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呼吁教育公平“起步”等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幼儿园太昂贵 农村幼儿园太匮乏
  政协委员呼吁教育公平“起步”
  
  “学前教育也是教育链中的一个环节,教育公平应考虑学前教育。”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委员7日在教育界联组会上发言的话音刚落,就有委员举手要发言。
  “我总算找到了一个知音,今年我的提案就是学前教育内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刘焱委员没等在前排发言席落座就激动地说。
  刘焱指出,我国学前教育一直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支持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全国近6000万三岁至六岁幼儿中只有2263万人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就读。“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格局中的薄弱环节。”她说。
  她还指出,长期以来有限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主要偏向城市,造成公办幼儿园越办越好,有的甚至向高标准、豪华型发展,在市场中形成“优势竞争”并获得收费“越来越高”的效益。而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学前教育迄今为止基本停留在空白或粗放型阶段。农村学前教育主要靠农民自己支撑,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基本是让“农民掏钱办幼教”,导致农村幼儿园规模小、条件简陋、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政府投入的不平衡,加大了学前教育城乡两极分化。”刘焱说。
  “学前教育有被忽略的现象。”王玉凤委员说,当前一方面要规划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减少城乡差距;同时对现有幼儿园进行规范和管理,包括收费和教学内容。
  刘焱说,在基本实现“普九”目标之后,政府应当考虑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建议把以五岁至六岁儿童为对象的学前一年教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体系,重点扶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改变当前大多数地区只是由负责基础教育的干部兼管学前教育的做法。
  (《中国教育报》2008.3.9 周婷玉 吴晶晶/文)
  
  义务教育应向幼儿教育延伸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出,应尽快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朱永新代表说:“前两天,有一条新闻让我特别关注。3月4日,深圳市22所幼儿园在大门口张贴告示,宣布从即日起停止上课。原因是幼儿园的老师们不满意将学校从公办性质改为民办性质,据说有近万名孩子受到影响。”
  朱永新说,现在许多地方入园贵、入园难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新问题,在一些城市,上幼儿园至少每月花费500元,多的甚至要1500元,一年下来大约要6000至18000元。幼儿教育的花费已成为继大学教育之后压在年轻父母身上的一大负担。而在农村,大部分孩子还没有机会上幼儿园。“我前些时间去贵州的毕节,那里的幼儿入园率只有25%左右。如果要提高到80%左右,幼儿园教师就缺少2000名左右。”
  朱永新说,应尽快普及12年义务教育,即加上幼儿园3年,因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在孩子走进中小学学校大门以前,他们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认知风格基本上已经形成或具备了雏形。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他说,前几年全国范围内对幼儿教育的松懈有抬头的趋势。一些地方甚至以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为借口,把许多公办幼儿园转制,一卖了之。所以国家应尽快启动“幼儿教育法”的立法工作。
  (新华网2008.3.7 石永红 吴 栋/文)
  
  教育研究要基于实证
  
  任何教育研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本土性。科学性是解决教育研究是对还是错的问题,前瞻性是解决教育研究是否有水平的问题,实用性和本土性是解决有没有用的问题。我们要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和指导当前的教育研究。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教育研究的科学性要放在第一位。为什么科学性最重要?因为教育和教育研究在经历一次大的变革,特别是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当我国提出要进入现代化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社会、国际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会对我们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脑科学和ICT技术,使得教育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现在的教育研究除了一小部分是实证性研究外,大部分研究是在作文学性的文字叙事,是一种感想,或是一种实践经验的总结。这就是我们现在教育研究的主流——很少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教育问题。所以,在今天,强调基于实证的教育研究非常重要。
  (《上海教育》2007.11A 韦 钰/文)
  
