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受国内外社会大环境的推动与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行为、手段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等思想已成为大多数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在将素质教育的口号落实为实际教学行为的今天,“主体性教育”的教学观念可说是已深入人心。
“主体性教育”理念与陈旧的教育思想相比,无疑是进步的。不过,任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有转化为具体的、能作用于学生的有效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产生真正的效力。因此,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面对的、不能逃避的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日常教学行为中去落实、细化这些先进教育理念并进一步丰富完善之。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体,将“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变为有效的教育行为,在教学中要做的探索是多方面的。本文只对“创造性运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中的作用”这一具体问题作一探讨、交流。
学习动机作为人类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为使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持久的高效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愿学”而“乐学”,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创造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怎样创造性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呢?有必要先简单分析一下学习动机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大多数教育理论把学习动机列为四类:
1. 外部动机:这是学生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什么”的外部动机,即学习结果可以获得什么奖励或可避免什么失败。这种动机不指向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本身,是不稳定的。
2. 社会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身边的某些重要人物高兴,这些重要人物如果十分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价值,那么学生就会因此而重视学习。
3.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这是一种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学习结果永远是其自豪的地位和根源。
4. 内部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这种对获得知识本身的认知驱动力在课堂学习中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对学习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上述划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第一种动机到第四种动机,学习任务本身变得越来越处于中心地位,个人卷入程度一个比一个高,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一个比一个强,第四种动机是学习动机的最高境界。成就动机与内在动机共有的学生,他们既重视学习结果的价值,也重视学习过程的价值,他们的主体意识最容易被激发出,也会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动机1和动机2主要适用于低年龄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心理、认知水平的发展,动机1、2越来越退居到次要地位,且动机1、2对高年级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影响力更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意义最大的是动机3和动机4(其实,这在低年龄段的学生中也占主要地位和作用)。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这些动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根据内部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这一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本身的独特点,在教学中极力挖掘教材知识本身蕴含的魅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感兴趣,进而产生探究心理,从而获得较强的对知识本身的认知驱动力,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下列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现举《荷花淀》一文的教学实践为例作一简单阐述:
《荷花淀》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文章,是“荷花淀”派代表人物孙犁的代表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都极具特色。但学生对那个时代、那场战争缺乏自身体验,不容易深入理解课文深刻的思想意义;对描写战争的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得又很少,不容易感受本文独特的艺术风格。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领略此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呢?那就先得要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烈的兴趣。我特意从学生熟悉的《红高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各选辑了一段描写战争场面的文字发给学生。一段描写充满血腥味,突出战争血淋淋的残酷;一段描写令人压抑,突出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让学生比较:由于作者所站角度不同,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不同,对战争描写的着重点则不同。那么,孙犁的《荷花淀》是从哪个角度描写战争的,他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这篇作品透过对战争的描写颂扬了一种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本文的艺术风格有什么特色?这样一来,学生对这篇课文本身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学习过程非常主动,思考十分积极,讨论气氛热烈,探究能够深入,效果当然很好。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此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反复强化,久之,学生就会主动探寻课文的思想性艺术性,由被动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变成主动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这样,不仅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习行为会更持久,还能由短时效应演变为长期效应,最终达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目的。
2. 根据教材内容自身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音、像、画新技术手段作辅助,使学生入情入景入文,由此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提高学生对学习任务本身的兴趣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除上述方法外,还可利用课文本身所拥有的独特形式,采用模拟活动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戏剧单元时,我打破先课堂分析的常规,在授课前先把课文大胆甩给学生。让他们先分组排演,并设置“百花奖”、“金鸡奖”。要求学生根据表演小组对剧本的理解和对剧中人物个性特征的把握,投票选出“最佳演艺小组”,最佳男、女主角、配角;从把握剧本好坏的角度进行评议,谈谈自己的学习、表演体会。
全班学生纷纷主动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研讨中,热情空前高涨。学习任务在学生的排演、讨论、评选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而且不少学生还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单单只是一个任务了,他们感觉还是一种享受、一种能力的展示。
