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到2012年9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数量超过了1260万。2012年底,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升学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那么,如何理性地看待相关政策,从学理的层面系统梳理相关政策,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建议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
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的变迁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升学政策包括两个方面:异地中考政策和异地高考政策。
1.政策空白期(2008年以前)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国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政策,但升学问题并未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层面异地升学政策处于空白期,各地区立足于自身随迁子女教育的实际,酝酿着地方性的异地中考政策。
2.政策探索期(2008—2011)
随着大批的流动人口子女完成了义务教育,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地探索异地升学政策。2009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对“异地借考”办法做出规定,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首次在教育政策中被提及。
3.政策出台期(2012—至今)
随着2012年4月《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改革的通知》印发,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开始瓦解,制度性障碍逐渐被破除,政策调整进入加速期。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
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的反思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升学政策的历史变迁深刻的反映了转型期中国教育领域的种种復杂性与纠结性。但是受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力的约束,各地异地升学政策依旧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1.政策本身的缺失与不足有悖平等的法律理念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境界,也是最低的底线。2012年各地虽然出台了异地升学政策,但往往以居住证、积分制、工作证明、纳税证明和社保证明等种种门槛约束随迁人口及其子女,完全开放型升学政策的出台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2.异地升学政策的制定缺乏开门立法机制
据相关统计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随迁子女家长向教育部递交呼吁书和建议书达17万次之多。”而政策建议最终被政府部门采纳的少之又少。异地升学政策的反对者坚决地捍卫本地的升学利益和教育资源,联名上书反对异地中考和高考,地方政府很难大刀阔斧地有所作为。
3.异地升学政策执行环境恶劣
政策环境是政策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教育政策的执行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是却比预期晚了12年之久。其次,教育政策的执行需要政治环境的支持。政府部门的重视是随迁子女升学政策能否正确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然后,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需要文化环境的保障。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定、学籍制度和高考制度与异地升学政策相悖,成为政策实施的主要人为障碍。
4.学籍加户籍的高考体制积弊太深,成为异地高考最大的障碍
人为的户籍壁垒构成了我国转型时期教育最大的不公平 “2013年,全国高考约有912万人参加,有十个省份约45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仅占高考总人数的千分之五,遭遇冷门,而放弃高考的人数达100万人。”高考制度积怨太深,改革迫在眉睫。
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的努力方向
未来随迁子女升学政策的调整要克服原有教育体制的惯性,切实保障随迁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境界,也是最低底线。
1.提高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本身的质量
政策本身质量的高低是政策调整的出发点。首先,政策目标要明确,不能因为政治上和谐安定、教育绩效提升等需求和经济上人力资本的需求等而将异地升学政策目标任意拔高。其次,政策制定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未来随迁子女升学政策的调整需要搭建起意见交锋的平台。然后,政策执行要具有实效性。
2.加快教育立法,为异地升学政策提供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随迁子女平等教育权最明确的法律依据。综观教育全局,在充分考虑各地随迁子女升学实际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法》,是异地升学政策有效执行的法律保障。
3.因地制宜,合理设置门槛
有差异的门槛设置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门槛是异地升学政策能否积极推行的关键。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权衡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反复的论证与反馈,将升学门槛设定在合理的限度内。
4.改善政策执行环境
首先,国家应增加教育投入,合理的扩大公办学校的接收规模,设立专项资金,缓解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其次,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随迁子女升学问题,科学的预测未来随迁子女升学规模的动态变化趋势,预留教育发展用地。然后,流入地政府和公民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户籍观念,充分认识教育的公共性,包容随迁子女合理的教育诉求。
5.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破除制度障碍
首先,打破高校分省区制定高校招生计划的模式,按省份实际报考人数来投放教育指标,探索高校自主招生办法,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公共性的教育资源。其次,建立以学籍为主要依据的高考报名制度。建立以学籍为主要依据的高考报名制度更具有现实意义。2014年正式开通的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为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提供了动态的学籍保障。然后,改革严进宽出的培养方案,着眼于招生与考试的相对分离,让大学教育驶入良性运转轨道。”