  教育智慧哪里去了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小宇趁教师板书时说话、做小动作。教师看到后拿起教鞭对着自己狠狠抽了一鞭,然后问小宇:“你还想让老师受到惩罚吗?”
  据《新京报》报道:为感化学生,海口市一中学校长曾三次跪在讲台上为学生上课,并在全校师生做早操时,面对千余名师生,双手合拢,跪在地上呼喊:“求你们了,不要再玩闹了,好好学习。”
  看到这些接连发生的下跪、自罚等“教育怪招”,不禁叫人长叹一口气:“我们的教育智慧哪里去了?”
  这些自残式教育感化方式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是实在没辙了才出此下策的,但是这样做昭示了什么?孩子们被感化了吗?教育效果达到了吗?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说话、做小动作天天都在上演,难道教师就要一直牺牲下去?教师爱孩子应该动脑筋,想出更合适的办法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教师下跪行为中的感化意义是那么薄弱,更多的是束手无策,其实教师应该学习和借鉴更好的办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应倡导教师多学习,多借鉴,多调研,让那些“教育怪招”走开,让那些自残式的教育感化手段走开,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走来,让真正的教育智慧走来。
  (《现代教育报》2007.11.30)
  
  教育是一种态度
  
  游人看风景时有两种态度:积极和消极。以积极的态度去欣赏眼前的事物,那么你眼中的一切一定都是美好的,即使是秋天里的一丛矮树;反之,如果意志消沉,那么你眼中的一切都将暗淡无光,即使湖水中有鱼儿跳跃,你也不解它们的快乐,去看风景结果反为风景所累。
  教师看待学生不亦如此?如果教师用积极的观念,从欣赏的视角去看待学生,就不会有什么挡住你期待发现的心。你与学生像亲密的朋友,因为彼此欣赏,你会爱上他们,即使他们有许多缺点;他们也会更喜欢你,因为你眼中装有他们。就这样,他们在你的赏识中变得更完美。反之,教师看自己的学生冷漠严苛,一堵无形的墙便隔开了心的交往。你因态度消极看不到美好,却看到了学生身上更多的缺点。身教胜于言教,如此他们从你身上会学到些什么?你不会欣赏,他们又怎么懂得去感悟美好?
  教育其实是一种态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仅用四颗糖果,从赏识的视角去对待学生,结果不仅纠正了学生的一次错误,而且可能改变了学生的一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
  (《小学德育》2007.21 陈立杰/文)
  
  金钱培养不出“小神童”
  
  “现阶段我国的早期教育变成了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的训练,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早期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视,早期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李季湄教授在“儿童早期发展高层论坛”上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吸引人的眼球,实则是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早期教育当成商业和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专家强调,儿童早期是游戏和探索的时期,也是儿童发展社会性和情感、身体、认知和语言这四种关键技能的时期。因此,儿童早期的学习应建立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之上,为儿童一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韦钰指出,早期儿童的认知技能、愉快情绪、社会能力、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对人的一生发展十分重要,它不仅影响儿童后继的学业,而且是他们事业成功、成为负责的合格公民的先决条件。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忽视或措施不当,即使有的方面以后可以补救,也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中国教育报》2007.11.22 苏 婷/文)
  