这些灵活的方法、创新的手段只要运用得当,并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会由自觉变为自发。而且,学生一旦具有了认知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受到:我们教师很有必要多动动脑筋,去挖掘教材本身具有的创新因素,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学习命运的主人。
“主体性教育”理念与陈旧的教育思想相比,无疑是进步的。不过,任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有转化为具体的、能作用于学生的有效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产生真正的效力。因此,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面对的、不能逃避的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日常教学行为中去落实、细化这些先进教育理念并进一步丰富完善之。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体,将“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变为有效的教育行为,在教学中要做的探索是多方面的。本文只对“创造性运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中的作用”这一具体问题作一探讨、交流。
学习动机作为人类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为使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持久的高效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愿学”而“乐学”,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创造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怎样创造性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呢?有必要先简单分析一下学习动机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大多数教育理论把学习动机列为四类:
1. 外部动机:这是学生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什么”的外部动机,即学习结果可以获得什么奖励或可避免什么失败。这种动机不指向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本身,是不稳定的。
2. 社会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身边的某些重要人物高兴,这些重要人物如果十分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价值,那么学生就会因此而重视学习。
3.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这是一种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学习结果永远是其自豪的地位和根源。
4. 内部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这种对获得知识本身的认知驱动力在课堂学习中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对学习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上述划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第一种动机到第四种动机,学习任务本身变得越来越处于中心地位,个人卷入程度一个比一个高,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一个比一个强,第四种动机是学习动机的最高境界。成就动机与内在动机共有的学生,他们既重视学习结果的价值,也重视学习过程的价值,他们的主体意识最容易被激发出,也会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动机1和动机2主要适用于低年龄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心理、认知水平的发展,动机1、2越来越退居到次要地位,且动机1、2对高年级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影响力更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意义最大的是动机3和动机4(其实,这在低年龄段的学生中也占主要地位和作用)。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这些动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根据内部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这一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本身的独特点,在教学中极力挖掘教材知识本身蕴含的魅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感兴趣,进而产生探究心理,从而获得较强的对知识本身的认知驱动力,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下列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现举《荷花淀》一文的教学实践为例作一简单阐述:
《荷花淀》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文章,是“荷花淀”派代表人物孙犁的代表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都极具特色。但学生对那个时代、那场战争缺乏自身体验,不容易深入理解课文深刻的思想意义;对描写战争的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得又很少,不容易感受本文独特的艺术风格。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领略此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呢?那就先得要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烈的兴趣。我特意从学生熟悉的《红高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各选辑了一段描写战争场面的文字发给学生。一段描写充满血腥味,突出战争血淋淋的残酷;一段描写令人压抑,突出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让学生比较:由于作者所站角度不同,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不同,对战争描写的着重点则不同。那么,孙犁的《荷花淀》是从哪个角度描写战争的,他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这篇作品透过对战争的描写颂扬了一种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本文的艺术风格有什么特色?这样一来,学生对这篇课文本身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学习过程非常主动,思考十分积极,讨论气氛热烈,探究能够深入,效果当然很好。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此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反复强化,久之,学生就会主动探寻课文的思想性艺术性,由被动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变成主动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这样,不仅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习行为会更持久,还能由短时效应演变为长期效应,最终达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目的。
2. 根据教材内容自身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音、像、画新技术手段作辅助,使学生入情入景入文,由此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提高学生对学习任务本身的兴趣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除上述方法外,还可利用课文本身所拥有的独特形式,采用模拟活动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戏剧单元时,我打破先课堂分析的常规,在授课前先把课文大胆甩给学生。让他们先分组排演,并设置“百花奖”、“金鸡奖”。要求学生根据表演小组对剧本的理解和对剧中人物个性特征的把握,投票选出“最佳演艺小组”,最佳男、女主角、配角;从把握剧本好坏的角度进行评议,谈谈自己的学习、表演体会。
全班学生纷纷主动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研讨中,热情空前高涨。学习任务在学生的排演、讨论、评选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而且不少学生还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单单只是一个任务了,他们感觉还是一种享受、一种能力的展示。
这些灵活的方法、创新的手段只要运用得当,并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会由自觉变为自发。而且,学生一旦具有了认知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受到:我们教师很有必要多动动脑筋,去挖掘教材本身具有的创新因素,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学习命运的主人。