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所以课堂应该是为了教学而服务的,课堂是教学目标是实现的一种方式,课堂的目标也必须和教学目标一致。面对当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在提倡了“高效课堂”引起的多种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去理性追求真正的“高效课堂”呢?我建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必“马上回答”,应该“沉思默想”
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在提出问题后,为了赶时间、赶进度,而不给或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要看到有一个或极少数的学生举手,就立即叫学生站起来回答,这样的课堂仅仅是少数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面向的个体,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你无法保证是“高效”的课堂。那么,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高效”呢?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离开了学生个体的思考,数学学习也就没有意义了。此外,虽然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小组活动,也可以通过教师讲授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可是,无论是哪种学生形式,学生个体独立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沉思默想”的时间。美国学者罗威(Rowe)通过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课堂上,发生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1、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增长;2、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3、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小;4、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5、从事实推论得出的论述增加;6、学生的提问增加;7、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留一点空间给学生,要扶的,扶一扶;能放的,放一放。由扶到放,逐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自主探究新知识。
二、不图“表面”,追求“实际”
1.不图“表面热闹”
有人认为,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怎样“动”起来?从表面上看,那就是活跃气氛,那就是“热热闹闹”!因此,有的老师走进了“热热闹闹”的误区,比如,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忽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只是形式而没有效果,课堂教学表面热闹效率很低,远离了课堂教学的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核心。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作为数学课,我们的眼光应放在学生的思维上。一节课,学生热热闹闹,但却没有真正动过脑筋,这就不算一节好课;反之,哪怕这一节课气氛比较沉闷,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这也是一节好课,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效的。
无论课堂是“热闹”的还是“安静”的,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在情感上有着什么样的体验,除了知识以外,是否在其他方面有着个性的发展。
2.不图“表面知识”
在新课改的今天,在“高效课堂”的影响之下,有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很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技巧全部传授给学生,每一堂课总是利用起来还是嫌时间不够,课堂呈现出了“前五后五”这样的现象。这首先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有限的,应是每个学生都应能达到的目标。如果这样教,那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科知识容量过大,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还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两极分化。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关键之一是要先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减去低效甚至无效的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效的整体训练。”(《为儿童的学习》)因此,我们应该要学会整合目标,将几个目标进行必要的整合与优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样才不至于毫无轻重之分,才不会无所适从,才能从根本上给学生“减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要能像于漪老师那样:“我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明确,重点突出,不拖泥带水。以目标为主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详略的处理,舍得割爱”。其次,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如果要想做到“高效”,那就要远离这样那样的误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充满兴趣,必须是学生体验型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使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善学”,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对话过程。
另外,我们的教材(包括教科书、教案、参考书等)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精心演绎的终极结果,而有关数学家的实验,错误的开始,碰到的困难,受何种启发,目的是解决那些问题都未给学生讲清楚。这种只讲成功的现代原理的数学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正如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主席藤田宏教授所指出:“现代应用数学的对象、方法和价值,目前还没有反映到数学课程中来。”我们今天的数学课程所展示给学生不仅要有现成的数学知识,而且要指出创造性探索的困难和克服这些困难所历经的途径。这样,我们的课堂也许才能叫做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
一、不必“马上回答”,应该“沉思默想”
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在提出问题后,为了赶时间、赶进度,而不给或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要看到有一个或极少数的学生举手,就立即叫学生站起来回答,这样的课堂仅仅是少数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面向的个体,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你无法保证是“高效”的课堂。那么,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高效”呢?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离开了学生个体的思考,数学学习也就没有意义了。此外,虽然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小组活动,也可以通过教师讲授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可是,无论是哪种学生形式,学生个体独立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沉思默想”的时间。美国学者罗威(Rowe)通过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课堂上,发生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1、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增长;2、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3、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小;4、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5、从事实推论得出的论述增加;6、学生的提问增加;7、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留一点空间给学生,要扶的,扶一扶;能放的,放一放。由扶到放,逐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自主探究新知识。
二、不图“表面”,追求“实际”
1.不图“表面热闹”
有人认为,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怎样“动”起来?从表面上看,那就是活跃气氛,那就是“热热闹闹”!因此,有的老师走进了“热热闹闹”的误区,比如,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忽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只是形式而没有效果,课堂教学表面热闹效率很低,远离了课堂教学的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核心。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作为数学课,我们的眼光应放在学生的思维上。一节课,学生热热闹闹,但却没有真正动过脑筋,这就不算一节好课;反之,哪怕这一节课气氛比较沉闷,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这也是一节好课,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效的。
无论课堂是“热闹”的还是“安静”的,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在情感上有着什么样的体验,除了知识以外,是否在其他方面有着个性的发展。
2.不图“表面知识”
在新课改的今天,在“高效课堂”的影响之下,有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很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技巧全部传授给学生,每一堂课总是利用起来还是嫌时间不够,课堂呈现出了“前五后五”这样的现象。这首先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有限的,应是每个学生都应能达到的目标。如果这样教,那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科知识容量过大,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还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两极分化。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关键之一是要先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减去低效甚至无效的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效的整体训练。”(《为儿童的学习》)因此,我们应该要学会整合目标,将几个目标进行必要的整合与优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样才不至于毫无轻重之分,才不会无所适从,才能从根本上给学生“减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要能像于漪老师那样:“我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明确,重点突出,不拖泥带水。以目标为主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详略的处理,舍得割爱”。其次,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如果要想做到“高效”,那就要远离这样那样的误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充满兴趣,必须是学生体验型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使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善学”,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对话过程。
另外,我们的教材(包括教科书、教案、参考书等)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精心演绎的终极结果,而有关数学家的实验,错误的开始,碰到的困难,受何种启发,目的是解决那些问题都未给学生讲清楚。这种只讲成功的现代原理的数学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正如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主席藤田宏教授所指出:“现代应用数学的对象、方法和价值,目前还没有反映到数学课程中来。”我们今天的数学课程所展示给学生不仅要有现成的数学知识,而且要指出创造性探索的困难和克服这些困难所历经的途径。这样,我们的课堂也许才能叫做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