  运动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
  
  儿童每天疯玩,可能不仅健身,而且健脑。一份新的研究报告说,每天疯玩20到40分钟的儿童可能更能学好功课、写好作业、学好数学。在奥古斯塔的佐治亚医学院儿科副教授凯瑟琳·戴维斯说:“不好动的儿童可能在学习方面处于劣势。”戴维斯在美国肥胖协会的年会上提交了这一研究报告。
  戴维斯及其同事对163名7至11岁的极少活动的肥胖儿童进行了3个月的跟踪调查。这些儿童被分成三组:一组是放学后不进行任何体育活动;一组是每周5天放学后活动20分钟;还有一组每周5天放学后活动40分钟。研究发现,每天活动40分钟的儿童在执行能力测试中比第一组儿童好很多。每天活动20分钟的那组儿童的测试结果也比第一组儿童好。开展活动的两组儿童在数学方面都有所进步,但阅读能力没有提高的迹象。开展活动的两组儿童的身体脂肪约减少1%到2%。研究人员还对这些儿童进行了大脑扫描,发现活动多的儿童大脑前区神经更活跃。而大脑前区对执行能力而言很重要。
  戴维斯说,其他研究已经表明,多运动可以增强成年人的执行能力。她说:“教育系统需要知道这一点,他们需要增加孩子们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不是减少活动时间。”
  (《参考消息》2007.11.5)
其他文献
设计思路:  大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了附近的小学。在参观后的谈话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孩子感到不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将要上的那所学校;有部分孩子感到紧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将会被很多的作业“压倒”,失去游戏的机会。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我园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园本课程的整合研究”的课题,我们设计了网络活动“上小学了”。  我们一方面试图通过这一活动,解决“学校多、路途远,无法一一参观”的困难,
今天,吃过早点,我像往常一样带着小班孩子们来到院子里。在合欢树下的空地上,孩子们有的摇动木马,有的开动“轮胎汽车”,有的捡拾落叶,好不快乐!我便找了一个人少的地方坐下来,暂时退出他们的世界,让这些“鸟儿”自由一下。  “月月老师呢,你看到月月老师了吗?”月月是我班一个乖巧的女孩,孩子们都乐意接近她,听她指挥。我嘴角抿了抿,按捺住好奇心,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倾听着。“……别哭了,我一会儿打电话给你妈妈
摘 要  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将阅读引入品德课堂,通过绘制品德阅读思维导图,構建“慧阅读”品德课堂:通过移情对话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在主题阅读交流和活动中落实素养养成,并启动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实现道德的自觉成长。如此,阅读与品德课堂的深度融合得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得以完成。  关 键 词  品德课;核心素养;主题阅读;思维导图  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石。在品德课程
中国忽视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当人们在为农村全面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而欢呼时。一些地区又迈出新步伐。开始进行12年免费教育的设计。比如,珠海已经率先成为实行从小学到高中12年全免费的城市。  高中教育是初中教育的向上延伸。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和高教扩招后,高中教育成为新的瓶颈。因此。这一选择无疑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然而,教育公共政策的设计还应有另外一种选择,即向下延伸。优先发展和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摘 要  自媒体的应用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立足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用自媒体捕捉并剪辑学生过去的生活场景,记录“道德瞬间”,引领学生“回望”生活,通过对比反思和自由表达,深化道德认知,发现并感悟生活所内在的道德意蕴,进而激活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自媒体;向生活学习;回望生活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主人,随拍、随放、随传的照片和视频为
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提供区域活动材料,帮助幼儿积累数经验呢?我们该怎样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调整活动材料,不断丰富幼儿的数经验呢?  分类经验是幼儿数概念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数活动是比较有效的。中班主题活动“在农场里”开始前,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一定的材料,以帮助幼儿积累分类经验。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第一次投放
在“汽车”主题活动中,家长配合不够积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向家长说明主题活动目标、家庭配合要点及方法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可告诉家长采用合适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孩子对汽车的探索兴趣,如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设计的未来汽车,参加班级的“未来汽车博览会”;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幼儿园周围、马路边寻找“我喜爱的汽车”,观察汽车标志;在上街或乘车时寻找交通标志;用废旧材料如牙膏盒等制作简单的玩具汽车,
就原方案来说,在开展“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活动时,幼儿仍出现乱吐口香糖的行为,这时教师需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积极引导。如,教师可暂时不要打扫,让幼儿亲眼目睹口香糖吐在地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请幼儿设想怎样清除地上的口香糖。教师和幼儿一起行动起来清除地上的口香糖,并说说感想,体验清除口香糖时的种种困难。最后,请幼儿比较打扫前后的地面,讨论今后吃完口香糖应该怎么做。此时,教师可不必将口香糖包装纸的
摘 要 近年来频发的师生极端暴力事件,令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根据情感社会学理论,这类事件的出现,与个体羞耻感不当激发有关,即:个体羞耻感从唤醒到压抑,继而引发“羞耻—愤怒”的递增螺旋过程,极易诱发师生极端暴力事件。依据个体羞耻感的发生机制,为了预防师生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教师)需要采取彼此尊重、积极聆听的沟通方式;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培养集体凝聚力;开展情感认知、情感管理的引导学习。  
摘 要:通过对情感派与义务派观点的分析与论证,特别是对康德“义务之爱”思想的澄清,“要求”教师爱学生被证明是违背爱的内在逻辑的,因而是不合理的。而且,被规定为义务的师爱在实践中已经引发某些恶果,既侵害了教师的正当利益,又庸俗了师爱。因此,师爱只能被“倡导”,自愿应当成为师爱的根本限度。  关 键 词:师德;师生关系;师爱;倡导;要求;规则;利益;庸俗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