师通过语言过渡到课题《北宋的政治》,进而引到第一板块“北宋的建立”。一个王朝的政治特点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内容,通过历史细节以小见大,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兼顾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三、 难点讲解时历史细节的运用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历史、感悟历史,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提纲挈领的知识点罗列固然重要,但是一些历史名词的解读,一些历史结论的归纳和总结才是教师最需要关注的,这些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历史毕竟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专业的历史名词,学生是无法从字面生准确理解的,例如“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议会”“无产阶级”“文艺复興”“理性主义”等。另外,现在试题考查偏重理解,逐渐淡化了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提问方式也更加多样和灵活,教师如果不能将一些艰深的历史名词由浅入深的讲解清楚,学生学习和应试中一定会捉襟见肘。
  举例来说,在讲解部编版初中历史九上《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时,教师要将“租地农场”“手工工场”“雇佣”“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些艰深的历史名词讲解清楚,并且还要和之前学过的“西欧庄园”建立联系,并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资本主义制度打下基础。这些都十分考验教师的学科功底和教学功底。   在具体讲解之前可以通过一段出自《帕斯顿信札——一个望族的兴衰》的材料:“一个叫做克莱门特·帕斯顿的人居住在帕斯顿村(位于今天的英国),他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庄稼汉,靠耕种帕斯顿村的土地為生。……他在帕斯顿至多有5到6英亩地,而且多半是吉明翰家的领地,小河边有一个不大的水磨,就像旧时常见的那种。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其他的生计或宅地,也没有任何其他地方的财产。”接下让学生判断材料中提到的克莱门特所处的时代待引导学生回答出“西欧”“封建”“庄园”等相关内容后,再出示一段材料:“克莱门特有个儿子叫威廉,……他富裕之后在帕斯顿购置了大量田产,包括巴克顿庄园第五部分,多半在帕斯顿的拉蒂默斯、斯泰沃兹和亨廷菲尔德。他还承租了当地领主的大部分土地,成为帕斯顿地区最大农场主……”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威廉的地产是如何获得的?威廉的身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么多土地,该如何经营呢?引导学生得出西欧庄园变化到租地农场这一结论,同时在材料里渗透了“雇佣”的概念,为接下来进一步讲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做好铺垫。这两则材料是很好的历史细节,帮助教师创设了历史情境,同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兼顾了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两大核心素养,在和之前学过的内容建立联系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时空观念得到提升。
  四、 情感升华中历史细节的运用
  歌德认为“我们从历史那里得到最好的东西是它所激发的激情。”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中国国情,认同中华的优秀文化传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证。理解个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增强辨别是非、分辨善恶美丑的判断力;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等等。”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也要求教师在进行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时,兼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情感升华主要在课堂的最后,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感悟历史。另外,情感升华不是大而空口号,不能是教师“一言堂”,给学生灌输一些观念,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历史体验。用丰富的历史细节来进行情感升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选取历史细节作为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一些负面的、敏感的、有争议的内容尽量不要选用,最好多选一些积极的、正能量的,让学生能够获得正面情感体验的同时,再兼顾历史细节的活泼性和丰富性。
  举例来说,在讲解部编版初中历史八下《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时,可以引用诗人艾青关于抗战胜利的诗歌,带领学生饱含深情的齐声朗读后,体会当时所有中国人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后的喜悦之情。配合当时关于抗战胜利的新闻报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结合中国军民的伤亡数据、财产损失,以及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高度评价,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历史细节让学生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兼顾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五、 结语
  初中历史教材是宏观而客观的,用历史细节来拓展,就是要通过微观的历史关键点、多元的历史情景和真实历史人物的活动,让历史变得丰富而温暖。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细节“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和那些生命力的精神,那些过往的人与事对今天的启迪和召唤。”历史细节与教科书上那些结论和概念相比,相对“逼近有血有肉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让历史不再变得显得遥远和空洞。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细节,一定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要坚持适度性的选择,不能本末倒置,超出学科教学本身的需要,要让历史细节助初中历史教学一臂之力。
  作者简介:张梦琪,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石湖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网络应用已经覆盖教务、学生、科研、人事、办公、迎新、国资、招生、就业等方方面面,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防范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系统漏洞和不良信息传播等问题,摆到了信息管理者面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防火墙安全技术、VLAN技术、VPN技术、无线技术和用户认证、态势感知等技术,有效解决了网络安全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网络安全现状
摘要:在小学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一直都是教师和学生关心的重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逐渐得到学生和教师的理解与重视。因此,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就成了语文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升 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性能力,达到综合性教学的目的,是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
  
期刊
br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思维离不开逻辑,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逻辑思维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规律,由浅入深地提高语文素养。  一、利用字词教学,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太严谨,由于所掌握的知识还比较少,
摘要:将地方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是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效途径。东莞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众多资源都能运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本文就东莞各地方文化资源运用于教学的案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政课教育教学;东莞;地方文化资源;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072-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让我们耳目一新。尤其是全国Ⅰ卷的语文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都体现了考试大纲的新变化、新要求,试题材料重视传统文化,着眼社会、关注人文,重在考查学生语文方面的基本能力,从而展示考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其突出特征为“紧贴考纲,突出能力,强化素养”。在此,本文仅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简要评析。  [整体评析]  文本材料改编自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此处考
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是“智慧教育”与“智慧课堂”。智慧教育,注重于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增加技术投入,以“智慧”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一种创新实践的新形式,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得到深入应用,受到师生的青睐。智慧课堂是源于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平台,是智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智慧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智慧课堂的技术实施、资源开发等等,而在智慧课堂的应用方面,特别是针对中职学校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体,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富有启迪意义。    一、教育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个体发展的促进因素    孔子认为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对社会进步、政治发展有很大作用。孔子与冉有曾有这样的对话: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语文课上的随文练笔,是教师将学生的读与写巧妙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方法。当学生津津有味地读着课文中叙述生动、意境优美的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迁移作者的表达方式时,其满足感和成功感不言而喻。然而,在这样的仿写迁移中,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那些生硬、套搬的“高仿”作品,让我们如鲠在喉,五味杂陈。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课标理念下的学习,我们当在强调对前人知识积累的同时,让学
旧物搜集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产生是人类的一次跨越式的进步。纸是文字、绘画记录的载体,如今已发展出门类丰富的纸样、纸张、纸板、纸盒等。  当今物流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包装纸盒、包装纸。本期的旧物主角便是废纸,让我们和各式各样的废纸一起狂欢,共奏一曲欢乐的“废纸之歌”吧!  小知识  废纸泛指在生产生活中经过使用而废弃的可循环再生资源,包括各种高档纸、黄板纸、废纸箱、切边纸、打包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