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的出台既是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趋势的主动回应,更是对随迁子女公平的升学权的捍卫,是转型时期中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积极探索。任何制度的改革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升学政策的改革需要坚定信心,循序渐进,相信改变,期待未来。
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的变迁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升学政策包括两个方面:异地中考政策和异地高考政策。
1.政策空白期(2008年以前)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国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政策,但升学问题并未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层面异地升学政策处于空白期,各地区立足于自身随迁子女教育的实际,酝酿着地方性的异地中考政策。
2.政策探索期(2008—2011)
随着大批的流动人口子女完成了义务教育,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地探索异地升学政策。2009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对“异地借考”办法做出规定,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首次在教育政策中被提及。
3.政策出台期(2012—至今)
随着2012年4月《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改革的通知》印发,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开始瓦解,制度性障碍逐渐被破除,政策调整进入加速期。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
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的反思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升学政策的历史变迁深刻的反映了转型期中国教育领域的种种復杂性与纠结性。但是受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力的约束,各地异地升学政策依旧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1.政策本身的缺失与不足有悖平等的法律理念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境界,也是最低的底线。2012年各地虽然出台了异地升学政策,但往往以居住证、积分制、工作证明、纳税证明和社保证明等种种门槛约束随迁人口及其子女,完全开放型升学政策的出台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2.异地升学政策的制定缺乏开门立法机制
据相关统计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随迁子女家长向教育部递交呼吁书和建议书达17万次之多。”而政策建议最终被政府部门采纳的少之又少。异地升学政策的反对者坚决地捍卫本地的升学利益和教育资源,联名上书反对异地中考和高考,地方政府很难大刀阔斧地有所作为。
3.异地升学政策执行环境恶劣
政策环境是政策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教育政策的执行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是却比预期晚了12年之久。其次,教育政策的执行需要政治环境的支持。政府部门的重视是随迁子女升学政策能否正确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然后,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需要文化环境的保障。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定、学籍制度和高考制度与异地升学政策相悖,成为政策实施的主要人为障碍。
4.学籍加户籍的高考体制积弊太深,成为异地高考最大的障碍
人为的户籍壁垒构成了我国转型时期教育最大的不公平 “2013年,全国高考约有912万人参加,有十个省份约45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仅占高考总人数的千分之五,遭遇冷门,而放弃高考的人数达100万人。”高考制度积怨太深,改革迫在眉睫。
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的努力方向
未来随迁子女升学政策的调整要克服原有教育体制的惯性,切实保障随迁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境界,也是最低底线。
1.提高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本身的质量
政策本身质量的高低是政策调整的出发点。首先,政策目标要明确,不能因为政治上和谐安定、教育绩效提升等需求和经济上人力资本的需求等而将异地升学政策目标任意拔高。其次,政策制定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未来随迁子女升学政策的调整需要搭建起意见交锋的平台。然后,政策执行要具有实效性。
2.加快教育立法,为异地升学政策提供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随迁子女平等教育权最明确的法律依据。综观教育全局,在充分考虑各地随迁子女升学实际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法》,是异地升学政策有效执行的法律保障。
3.因地制宜,合理设置门槛
有差异的门槛设置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门槛是异地升学政策能否积极推行的关键。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权衡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反复的论证与反馈,将升学门槛设定在合理的限度内。
4.改善政策执行环境
首先,国家应增加教育投入,合理的扩大公办学校的接收规模,设立专项资金,缓解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其次,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随迁子女升学问题,科学的预测未来随迁子女升学规模的动态变化趋势,预留教育发展用地。然后,流入地政府和公民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户籍观念,充分认识教育的公共性,包容随迁子女合理的教育诉求。
5.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破除制度障碍
首先,打破高校分省区制定高校招生计划的模式,按省份实际报考人数来投放教育指标,探索高校自主招生办法,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公共性的教育资源。其次,建立以学籍为主要依据的高考报名制度。建立以学籍为主要依据的高考报名制度更具有现实意义。2014年正式开通的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为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提供了动态的学籍保障。然后,改革严进宽出的培养方案,着眼于招生与考试的相对分离,让大学教育驶入良性运转轨道。”
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的出台既是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趋势的主动回应,更是对随迁子女公平的升学权的捍卫,是转型时期中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积极探索。任何制度的改革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升学政策的改革需要坚定信心,循序渐进,相信改变,期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