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多媒体的应用与普及,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作为视听媒体与电脑组合的多媒体,更是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通过教育技术的直观模拟,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计算机多媒体便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启发想象创造,具有无限的潜力。例如,宏观物质是微粒构成的,而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常规教学一般通过挂图、模型等媒体展示,其僵化、固定缺乏直观的效果。但教学过程中借助计算机电教媒体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放大为宏观的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效果良好。还有,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构造、电子的得失等。
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得出化学反应的结论,加深对物质性的理解和掌握。但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困难:反应装置规模小而教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完成,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观察的重点上,因而感官刺激强度不足。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操作,又要调控整个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因而无法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所以,边实验边探索的气氛不浓,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宜在课堂上演示,那么,怎样解决这个在化学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呢?配以放映实验录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现阶段各地发行的实验录像带只能线性播放,难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心选择某一片段、某一镜头,更不便在画面中穿插对实验的探索性思考,所以效果不佳。在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对传统实验中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要保留下来,亲手做演示实验。用电教手段模拟实验,如工业生产流程图、爆炸实验、反应时间快的实验慢镜头、反应时间快的实验压缩过程等等。如铁生锈反应速度非常慢,课堂上难以演示,再如浓硫酸的稀释时误将水倒人浓硫酸。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不能在课堂上用实验来演示的,但都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化学研究的对象中有大量的微观过程,若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去想象实际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和变化是有难度的。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受到很大的局限,有时因不能给学生直观的表象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计算机课件的辅助教学呵以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像和动画、文字、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提供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这样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表象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得到长足发展。
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确定(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下列四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①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②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③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④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学生选择了装置①时,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选择装置②时,稀盐酸和石灰石均能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③时和装置④时,稀盐酸和石灰石都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③和装置④进行比较,由于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④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盐酸不足,石灰石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得反应停止(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石灰石)。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将试管中的石灰石充分反应,重新产生二氧化碳?”以及“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盐酸?”这样两个问题。此时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①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盐酸,但会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空气而不纯。②重新换一个新装置。③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在对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和相互讨论后选择答案③,画面发生了如下变化:学生再对上述两种装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和综合。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以及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总之,教师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补充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得出化学反应的结论,加深对物质性的理解和掌握。但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困难:反应装置规模小而教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完成,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观察的重点上,因而感官刺激强度不足。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操作,又要调控整个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因而无法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所以,边实验边探索的气氛不浓,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宜在课堂上演示,那么,怎样解决这个在化学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呢?配以放映实验录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现阶段各地发行的实验录像带只能线性播放,难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心选择某一片段、某一镜头,更不便在画面中穿插对实验的探索性思考,所以效果不佳。在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对传统实验中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要保留下来,亲手做演示实验。用电教手段模拟实验,如工业生产流程图、爆炸实验、反应时间快的实验慢镜头、反应时间快的实验压缩过程等等。如铁生锈反应速度非常慢,课堂上难以演示,再如浓硫酸的稀释时误将水倒人浓硫酸。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不能在课堂上用实验来演示的,但都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化学研究的对象中有大量的微观过程,若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去想象实际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和变化是有难度的。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受到很大的局限,有时因不能给学生直观的表象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计算机课件的辅助教学呵以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像和动画、文字、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提供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这样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表象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得到长足发展。
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确定(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下列四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①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②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③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④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学生选择了装置①时,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选择装置②时,稀盐酸和石灰石均能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③时和装置④时,稀盐酸和石灰石都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③和装置④进行比较,由于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④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盐酸不足,石灰石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得反应停止(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石灰石)。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将试管中的石灰石充分反应,重新产生二氧化碳?”以及“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盐酸?”这样两个问题。此时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①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盐酸,但会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空气而不纯。②重新换一个新装置。③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在对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和相互讨论后选择答案③,画面发生了如下变化:学生再对上述两种装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和综合。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以及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总之,教师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补充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